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丁堡,艺术唤醒城市
观众经过写有本次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主题的楼梯
这些演出的票价也相对亲民,或者干脆采用自由付费的形式。
文/陈维
编辑/乐艳娜
整个8月,爱丁堡这座以“文学之城”和“创意之城”而闻名的城市,因一年一度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而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五彩斑斓、各具巧思的演出海报随处可见,全城的体育馆、大学学院、街头巷尾等公共空间纷纷变身为数百个表演场地,数万名艺术家进行数千个剧目的表演。
街头转角处兀自伫立的一顶古怪礼帽,道路中央一尊迎风骑行单车的塑像,抑或小店门口一位肩扛猫头鹰的神秘驯鸟人,都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游客也常常不仅是单纯的观赏者,而是随时可能被融入演出场景当中,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据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官网信息,本届艺术节共上演了来自67个国家的3553个剧目,吸引了近170个国家的艺术家、从业者、媒体和观众前来观看,售出门票高达244.5万张。文化艺术被视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历经70余载探索之路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可为城市形象营销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带来启迪。
梦幻联动的节庆方阵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历史可追溯至1947年,以汇聚展演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歌剧、戏剧和舞蹈为主要形式。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长岁月之后,这场旨在促进战后经济重振、精神重塑和认同修复的艺术文化盛宴,选择了几乎未遭战火蹂躏、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丰富、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爱丁堡,艺术节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领域的世界顶尖团体和人士、潜在新秀和各类爱好者,以其对多元艺术交叉融合的推动而逐渐闻名世界。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爱丁堡艺术节所涵盖的内容逐步扩展,与相继发展成型的其他节庆活动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元综合的夏日节庆方阵,统称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这个节日方阵通常包括同样创立于1947年的艺穗节,从1950年起加入艺术节的军乐节,从1983年起加入的国际图书节和2004年设立的以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视觉艺术为特色的爱丁堡艺术展。这几个节庆项目既密切联动又各具特色,既同频共振又相映成趣。
例如,最负盛名的艺穗节是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同时举行的非官方演出活动,因其举办地点通常位于城市周边,最初定位为“艺术节的附加活动”,因此通常被称为“边缘艺术节”。时至今日,因其“给每一位表演者提供舞台,为每一个观众留下座位”的开放、包容精神和对作品当代性、创造性的大力推崇,而引起大众更多的共鸣,为文化对话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世界各地的戏剧评论家、剧团、经纪人、剧院代表等也纷至沓来。艺穗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日增,其售票数字屡屡刷新世界艺术节的纪录,当地媒体预计艺穗节每年能吸引逾40万名游客到来,其中包括5万名左右的表演者。
今年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主题为“我们该何去何从?”,一共设置了3个主题,分别为“混乱之上的共同体”“逆境之中的希望”和“不仅仅属于个人的前景”。除了音乐、戏剧、歌剧、舞蹈演出之外,还包括第76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展映活动等。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的街头表演
与较为正式的艺术节相比,今年艺穗节的主题则更加奔放不羁,可大致直译为“尽可能多地获得有价值或令人向往的东西”,超过3000场的演出令人眼花缭乱。走在集中呈现艺穗节展演的“皇家一英里”大街,常在观看了抓人眼球的街头即兴演出之后,接到演出者分发的当天剧场表演传单,演出主题五花八门,但都颇接地气,涵盖气候变化、心理健康、数字时代生存困境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演出形式则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新马戏、喜剧、音乐剧、歌剧、脱口秀表演等。这些演出的票价也相对亲民,或者干脆采用自由付费的形式。
和艺术类演出的奔放热烈不同,国际图书节更重视为个体体验提供充分的空间,并为深度交流提供机会。爱丁堡是一座热爱阅读的城市,本年度适逢国际图书节的40周年纪念,以“文字的乐趣”为主题,围绕气候变化、家庭、想象力等议题设置了许多场对谈活动和工作坊。
异彩纷呈的国际元素
本届艺术节包含了异彩纷呈的国际元素,上演剧目来自67个国家,演出语言包括英语、德语、法语、匈牙利语、韩语等,无论是演艺人员、制作人员还是观众,都来自世界各地。此外,今年有比利时、韩国多个国家举办了以自己国家作品为集合的“节中展”,向专业人士更集中、有效地推介本国的演出作品。
中国元素在本届艺术节也得到较为充分的呈现。除开幕演出外,早在7月的艺术节嘉年华活动中就有华侨华人方阵,这也是苏格兰华人社团和留学生连续第17年参加嘉年华演出。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演艺频道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也在8月16日至25日举行,推介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此外,中国·桂林艺术节在爱丁堡召开了专场推介会,在爱丁堡街头的各式演出海报中,由桂林艺术节组委会与中央戏剧学院共同发起的“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的两部戏剧作品《西游记(2023版)》和《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海报设计也颇为显眼。
粗细有度的运营管理
文化学者安吉拉·巴蒂在其著作《爱丁堡艺术节:战后英国的文化与社会》中回顾了关于艺术节和城市关系的研究,尤其注意到艺术节越来越被视作“当代城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尝试争夺自身一席之地和视图独树一帜的有效策略”。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在运营管理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模式探索和调试过程。例如,作为艺穗节主办方的爱丁堡艺穗节产业协会,就在如何开放办节、服务观众、创制搞笑推介模式、搭建促成合作共赢的业界沟通和交易平台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艺术节的传播方面,管理方充分发掘夏日节庆方阵的多样特质,多渠道、多平台进行立体化传播,同时兼顾传播的即时性和在地化。除了继续保留看似已经落后于时代的传单分发模式之外,针对观众通常需要现场即时寻找演出的需求,艺术节期间提供城市免费WiFi。通过艺穗节官网和官方App,观众根据定位可以找到距离最近的演出。
在对街头演出保持尽可能粗放的管理(例如当日抽签决定演出次序)的基础上,艺术节对剧场空间的管理更注重科学化,包括提升咨询和引导服务的专业性,以实现和保证剧场空间的精准调度和高频使用。
艺术节还颇为注重提升演出观感的细节。例如,在剧院的三层座位座椅上安装可以投币使用的望远镜,在演出手册和网页上对演出的类型、演出的费用(免费、固定收费抑或随心付费)、观众年龄限制、使用语言及字幕情况、演出中可能出现的令人不适的点(包括特殊场景、暴力、死亡等因素)都做出详细的说明。
广泛便利的公众参与既是“给每一位表演者提供舞台,为每一个观众留下座位”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通过此方式吸引大量人群,以规模经济的方式分摊了现场戏剧表演所需要的高昂固定成本。
在促进公众参与这方面,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表现出其独到之处。首先是大量的免费演出、业已形成的随心付费文化和完备的优惠票制度,吸引了尽可能多的观众参与到这场艺术盛宴中。例如,本届艺术节在爱丁堡大学法学院露天放映的10部电影,票价最低仅2英镑。其次,本届艺穗节的许多演出配有字幕、音频描述、手语等辅助设置,甚至提供免费的感官工具包,无障碍设施的普及极大便利了有需要的公众。再次,艺术节的不少演出均开放线上观看,线上参与的增多可以让艺术触及更大范围的人群。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来源:2023年9月2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