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扫雷凸显体系化特征

2023-07-29 11:30:27 来源: 《环球》杂志

 

2016年10月19日,俄军工程兵工兵身着OVR-2“雄鹰”防护服,

操作“天王星-6”在车臣共和国十月镇耕地内进行排爆扫雷作业

  只有各种扫雷力量密切协同,才能高效有序地实施扫雷行动。

文/李赵健伟 李洪峰

编辑/黄红华

  众所周知,战场上的“地雷屏障”能有效迟滞敌方的进攻行动,因此各国军界均非常重视扫除地雷障碍。同时,地雷还严重威胁平民的安全。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2021年,超过5500人被地雷炸死或致残,大多数是平民,这些人中一半是儿童。

  以往,扫雷工作大多以人工为主,同时配备简要排雷器材,这使得扫雷工作充满极大风险,并造成人员伤亡。随着军事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战争环境下扫雷工作有了很大进步,无人扫雷车等一大批高科技扫雷器材相继问世,将战场布雷扫雷对抗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无人扫雷车“简单粗暴”

  由于地雷巨大的杀伤力,要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安全”通道,必须有扫雷设备在前方清障。无人扫雷车就是这种设备的典型代表,由于其不载人,执行扫雷等危险任务时,遥控人员可在其后相对隐蔽安全的位置遥控作业,无人扫雷车可直接闯入雷区,通过火力摧毁或碾压、铲除的方式快速排除地雷等各种障碍。

  随着军用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多个国家的军队均相继研发装备了各种无人扫雷车,比如美军的M160、豹式扫雷车等。其中豹式扫雷车是将M60坦克的炮塔去掉,在底盘上加装一个Omnitech公司研制的标准机器人系统,车前1.8米处装上10吨重的扫雷钢磙,其主要用来清除反坦克地雷。

  作战时,遥控人员首先操纵它发射火箭弹引爆浅层地雷,然后扫雷车直接进入雷区,用扫雷钢磙压爆未被引爆的地雷,快速开辟出一条通道。在波黑战场的扫雷行动中,豹式扫雷车两天之内扫除了71颗杀伤地雷。

  除美军外,俄罗斯也研发了“天王星-6”无人扫雷车。该车最大遥控距离1500米,能连续工作16小时,每小时可清除2000平方米的雷区,相当于1个工兵排的工作量。其车体由装甲制成,车载设备进行了加固和防震处理,能有效防止地雷爆炸产生的破片或冲击波的毁伤。“天王星-6”无人扫雷车参加过叙利亚巴尔米拉、阿勒颇和代尔祖尔地区的扫雷,显示出强大的功能。

  这类无人车既可以快速扫雷,又可以清除其他障碍,其战法最大特点就是“简单粗暴”。在进攻作战中,它在敌方火力下为部队快速开辟通道非常有效。如果是在进攻战斗发起前执行扫雷任务,指挥员也可根据作战需要,先使用火力对雷场进行打击摧毁,尔后再派出大、中型无人扫雷车在进攻作战发起前进行强扫,为进攻部队打开通道。

探雷器技术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为提升地雷的防探测能力,一些国家开始使用非金属部件来制造地雷,如以塑料材质为主制成的“蝴蝶”雷等,这反过来推动了探雷器技术的发展,于是高频探雷、脉冲雷达探雷、红外成像探雷、声波共振探雷、化学气体探雷等技术逐步用在探雷器上。

  如美军研制的AN/PSS-14型探雷器,它装配高灵敏度的金属探测器和探地雷达,能同时探测金属材质和非金属材质的地雷。俄罗斯PPO-2复合型探雷器,探测深度可达70厘米,不仅可以探测爆炸物的埋藏深度,还能够区分雷体所用金属是有色金属还是黑色金属。

  此外,奥地利希伯尔公司研制的camoopter无人机载探测系统整合了多种传感器,有自动和人工干预两种作业模式,可执行对雷场和地表弹药的探测,它采用自动模式作业时,系统可根据预定程序进行飞行,同步在数据终端地图上显示飞行路线、即时位置和探明的雷场信息,从而为快速、准确的扫雷提供数据支撑。

  先进的探雷器与无人车、无人机结合,可有效提升部队快速探雷扫雷效率。在掌握雷场或爆炸物信息的基础上,指挥员就可根据战场情况,确定扫雷方法。

  例如,在平时或战后等非高危环境下,可出动小型无人机或无人车执行扫雷任务。无人机扫雷过程为:无人机携带探测载荷,通过对地表的全面扫描,将探测到的地面信息传输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分析探测到的信息,如可爆炸性化学物质(炸药气体)分布信息、红外图像等,并用GPS定位技术标记出可能的地雷位置;指派配备机械手臂的无人机将小型引雷管放置在被标记的地雷上方,待无人机离开后遥控引爆,扫除地雷。

  值得一提的是,无人机扫雷过程较为简单,危险性小。俄军曾展示一款名为“蜻蜓”的扫雷无人机,其可以在距地面30米的高度检测地面隐蔽的地雷等简易爆炸物,并进行定位和标记,然后携带炸药投向地雷并引爆之。

体系与体系的对抗

  目前,地雷技术仍在发展,智能地雷作为无人技术的产物已显露端倪。智能地雷通常由目标探测传感器、信号处理与控制装置、随动发射装置和子弹药(末敏弹药)等组成。近年来,美国陆军工程兵提出“地形塑造”概念,寻求可联网、可控制、可回收的智能地雷。这类地雷不仅智能化水平高,同时能通过火炮、无人机、机器人地面车辆等多种平台快速部署,给扫雷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如美国“大黄蜂”M93广域防坦克地雷就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智能地雷,其总质量15.9千克,布设后即展开8条稳定支腿、1个传感器阵列(包括3个声传感器和1个震动传感器)。该传感器阵列可探测到600米范围内的目标信息。

  德国的DM-22是一种智能反坦克侧甲地雷。一旦车辆或者人员经过反侧甲地雷的前方,遭地雷红外传感器发现,地雷就会立刻启动战斗装置。这种地雷可以在距离目标60米的位置发射,对目标发动突然伏击,被伏击方防不胜防。

  未来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破击这类具有体系化特征的智能地雷场,需要构建集侦察探测、指挥控制、多种扫雷手段于一体的智能化扫雷体系。

  因此,在现代战争中执行扫雷任务,指挥员需根据掌握的地雷分布图等战场信息,科学编组扫雷力量,如无人机探雷队、无人车扫雷队、火力打击队等。只有各种扫雷力量密切协同,才能高效有序地实施扫雷行动。

  (李赵健伟系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讲师;李洪峰系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

来源:2023年7月2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