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带我去机场

2023-09-19 13:59:30 来源: 《环球》杂志

  这一路最突出的感受是安全、稳健。我一点也不害怕,只是感到兴奋。据说,此型车已销售给了一些客户。

文/韩松

编辑/胡艳芬

  9月,同济大学智能汽车研究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地平线公司等,组织了向公众科普自动驾驶的系列公益活动,我在上海参加了其中一场,发现自动驾驶的进展已经远远超出想象,正静悄悄从科幻变为现实。

  活动结束后,我本打算像来时一样,坐地铁去机场,但主办方执意要用自动驾驶汽车送我。我还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重庆坐过一次自动驾驶汽车,但那次是在厂区的内部道路。而这回,要沿实际道路,从黄浦江以东的地方开到浦西的虹桥机场。这是真的吗?百度一下,正常驾驶需一个小时。

  这次自动驾驶使用的是某型国产品牌汽车。驾驶位坐着一位从事智能驾驶研究的工程师,我坐副驾。上路后,汽车便启动自动驾驶模式,全程行驶都交给了机器。

  那是周六晚高峰时间,夕阳悬在高楼之间,美景让人恍惚。自动驾驶汽车汇入了普通车辆的洪流。不时有车加塞,自动驾驶汽车会减速,让它插到前方,遇到对方来得突然,还会紧急刹车。到浦西后遇上堵车,车随队伍,不慌不忙,减速缓行,有时停车等待。

  我说,它像个老司机,很稳。但工程师说,老司机才不会这样,他会破坏规矩,会加塞、超车、超速。但这辆车不会,它的设计是安全、规矩第一。

  的确,完全没有违反交规的情况发生。只有走错一次——在一条分叉线上,它犹豫片刻,驶下了高架桥。工程师说,可能附近有别的车干扰,它没能来得及反应。还有一次并线慢了,没能并过去。工程师说,自动驾驶还需要完善,但已经比5年前进步了许多,那时还只是样本展示。

  顺利到达机场,刚好用时约一个小时。机器显示行进50.4公里,平均时速49.5公里,最高时速80公里。我可能成了中国科幻作家中,这么长时间乘坐自动驾驶汽车、在实际路况下穿越上海市的第一人。

  这一路最突出的感受是安全、稳健。我一点也不害怕,只是感到兴奋。据说,此型车已销售给了一些客户。

  不过,这还是在高架上。如果遇到更复杂的路况,比如高山深谷的公路、碎石泥泞路、只能勉强错车的乡道、大货车蜂拥奔跑的地方,它是否也能胜任呢?另外,是否会有司机觉得,这车太“肉”了呢?据工程师介绍,目前准确来讲它还处在“高级辅助驾驶”阶段,并且不能完全脱离人的接管。如果消费者对此认知不准确,也还是会出问题。我期待智能驾驶功能进一步完善,能让我这样不会开车的人,有一天也可以“自驾”去青藏高原旅游。

  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呢?是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广泛地介入了日常生活,带来高效、便利和快捷,把人进一步解放出来,赋予他自由。我想起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人们就在汽车馆展开了对未来智能汽车的畅想,没想到13年后梦想逐步成真。这也是上海科幻作家叶永烈1962年在《小灵通漫游未来》里描述的情景。

  近年来,技术快速演进,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可控核聚变取得突破、量子通信有了新进展、星际探测有了新发现等,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发生,极大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我不禁想起电影《奥本海默》引起的讨论——科技是双刃剑。公众如何与前沿科技共处,特别是与智能机器合作,已是十分现实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未来已经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来源:2023年9月2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