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穆查”风灾应对中的中国力量

2023-07-14 06:57:23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6月12日在缅甸仰光国际机场拍摄的中国政府援助的人道主义物资

  在近年来缅甸遭受的自然灾害期间,中国人道主义援助从未缺席。

文/范伊伊 王泺

编辑/黄红华

实习编辑/王悦卿 杨金金

  今年的5月14日,强热带气旋“穆查”以最高209千米/小时的风速从缅甸西部的若开邦登陆。风灾导致140余人死亡,超过27万间房屋受损。此外,缅甸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蒲甘也受“穆查”影响,强降雨致使佛塔损毁,古迹佛寺出现内涝积水。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随即宣布若开邦和钦邦共21个镇区为灾区。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测算,缅甸受“穆查”风灾影响的人口近100万,其中36万人需要粮食援助,约42.9万人面临基础医疗物资短缺。

  缅甸地理气候条件特殊,是世界上最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之一。在2019年日本咨询公司INFORM全球风险指数中,缅甸在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4位,常年遭受洪水、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来缅甸遭受的自然灾害期间,中国人道主义援助从未缺席。除传统的紧急物资援助外,还有紧急现汇援助、派遣医疗队、救援队和文物抢修保护技术专家等多种援助方式。此次助缅应对“穆查”风灾过程中,中国援助呈现救灾回应果断及时、尊重实际需求、物资到位迅速、援助渠道多样、参与主体多元及协调配合深入等特点。

中国“胞波”施援手

  “穆查”风灾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缅甸伸出援手,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为缅甸应对风灾及开展灾后重建提供帮助。5月15日,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表示,中国政府愿根据缅甸实际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救灾援助,并正与有关方面保持密切联系,跟进了解风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中国成为最早回应缅甸“穆查”风灾后人道需求的国家之一。

  在对灾情和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评估基础上,中国政府对缅救灾物资援助迅速组织实施落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发挥一线信息搜集、快速反应、灵活协调等作用,率先向缅甸捐赠受灾民众急需的物资,5月20日完成捐赠交付;6月12日,从国内集中采购的首批中国政府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此外,与缅甸山水相连的云南省,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向缅甸受灾群众提供50万元人民币的救灾援助,体现中缅人民守望相助的胞波情谊。

  除中国中央政府、驻外使馆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官方援助外,中国红十字会、在缅中资企业、商会等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此次对缅救灾援助。5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向缅甸红十字会提供10万美元现汇援助。在若开邦的在缅中资企业在第一时间参与到帮助灾区人民的活动中:中信集团向皎漂地区受灾民众捐赠包括防雨布、压型钢瓦、铁钉等价值10万元人民币救灾物资,并在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中国电建投资的皎漂燃气电站项目、缅甸中部光伏群项目共捐款5000万缅币(约合17万元人民币)及大米、食用油等救灾物资。海螺水泥、中工国际、华为、中兴等在缅中资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除向受灾地区捐款捐物外,还发挥企业专业力量,参与灾区道路、电力、通信等抢修恢复,协助缅甸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中国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在缅甸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缅甸外长丹穗、缅甸国际合作部部长哥哥莱等缅方官员在多个不同场合对中方援助表示感谢,若开邦受灾民众对中国政府和中资企业的无私援助表达感恩之情。缅甸国内媒体对中方援助行动也进行详细报道,中国驻缅使馆发布的救灾援助消息被大量点赞转发。

对外援助凸显中国特色

  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成立后,中国援外工作的原则性、统筹性、协调性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中国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更加精准迅速、内容更加丰富,专业化和体系化程度不断提升。根据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5月18日发布的《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报告,随着全球人道主义援助需求上升,2018年至2022年,中国共提供822项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总金额约152亿元人民币。

  此次中方援缅应对“穆查”风灾,就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特色。

  第一,以敬畏生命为首要,坚持尊重受援国独立主权开展援助的原则,反对将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工具化。面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援助首要的就是挽救生命和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当西方一些国家还在为如何进入缅甸灾区开展援助“以确保不向缅军输送利益”争论不休时,中国的援助物资已经送达缅甸灾民手中。

  第二,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受援国最迫切需要确定援助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注重尊重受援国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和发展意愿。比如,中国政府不仅提供紧急现汇援助,专门用于蒲甘地区受损佛塔的防洪修缮,而且在给灾区提供方便食品等食用物资时充分考虑缅甸当地风俗以及民众饮食习惯。

  第三,不仅提供物资援助,而且通过技术合作、援外培训等其他援助方式,分享中国“全链条”减灾经验,帮助受灾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比如,2015年8月缅甸洪灾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组织专家就缅甸暴雨形势进行预报和评估,设立专门网站提供缅甸各时次降水量预报。中方还向缅方赠送气象演播系统、自动气象站、GPS/MET水汽站等,帮助其提升灾害早期预警发布能力和气象观测基础设施能力。2022年,中国的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缅甸建设5个救灾物资仓库和知识普及中心,为缅方救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有效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最后,将援助与长期经贸合作相结合,帮助受援国开展灾后重建。过去十多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缅甸扎根发展,这些机构在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尤其是针对自然灾害的援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应对“穆查”风灾的援助行动中,中国政府及时作出响应,同时在前方驻缅使馆统一协调下,在缅中资企业及红十字会等积极参与,发挥各自在资源和专业技能上的优势。特别是中资企业广泛参与救灾活动,一方面减少了灾区民众的人身财产损失,同时为中资企业在当地的项目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范伊伊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泺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2023年7月1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