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之情,得鬼之趣

2023-08-11 06:28:10 来源: 《环球》杂志

  人到中年,才愈发懂得一个道理:正人君子可敬,但牛鬼蛇神也能可爱。

文/桂涛

编辑/胡艳芬

  小时候看电视剧《聊斋》,主题曲里有一句歌词让我印象深刻:“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当时不懂,那些龇牙咧嘴、邪恶丑陋的牛头马面、牛鬼蛇神,为什么要为他们张目?那些相貌堂堂、衣冠楚楚的秀才公子、书生侠士,又怎么不可爱了?

  人到中年,才愈发懂得一个道理:正人君子可敬,但牛鬼蛇神也能可爱。

  我认识许多爱书、好古的朋友,说起来都可能会被一些人归为“牛鬼蛇神”之列。他们有的在工作中不怎么得志,有的中学都没毕业,甚至还有人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但都擅长些雕虫小技,精通文玩字画,其中不少是赏鉴、得趣的高手、鬼才。

  比如小叶,在秦淮河边的古玩城开店,用玻璃门和三合板隔成的小铺子只有几平方米,挤进去三朋五友,人一多就转不开身、挪不动步。店里全是杂物,从河道里挖出的古砖、铜钱、骨簪,连泥带土,常常散了一地。小叶对古碑,残简,三代之钟鼎,秦汉之摹印,汉、魏、六朝、唐、宋之碑帖,宋、元之书籍过眼无数,别人认不出的字,他只瞄一眼,便能随口读出。我有时刚在微信上给他发去一张图片,正推敲如何措辞求他认字,答案就已发来。常能在小叶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他应某博物馆之托,闭关埋头校碑,或是又参与主编了某本讲六朝古物的专著。他帮人认字,全凭兴趣热情,乐在其中。

  再如小史,三十出头的年纪却眼光老到,常年在网络上帮人鉴别古物,虽隔着屏幕,只一经眼,就能将路份、年份、来历、价值等娓娓道来。小史对印章特别痴迷,常自己动手拓印,分赠亲友。那些民国文人掌故、轶事、八卦,他也能信手拈来,比如为人作祭文时喜用古拗难读之字的章太炎,竟曾一时对自己的大作难以辨识;古画挖补功夫出神入化的周龙昌曾将五百罗汉绢本画“一变二”,分出十八罗汉画一幅,原画竟无痕迹可寻、无损伤之形……他讲起来眉飞色舞,仿佛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再比如老马,山西人,痴迷于收藏灯具,自号“青灯盦主人”“三晋灯痴”。老马收藏的不少灯具,着实难得一见:有写着“合群进化”“保障国权”字样的烛台,记录当年中国人在“自强保种”压力下对进化论的认同;有镂空出“洞房花烛添喜”字样的铁烛台,折射中国北方农村的婚庆文化。30年来,老马收藏、过手了无数的灯盏烛台,痴迷于灯文化研究的他发愿,要用百盏千灯串起人类文明史。

  这些人非官,亦可能无大财,但都是得大乐趣之人。有人说,时间使一切变得低劣平庸、满目疮痍、皱纹累累,人生的悲剧并非英年早逝,而是日渐老去且日渐卑微。那么这些人,却是在用不少人眼中“上不了台面”的生趣,对抗着日常的庸常与无聊。

  “通人之情,得鬼之趣”,或许就是最好的境界吧。李敖曾说:如果置身釜底,希望自己不做俎肉,而是一条活生生的游魂。我想,他就是这意思。

来源:2023年8月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