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不止蓝

2023-09-05 10:43:55 来源:

 

克莱因作品《蓝雨》和《纯颜料》

文/《环球》杂志记者 乐艳娜

编辑/张海鑫

  1960年5月,32岁的伊夫·克莱因向法国国家工业产权研究局(INPI)提交了一个法国著作权人专用的索洛信封,编号63471,以“国际克莱因蓝”的名义注册了颜料配方,为自己发明的“国际克莱因蓝”申请了专利。

  1956年,克莱因用一年的实验找到一种饱和的、明亮的深蓝,他视其为“蓝色最完美的表达”,并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令他以及世人想不到的是,仅仅在6年后,克莱因由于心脏病离世,年仅34岁。

  在克莱因短暂的一生中,他不停地超越自我,超越世界对颜色、材料和艺术表现方式的认知。60多年后,这种超越以一个名为《伊夫·克莱因——超越时空》展览的方式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呈现给中国观众。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克莱因大型个人回顾展,它也是法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系列展览之一。此次回顾展汇集了克莱因60多件代表作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和电影等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将他短暂而辉煌的艺术生涯呈现在观众眼前。

从单色出发的旅程

  1956年,巴黎美术街3号的一家画廊,一个年轻人向女老板伊丽丝·克莱尔展示了一幅用橙色颜料平涂满整个长方形木板的作品。他说,“我是伊夫·克莱因,我带来了一幅单色画。”伊丽丝说,“这不是一幅画!”克莱因回答:“它是,是一幅单色命题。”伊丽丝将这幅画在画廊里展出,而整条街的人都认为克莱因是个疯子。

  就在一年前,克莱因曾把这幅《表达宇宙的颜色橙色》送到“新现实主义沙龙”参展。沙龙评委们要求克莱因在画面中至少再加一个点、一条线或是一小块其他颜色作为入选条件,因为当时流行的波洛克风格就是如此,但克莱因拒绝了。

  在被伊丽丝·克莱尔画廊展出后,一个名为“隐者聚乐部”的组织将克莱因的单色画挂在了巴黎维里尔大道鳄鱼出版社的会客厅里,克莱因还为此写了一篇短文给参观者说明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对我来说,每一种颜色的细微差别,都是一种单一个体,是从基础颜色上衍生出来的同一类族的个体,但它们拥有不同的个性和灵魂,有温柔、凶险、庄严、粗暴、安静等等不同的状态。总之,每个颜色的状态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一种活动的力量诞生,并且在经历过颜色生活的悲剧之后死亡。”这就是克莱因的单色画理论。他说:“感受灵魂,没有解释,没有言语,并描绘出这种情况——我相信,这是导致我画单色画的原因,我体会到一种与空间同化的感觉,我是真正自由的。”

  本次展览的第一单元,就是对克莱因单色画的呈现,不同颜色的单色画被排列组合到一起,也包括一幅巨大的橙色单色画。从单色画出发,观众走入了颜色的世界,并在第二单元与著名的克莱因蓝相遇。

传播蓝色的信息

  在单色画及其理论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欢迎之后,克莱因对蓝色的迷恋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一次次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1957年,克莱因以“伊夫·单色画”为题,在伊丽丝·克莱尔画廊展出他的蓝色单色画。25平方米的画廊不够施展,开幕当天,伊丽丝在美术街路口转角的空地放出1001个蓝色的气球,让这些“空气静力雕塑”飞升到巴黎上空,传播蓝色的信息。

  为了助阵,由彼尔·昂立带领演奏的《单音寂静交响曲》贯穿整个开幕式,它仅有一个单音奏出、休止,又再奏响。克莱因常向人讲述一个古老的波斯故事:一天,有一个人开始吹响他的笛子,只吹出一个单音,此后20年他都只吹奏一个单音,他的太太好奇,问他为何不像别人那样,吹出更多和谐丰富的曲调?这个吹笛人说,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他要的这个音,而其他吹笛人还在找。

克莱因《跃入虚空》照片

  同年,克莱因在米兰“蓝色时期”画展上展示了11幅材质一样、大小一样、颜色一样的蓝色单色画。但在克莱因眼里,这些画是完全不同的,“在制作每件作品时的灵感和冲动,是无法从物质层面上察觉出来的”。

  1960年,克莱因在巴黎国际当代艺术画廊展出《蓝色时期的人体测量学》。他化身“指挥家”,与9位音乐家和3位身上涂满克莱因蓝颜料的女模特合作。在《单音寂静交响曲》伴奏下,模特翻滚在画布或墙面上,留下一幅幅独特的画作。

  1961年,克莱因创作了一个克莱因蓝地球模型,刻画了在太空中飘浮的地球仪,远离轴心及支杆。从此,地球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并以多种变体出现,形成了一个名为“行星浮雕”的作品系列。

  在嘉德艺术中心的展览上,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和形态的蓝色单色画、多幅《人体测量学》以及各种颜色的地球模型。然后,观众们会进入一个屋顶和四壁皆白的展厅,克莱因蓝颜料呈圆形平铺于地面,占据了整个展厅,12根蓝色木棒从展厅顶部垂直而下。这是将克莱因《纯颜料》和《蓝雨》结合展示的效果,此前《纯颜料》在世界其他地区展出时,基本是用方形呈现,在中国的展陈属于一种创新,被称为“逝世后版本2023”。

  克莱因在表述自己对颜料的执着时曾说:“我并不喜欢油画,它的颜料看起来死气沉沉。我喜爱粉末状的颜料,就像我经常在颜料批发商那里看到的那样。它们拥有一种鲜活、非凡而独立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色彩。色彩应当是活生生的,是可触摸的。”他用蓝色记录自然、宇宙,希望观众“在我绘画的蓝色中驻足欣赏、游走,完全被蓝色所感染,被感性所渗透,就像海绵一样”。

“跃入虚无”

  尽管克莱因以蓝色闻名,但这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他更多的作品和创新。利用法国燃气公司的试验中心,他得以将一种类似喷火器的装置改为绘画工具。展览中的影像资料显示了克莱因的作画过程:他以高达3到4米的强劲燃气焰冲击耐燃纸板表面,同时一位消防员持水枪向画板喷水。使用这种办法,他记录了火焰在耐燃纸板上的流动轨迹,有时温柔,有时狂暴。在许多作品里,他用火焰效果赋予画面太阳花火、火云、星云或空中闪电的气息。在他看来,火象征着善与恶、毁灭与再生、生与死。

  无论可见的、实体的色彩多么灿烂美丽,它们仍然是物质的。克莱因认为,有必要超越这一问题,关注不可见的领域,以使绘画的本质真正绽放,并发挥出无与伦比的效果。于是,他开始了自己非物质化艺术的历程。

  1960年10月19日,克莱因进行“跃入虚无”的表演,他从小楼二层窗户一跃而下,落在垫子上。两位摄影师定格这个场景后,展示他跃起的画面,通过暗房胶片剪辑拼贴的方法,让观众产生了一个完美的幻觉:克莱因没有坠落,而是飞了起来。

克莱因、帕斯卡和雷斯塔尼亚合作完成的作品《诗歌长卷》

  一个月后,克莱因在巴黎的报摊发行了《一天的报纸》。报纸头版使用了这张照片,标题是“太空画家跃入虚无”。同一页面上还附有一首诗:与我一同进入虚无/若你日后归来/你也同样梦想/来到这奇妙虚无地/来到这绝对之爱……

  其实,两年之前克莱因就在巴黎举办过主题为“虚无”的展览。展厅四壁被粉刷成纯白色,展厅内空无一物。近3000名宾客如约而至,大街上挤满了好奇的人群。艺术家本人身着礼服,亲自引导人们进入画廊。多数人大笑离场,也有一些人为之驻足。作家加缪在场内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在宾客留言簿上留下一句话:“尽管空无一物,但充满了力量。”

  此后,克莱因还“出售”了几件展览中的“虚无艺术品”,并要求藏家以纯金支付。他还给藏家们提出附加条件:焚毁收据,让最后一点有关这件观念艺术的实体证据也消失。同时,克莱因也会将自己收到的黄金,丢一半到塞纳河里去。此次展览上展示的一组照片,记录了这一行为艺术的部分过程。

  不过,一位艺术商人雅克·库盖里当时决定放弃完成这一行为艺术,而将收据珍藏起来。时隔60多年后,这张收据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估价为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50万元)。

  1962年6月,伊夫·克莱因第三次心脏病突发,在家中猝然离世。在此之前不久,他曾对朋友说:“我(死后)将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工作室,而且我只会做无形的工作。”

来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