瞄准科技自立自强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2023-05-21 19:18:07 来源: 《环球》杂志

大湾区科学论坛主会场

文/马琼

编辑/乐艳娜

  5月的广州,风光正好,地处三江汇集口、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以其“广纳百川”的姿态,迎接来自全球各国的顶尖科学家,激荡起一场场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头脑风暴”。

  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于2023年5月20至23日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

  本次论坛以“智汇湾区,湾和世界”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科学家、国际组织共同讨论,在新的世界变化环境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推进大湾区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全球。

湾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论坛上致辞时提出,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白春礼说,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激发粤港澳三地创新活力,在科学和产业间架起一座沟通合作的桥梁,推进跨领域、跨区域科技交流与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

  “中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也将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期待大湾区科学论坛更好地发挥人才汇聚作用,成为世界优秀人才展示科技成果、交流科学思想、促进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的大舞台。”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本次科学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如是期待。

  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以来,广东省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主动协同港澳,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聚焦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从要素、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

5月20日,南沙科学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分论坛:聚焦科产城人融合 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举行圆桌论坛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正在大湾区流动、发展,越来越多的联合科创正在成长、壮大。广东依托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促进三地合作,在横琴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1家、前海集聚创新载体125家、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32家;推动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在香港设立分部;携手港澳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河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

  此外,广东已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超130家,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近1100个。广东省承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带动3400多家港澳台企业在粤同台竞技,300多家港澳台企业落地广东;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推动各地市设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等。

  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实力实现了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持续跃升。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致辞中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希望科学家们、同胞们联合起来,勇攀科学高峰、共谋创新发展,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科创支持广东加快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活力,正在广东持续迸发。

  位于佛山顺德北滘的美的洗涤电器制造车间里,即便是到了“饭点”,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依旧马不停蹄地在忙碌。这些机器“工人”的工作看似非常简单——在流水线上“抓”过来一个个电路板,完成系列测试,然后再“抓”回流水线上等待下一个流程,但在行业里却是首创。

  这个“行业首创”,是与工厂相隔仅20余公里的季华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AI自编程快速部署机器人。AI自编程机器人革新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基于国际先进水平“元学习”算法,通过语言、动作、手势、图像等多维度多模态智能感知与人机共融技术,可以让机器人拥有“聪明的大脑”和“明亮的眼睛”。

  作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季华设计理念先进、建筑规模宏伟,先期确定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方向,部署了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研究方向。成立5年来,实验室整体建设成效居广东省前列,如今已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新地标”。

  2021年4月底,“佛山一号”上天的消息,刷屏佛山人的朋友圈。这颗卫星,也来自季华实验室。成立之初,季华实验室就提出要做“顶天立地”的事。翻开季华实验室最新的宣传手册,“顶天立地”四个字被放在醒目位置,这也正是季华实验室的定位之一。

5月20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澳门科技大学内尔生物物理与创新药物实验室主任,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内尔神经可塑性诺奖实验室主任厄温·内尔做了题为“大脑信号与药物研发”的主题演讲

  目前,实验室正牵头组织实施显示制造装备攻关及产业化行动,联合我国显示领域优势研究单位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着力推动显示制造装备技术升级,推动我国显示产业升级并在广东省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同样的科创佳话,也正在广东其他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上演。2022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全省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6%,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在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实验室建设、助推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打造科创“南沙样本”

  2022年9月24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该建筑群由会议中心、科技馆、科创中心和科学家公寓组成,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预计将于2025年建成投用。

  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广州南沙正在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壁垒,构建起全球开放的创新生态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线下做快闪活动、去海边的咖啡馆聊项目、跟朋友约场篮球赛……25岁的澳门青年李伟杰在广州南沙的生活丰富充实。李伟杰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回到澳门创业,不到一年,又将公司迁至广州南沙。   

  为何如此选择?李伟杰表示:“去年刚来时,接驳广州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的18号地铁线开通不久,横沥站建得很新很漂亮,客流却不多,仅仅时隔1年,现在高峰时段乘客都挤不进地铁车厢。知名奶茶品牌店、咖啡店也陆续多起来。商业聚集了、人多了,从侧面反映人们对南沙发展充满信心。”   

  李伟杰说,转战南沙并非放弃澳门市场。团队在澳门也有工作人员,只不过自己的创业项目是做文创潮牌,要进入公众视野,还是要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拥抱更大的市场。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位于其地理几何中心。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赋予广州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重要使命,广州南沙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22年5月27日,人工智能公司云从科技在上交所上市,这是广州南沙本土培育的首家科创板企业。依靠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公司发展迅速,研发了100余项自主可控的全链AI技术。云从科技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正是大湾区加快建设的生动注脚。

  在无人驾驶领域,小马智行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广州南沙的敢闯敢试。公司副总裁莫璐怡说:“南沙在全国率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路测政策,全域开放公开道路测试区,率先发放面向自动驾驶的货运许可,需要勇气和魄力。否则,我们就难以发展成为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

  进入新的一年,广州南沙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来南沙的热情很高涨,电话咨询中关于项目如何落地和操作的细节也问得多了,”南沙区投促局局长王剑介绍,今年以来,南沙的招商咨询热线就响个不停。今年的咨询量是过去的10倍,咨询的平均时长也从不到3分钟增加到10分钟。  

  数据最有说服力:1月29日,在广州市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签约活动中,南沙区开工项目33个,总投资803亿元;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1382亿元……广州南沙的科创已经起势,正展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1月9日,中国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在广州南沙落成投产,具备年产3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冷泉生态系统纳入国家规划,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运营,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科考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已启动……   

  新发展动能正加速累积。过去1年间,广州南沙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58家至近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增长33.3%,25家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企业榜单,新签约227个项目,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增长87%。

  广州市南沙区常务副区长魏敏说,南沙坚持聚焦实体经济、制造业当家,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天然的区位优势,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在广州南沙更快地走进现实。便捷的交通网,也让一张密实的科技合作网在广州南沙悄然铺开。

  在广州南沙天后宫旁的一栋白色建筑里,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机柜延伸出的百兆网络专线,将广州超算与香港科创力量紧紧连在一起。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欣研究团队通过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对骑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中国香港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因此提高训练效率和比赛成绩,并在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得益于“天河二号”以及高效高精算法技术分析,香港大学教授林赞育也能更加便捷地在海量的病原体基因数据以及其他流行病学及生态学数据中,追踪重要病原体的起源、传播和进化。

  “过去5年,港科大共有超过200位老师使用广州超算。香港的任何一个大学老师使用广州超算,都跟使用局域网差不多。” 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感慨地说。

  在蕉门水道旁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大湾区顶尖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在精诚合作。这家省实验室把总部设在广州南沙,并在香港、深圳分别设立了分部。

  “这是香港在和内地科技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的最大的一次性拨款。当国家正在创造条件鼓励香港科技工作者参与内地科技计划之时,经费过河让香港科学家看到了希望。”该实验室香港分部主任、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创系主任钱培元至今难掩激动。

  在这张合作网中,共享的科技资源又何止资金、数据和人员。江海交汇春潮涌,“湾区有大未来,广州南沙有大机遇。”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