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魅影”诞生记

2023-06-01 09:54:33 来源: 《环球》杂志

5月3日,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剧组在上海大剧院展示带妆彩排片段

  “到了快首演的那几天,我想说,我已经爱上了中文发音,虽然我无法精通汉语,但这个演出版本实在太美妙了!”

文/《环球》杂志记者 许晓青

编辑/乐艳娜

  经过十多年的等待和一步步“靠近”,又经过近10个月的“孵化”,音乐剧《剧院魅影》首个中文版5月终于在中国上海诞生。在音乐剧史上堪称世界级传奇经典的“魅影”,开口唱中文了。大概连“魅影之父”、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也不曾料到,这部作品在伦敦首演37年后,有了中文版。

  更让中国观众惊喜的是,这部作品的原味浓度之高、译配之精良、还原之逼真,超出预期。一些网友在反复观看后兴奋留言:中文版解答了很多“魅影之谜”,让大家更能看懂“魅影”这个人物和这个故事,感谢剧组为观众带来如此圆满的中文“答案”。

变“不可能”为“可能”

  “成交!”当一位中国男演员在幽暗的舞台上敲响拍卖槌,激昂的声线依次介绍海报、音乐盒、大吊灯时,一场关于巴黎歌剧院纪念品的拍卖会一步步迈向高潮……几乎复刻英文原版,这是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中文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的首幕场景。

  上海被誉为当代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晴雨表”,同时也是大剧制作的先锋。十多年间从中文版《妈妈咪呀!》到中文版《猫》,上海一次次组建起国际化团队,并一次次刷新国内音乐剧爱好者和国际版权公司对“中国质量”的认可。

  变“不可能”为“可能”,上海舞台见证着变迁。“《剧院魅影》更难,它太纷繁复杂了,太宏伟了,以至于听着好似‘天方夜谭’,但我们竭尽全力了……”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剧院魅影》中文版总制作人马晨骋和他的团队亲历了“孵化”的全过程。

  早在2018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下简称上海文广)筹建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时,就拟订了关于《剧院魅影》的一系列计划,最初还有一个关于英文版的巡演计划,随后才是“孵化”首个中文版。到了2022年下半年,马晨骋和他的团队打算“再走快一点”。在音乐剧市场蓬勃发展、演艺消费逐步复苏的背景下,时间不等人,上海文广果断决策,一举越过英文版巡演阶段,于是就有了2022年7月中文版制作的正式启动,直至2023年5月迎来首批观众。

  马晨骋认为,该剧目的全面“中文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最终能够顺利达成,得益于中外优秀人才团队的深度合作。

  《剧院魅影》中文版演出由40余名中国音乐剧、歌剧、舞蹈演员共同呈现,乐池内配有16人组成的管弦及键盘乐队现场伴奏,形成强大而丰富的声场。在服饰和化妆方面,配有230余套标准化定制戏服、数百顶逼真的假发套等。自5月2日首场预演后,就收获各方好评。

  “尽管时间紧、节奏快,但所有工种都特别有章法,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魅影’运作体系。所有参与者进入‘魅影’的体系,都不会觉得慌乱,相反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更多地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将这个体系与目前国内的音乐剧制作体系对接上。”十多年来从一名资深音乐剧爱好者成长为《剧院魅影》中文版制作人,上海文广的赵晨琳颇为感慨。

  截至目前已演出近30场的《剧院魅影》中文版,由上海文广出品,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制作,世界巡演版主创团队真正好集团(RUG)、柯十路北美集团(Crossroads Live)全程参与“中文化”项目。今年以来,几十位核心主创从世界各地集结上海,全程参与排练与技术指导,另有百余位中国本土的幕后工作人员参与。人员最多时,舞台上下有200多人组成庞大的工作团队,力求配合得“天衣无缝”。

  回首近10个月的“孵化”历程,中外合作团队前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海选”。“我们把一切可以做的都做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魅影’各工种都配上国内最合适的人选,甚至到海外华人中去寻找人选,这颇费了一些周折,但最终的效果证明——‘海选’就对了。”赵晨琳说。

  通过“海选”,不仅遴选出三组演员担任主演——魅影、克里斯汀和子爵,其他角色也颇具亮点,比如可以唱到高音E调的花腔女高音、唱功和舞蹈功底皆一流的配角等。

  更为出彩的是译配团队的遴选,中外主创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指定单一人选、单一中文台词本的国际惯常做法,也采取了超饱和的“海选”。“我们看了150多个人,有招募的,有听取各方意见接受推荐的,还有我们自己去邀请的,等等。如此大动作就是为了让歌曲译配尽善尽美。”赵晨琳说。

  每天曲终谢幕时,全场都会收获经久不息的掌声。散场后,观众们仍恋恋不舍,主创团队听到最多的一句夸赞就是,“不愧是‘魅影’”。

  这让赵晨琳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第18个语种版本

  “把心灵解放,幻想也不再虚妄,这无尽的黑暗你无从抵抗,一切都写进黑夜的乐章……”这是《剧院魅影》经典唱段《夜之乐章》的部分唱词。

  在香港音乐人、译配总监陈少琪的带领下,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吴懿铖、章翔、朱适琪组成的译配团队,出色完成了歌词译配任务。他们是《剧院魅影》第18个语种版本——中文版的重要推手。尽管他们回忆这段工作经历时,都觉得个人的力量并不伟大,强调这主要是台前幕后集体创作的成果,但观众们纷纷给出高分好评,说明《剧院魅影》的跨文化译配确已迈出了扎实的一大步。

  从参加“海选”投递简历和作品,到入选团队,再到中文版首演成功,三个年轻人以丰富的音乐剧体验和略带个性化的处理,一次次尝试着还原最原汁原味的“魅影”。

5月3日拍摄的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部分主角造型。

剧中人物依次为魅影(左)、克里斯汀(中)、子

  “其实这更像是一场‘讨价还价’,我们每个人都好像是‘小镇做题家’,不断解题,给出风格近乎统一,但表达又各显神通的答案,最终由中方和外方来比对、回译,再比对、再回译,直至找到最恰当的解决方案。”旅美青年音乐人、译配统筹吴懿铖说。

  不仅针对脍炙人口的《夜之乐章》《别无他求》等经典唱段,译配组要反复推敲,针对三段不同历史背景、带有美声唱法的“戏中戏”,他们也着墨颇多。他们甚至一度想以古汉语风格进行译配,来嵌入“歌剧《汉尼拔》的排演场景”“歌剧《哑仆》的现场演出”等。尽管这样的尝试后来被淘汰了,但也让三个年轻人进一步领悟到了精准译配的深层原理。

  “比如歌剧《汉尼拔》的排演,出场是在整个音乐剧的较前部分,信息量很大,在译配时,如果丢失一些英语歌词中的关键信息,就无法精准。”章翔回忆。根据剧情,在这段歌词中出现了“罗马”这个词的发音问题,起初设计了几种方案,最终用了最巧妙的一种,让人既理解剧情,又立即抓住笑点,这是团队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

  更多的歌词适配,则是通过演员进入工作坊后实现的。今年准备升学至大学本科的朱适琪是译配团队里最年轻的,她回忆,涉及美声的部分,更需要演员在试唱中去检验。“针对一句话、一个词,我们提出的每个方案,只要有些许被采纳,我都能高兴一整天。”

  译配的“实战感”让三位青年才俊仿佛加入了一个高度浓缩版的“大师班”。外方导演和编舞总是严格而充满了活力,年纪最大的已年过七旬,他们时而给这些“孩子”鼓励。

  “中国的译配团队令人敬佩,他们一丝不苟,在工作坊的阶段也不断提出修改意见,以至于我们有时‘想把他们关在门外’了,因为中文歌词已经改得太好了!”《剧院魅影》中文版执行导演雷纳·弗瑞德在首演成功后这样说。

  弗瑞德也是《剧院魅影》韩文版和世界巡演版的执行导演。他感慨:“到了快首演的那几天,我想说,我已经爱上了中文发音,虽然我无法精通汉语,但这个演出版本实在太美妙了!”

中文版“巨轮”已驶向大海

  背对着观众,在距离演员们的足尖最近的地方,向每个乐手发出最明确的信号……细细观察《剧院魅影》中文版的每场演出,现场最低调也最辛苦的,就是西装革履、戴着领结的音乐总监赵继昀。

  “80后”的他来自北京,因为此前结缘《妈妈咪呀!》《猫》《周末恋曲》等音乐剧的创排,他笑称自己几乎把人生一半的时间都给了上海——这座中国的音乐剧之都。

  相对其他一些城市,上海的音乐剧市场已非常成熟,观众见多识广,甚至有人对各种制作环节如数家珍,但观众无法取代现场指挥,正是他,掌握着带领全剧攀上高峰的密钥。

  赵继昀说,音乐总监要对整个舞台的各种动态了如指掌,这要比指挥一台交响音乐会更“立体”、更难,每个维度都要兼顾,第一时间寻找到音乐节奏、音乐效果,找到与演员的咏唱、肢体表演及情感迸发之间的平衡点,让观众在这场视听盛宴里感受到无比舒适,感受到精准与美。

  “舞台的魅力在于瞬息万变,每一天每一场都无法复刻,说不定今天某个群演的位置和上一场有些不同,又或许主角们的走位又随机发生了一点变化。指挥统筹着视与听,既要第一时间用肢体告诉每个乐手该做什么,如何去控制轻重缓急,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到台上的微妙变化。”赵继昀说。

  每当《剧院魅影》的主题音乐响起,赵继昀就会兼顾观察乐手和舞台上每个演员的足尖,这是一个特别的观看位置,也是最独一无二的位置。

  乐队的构建和演员的“海选”近似,也是来自天南海北的组合。由于中国内地尚无专门服务于音乐剧演出的乐队编排,独立的演奏员和键盘手通过招募聚拢到一起,大家都做着同一个演好“魅影”的梦,尽管基本上是“藏”在乐池中,但他们所奏响的音乐,与“魅影”这个人物一样,是真正的主角。

  “《剧院魅影》的运作体系综合性太强了,大家既梦想能有朝一日做成中文版,又总觉得好像只是在做一个梦,也正因为综合性强,一旦开演,整个中文版‘巨轮’已驶向大海。作为指挥,我觉得我就像一名船长,‘驾驶’着一艘邮轮,在什么样的天气下,什么样的海域里,采用什么样的速度,即使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意外,我依然得掌控这个节奏,这也就是音乐剧指挥的魅力。”

  今年6月,上海站的首演场次全部完成后,赵继昀将继续带队完成全国巡演。“巡演意味着你要不断地切换和适应某一座全新的城市及剧院。对演员、对乐队、对整个工作团队,也包括对我这个指挥来说,这都是对体能和意志的全方位挑战。”

  赵晨琳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已安排了全国超过10个城市的巡演,这在《剧院魅影》英文版在华演出史上也是没有的。首个中文版,加之近年来的舞台技术革新,基本上可以让更多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观众在家门口欣赏到世界级的作品。至2023年底,《剧院魅影》中文版有望演出约200场。

  “这几乎是每个音乐剧人的梦想,在拥抱《剧院魅影》的体系,进行深度学习之后,中文版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宝典’,相信今后还会启迪更多的中国本土原创及改编作品诞生。”对此,赵晨琳和赵继昀都信心满满。

  无论未来如何,《剧院魅影》中文版的诞生,都给中国音乐剧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2023年5月3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