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重伤式”灾害的警示

2023-11-01 10:03:51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9月12日在利比亚德尔纳市拍摄的受灾景象

  摩洛哥、利比亚、阿富汗之所以遭受巨大损失,天灾之外,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短板也是重要原因。

文/侯澄

编辑/胡艳芬

  今年9月以来,西亚和中东地区相继发生多起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全球各类自然灾害多发,这几起发生在国外的灾害,或许能带给世界一些反思和警示。

损失惨重

  当地时间9月8日,地中海沿岸国家摩洛哥南部阿特拉斯山区发生地震,震级6.8级;9月10日,地中海飓风“丹尼尔”登陆利比亚东部,引发暴雨和2座水库溃坝,造成严重洪灾;10月7日和11日,阿富汗西北部先后发生两次6.2级地震和一次6.3级地震,震中所在地赫拉特省余震不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这几起自然灾害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截至9月12日,摩洛哥地震累计造成290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摩洛哥政府在震后发布的公报显示,地震摧毁了数千座房屋,其中包括位于高阿特拉斯山脉的很多山村,全国受地震影响的居民高达420万人。另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此次地震可能导致摩洛哥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8%。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利比亚确认的遇难人数为3958人,失踪人数为9000多人,亦有消息称洪灾最终死亡人数或将超过1.1万人甚至高达2万人。根据利比亚水利部公布的数据,飓风“丹尼尔”登陆后不到12小时,降雨量已有170至400毫米。强降雨引发利比亚德尔纳河上2座水库大坝半夜垮塌,给下游地区造成毁灭性灾难,重灾区德尔纳市有四分之一的城区被风暴和山洪摧毁。国际移民组织事后表示,此次灾害导致利比亚东部地区4.3万余人流离失所。

  截至目前,阿富汗地震已造成约2500人丧生、数千人受伤。另据新华社消息,阿富汗西北部两次6.2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奈卜拉菲村,全村300栋房屋悉数垮塌,800余名村民丧生。联合国相关机构10月10日表示,在一些地方,整座村庄都遭到摧毁。在赫拉特省的5个县中,有超过1.21万人(1730个家庭)受到影响。

防灾减灾短板亟待补全

  摩洛哥、利比亚、阿富汗之所以遭受巨大损失,天灾之外,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短板也是重要原因。

  以摩洛哥6.8级地震为例,震区居民住房质量低劣,防灾减灾机制缺失,应急救援组织不力、反应迟缓等,都是导致灾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地震学相关负责人发表文章表示,摩洛哥这一地区地震并不常见,这导致当地居民甚至政府部门防灾减灾意识淡薄、防灾机制缺失,居民对如何应对震灾几乎一无所知,政府部门面临灾情措手不及。

  在摩洛哥豪兹省震中区域,许多倒塌的房屋设计简单,还有不少是砖木甚至土木结构。相关专家指出,当地未经加固的房屋结构抗震效果极差。摩洛哥地震再次以毁灭性的方式提醒人们,地震本身或许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但建筑物会。另据媒体报道,在震后救援现场,恶劣的震区道路、混乱的交通,导致挖掘机等重型救援装备难以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救援物资及时送达。

  再以利比亚飓风引发的灾害为例,国际分析人士指出,飓风和强降雨是诱因,水库溃坝看似是“凶手”,而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导致水库隐患得不到治理、灾害预警机制失灵等,才是真正“祸首”。

  利比亚水利部相关信息显示,此次垮塌的阿布曼苏尔大坝和德尔纳大坝,都建造于1977年。早在1999年,当地就发现这两座大坝存在缺损,但直到2008年才签署了维护和修复合同,可2009年又停止了建设。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总理阿卜杜勒·哈米德·德拜巴9月14日表示,垮塌的两座大坝长时间未得到维护。利比亚总检察长办公室9月25日说,8名地方和水利部门官员已因德尔纳河两座大坝溃坝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被逮捕。

  此外,根据权威媒体报道,由于利比亚当局缺乏对飓风“丹尼尔”的精准预判,相关预警只是提醒民众“注意”暴雨和大风,导致利比亚东部地区民众并未对此次飓风灾害做好防范准备。

  而从阿富汗地震损失和应急救援来看,同样存在长期内战导致基础设施落后、应急救援能力缺失等问题。

应急建设无止境

  面对全球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几起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仍有警示作用。

  例如,摩洛哥6.8级地震的惨痛教训再次验证,震区住房特别是农村居民住房质量好坏与人员伤亡程度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中西部少数农村,砖木结构住房仍占一定比例,抗震抗灾效果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房占比有待提高。同时,可考虑统筹或合并农村危房改造、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拆迁等项目,提升标准、整合资金,实施城乡住房改善工程,全面提升居民住房的抗震抗灾能力。

  利比亚两座大坝年久失修问题则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城市内及上下游河道景观拦水坝风险;完善跨区域、上下游的联防联动机制,组织日常应急演练和协调指挥等。

  另外,航空救援体系已被证明在上述多起灾害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重大自然灾害往往极易导致陆路交通中断,以及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救援力量和物资的及时送达。近年来,在一些强降雨灾害中,“翼龙”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就曾发挥“高空基站”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航空救援体系及能力建设亦是当务之急。

  目前,全球多地出现地震活跃迹象,类似利比亚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也呈增多趋势。以邻为鉴,我国仍需从观念和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灾害预警、防范和救援体系。

  (作者单位: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来源:2023年1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