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气候灾害多发的夏季

2023-09-05 10:43:40 来源: 《环球》杂志

文/韩松

编辑/胡艳芬

  最近有一些以前似乎没有过的经历,比如去青海,从德令哈到冷湖,沿途看到几十个龙卷风,就在公路两侧。在敦煌又遇到沙尘暴,当地司机说,一般四五月有,七八月份并不常见。随后收到航班晚点的消息,受台风影响,机场挤满了人,回到北京已是半夜,地上满是积水。

  接下来听到更惊人的消息,北京、河北、天津多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在视频里看到有出版社的仓库被淹,大批书籍浸泡在水中,我甚至看到了泡在水中的我的科幻小说集,不禁心中一凛——我也成了受灾者?

  实际上,灾害是全球性的。从电视和手机上传来世界各地的新闻——山火、暴雨、洪水、热浪,最高气温创下多个人类历史上的纪录。夏威夷的毛伊岛,我20多年前曾游览过,一个美丽的小镇被山火彻底摧毁,像极了科幻电影里的末日场面。这一切被认为跟气候变化有关。

  近期在广州举行的一个年会上,一个讨论主题是预言50年后的情形。人们讲到科技发展时会说它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可望攻克癌症,人更长寿,能活到120岁;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人类有可能登上火星。但是,在实现这一切之前,人类首先还要先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问题。

  未来的50年里,很多东西都是无法预知的,因为,“涌现”正成为时代的一个特点,它的意思是,大量事物汇集在一起,达到临界点,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事物。气候变化,也是一种“涌现”现象。甚至在50年后,还可能有更多不可预测的宇宙灾变发生,正如《流浪地球》和《三体》所预言的。

  总之,未来50年是人类最关键的时期,需要我们有更强烈的危机感和底线思维。

  从非洲出现早期人类到现在已有300多万年,而硬科技在短短100年里将人类社会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文明高度,但其中有至少四种技术利用不好也可以成为灭绝人类自身及其他物种的利器,一是核能,威力巨大的核弹如利剑般高悬在人类头上;二是纳米技术,它能造出吞噬行星的自复制机器;三是合成生物学,它能在实验室中造出比新冠厉害千百倍的传播性和致死率双强的病毒;四是人工智能,它越来越向通用型发展,今后如果向它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遏制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它的回答可能是:消灭人类。而且,它可能真的会付诸实施。

  庆幸的是人类没有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权力交给机器,而是交给了自己。《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人类有没有办法做到呢?陈楸帆写了一个科幻小说《零碳中国》,讲述人类可以通过碳达峰和碳中和来控制温室效应。这本书是以小朋友的视角写的,因为现在的小读者,将能生活在那个零碳时代,因此要早早就向他们述说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寄望他们中有更智慧的人能担当“补天”的重任。小说写道,小朋友们参观实验室,亲眼看到模拟的温室效应带来灭顶之灾——气候剧变、洋流改变、极端炎热和寒冷、洪涝、旱灾、粮食歉收、山火、风暴、海冰消失、雨林消失、流行病暴发……人类和其他生命都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今年夏天的极端天气让人意识到,或许来不及等小朋友们长大了,我们作为各种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此刻该怎么办呢?这不仅是以后人工智能要回答的,更是人类自己现在就要回答和思索的。

来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