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到底是不是“酪奴”

2023-09-05 10:43:25 来源: 《环球》杂志

文/宿亮

编辑/马琼

  食物最能温暖人心,但也很容易引起分歧。比如有的地方饮食清淡,在别的地方看来就是寡淡无味;有的地方食材丰富,在别的地方看来就是胡吃海塞。其实,都不用说跨越南北东西的地域差异,即便在同一屋檐下也会有类似的争论。

  我母亲爱喝茶,也爱给我泡茶。可惜,我习惯喝咖啡,总品不出茶的好处。时间长了,总觉得给我泡茶是糟践了茶叶。

  茶在中国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也有不少有意思的典故,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茶叶是不是“酪奴”的南北之争。

  “酪”在南北朝时期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奶制品,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应该是一种微微发酵的饮品,有点类似奶酒,口味上有些酸。

  北魏南齐时期,南方世家大族王肃流亡洛阳,成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名臣。初到北方,他习惯以茶代水,被北朝人嘲笑为“漏卮”。“漏卮”是中国古代一种底部有孔的器皿,用来装酒或计时,因为永远灌不满,所以有“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的说法。北朝人以此来讥讽王肃喝茶永远喝不饱。

  过了一段时间,王肃进宫陪孝文帝吃饭,一改以往的风格,像当时的北方人一样大啖羊肉,大喝酪浆。孝文帝感到奇怪,就问他缘由。王肃说,北方人爱吃的羊肉,就好像齐鲁这样的大邦;南方人爱吃的鱼,就好像邾莒这样的小邦。我是来自小邦的人,家乡味道一定是喜欢的,而“唯茗不中与酪作奴”。同席的彭城王拓跋勰接过话茬,让王肃第二天来家里饮“酪奴”,一举给茶安上了“酪奴”名号。

  这段故事在《洛阳伽蓝记》和《后魏录》里都有记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这句话显得意味深长。

  有人认为,那时的南北方差异,不仅是口味和生活习惯差异,更是胡汉之间的政治差异。来到北方的汉人要表忠心,只能表态“茶连给酪浆做奴仆的资格都没有”。也有人为茶鸣不平,认为王肃的意思是,茶不能作为酪浆的奴仆。

  要了解王肃的意思,还是应该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去分析。这位汉人名臣在南齐受打压,背负了杀父之仇投奔北方,身居当时鲜卑的王庭,自然要表达忠心。在皇帝座前夸赞羊肉和酪浆,都是说给皇帝听的,言外之意是已经习惯当地生活,不再思恋南方。

  接过王肃话头的拓跋勰,是皇帝的弟弟。按照当时孝文帝汉化改革的要求,拓跋改姓元,应该叫做元勰。当时,孝文帝推动鲜卑汉化,迁都洛阳并要求贵族学汉语,激起不少反对。元勰这一句“酪奴”,多少也说出些怨气。

  在这一来二去的交锋中,茶和酪浆都莫名卷入了时代变局。至于这两种饮品到底谁应该为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当然,相信王肃也有自己的苦衷。投奔北魏后,孝文帝把妹妹陈留长公主嫁给了王肃。但王肃在南方的原配谢氏也辗转带着儿女来到北魏。两个女人都是大才女,谢氏写诗给王肃,问他是否还记得旧日恩情,“颇忆缠绵时?”长公主自作主张“回帖”反问:有了新衣服,“何能纳故时?”

  看来,喝茶还是喝酪浆这件事,不仅关系到王肃忠于齐还是忠于魏,更关系到家庭和睦,所以也只能委屈茶作“酪奴”。

  我把这故事讲与母亲大人听,她坐在桌对面不耐烦地说,“这都是哪跟哪,赶紧喝茶,都凉透了!”

来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