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遭遇气候之殇

2023-12-12 14:39:06 来源: 《环球》杂志

 

2022年8月29日,在德国西部瓦尔德克附近的埃德尔湖,一处浮码头附近的湖水已完全干涸

  “莱茵河是德国经济的命脉,它的通航既是维持繁荣、又是保护气候的手段。没有水就没有船,没有船就没有经济,没有经济就没有转型。”

文/《环球》杂志记者 王自强(发自柏林)

编辑/胡艳芬

  “如果你看到了我,那就哭吧。”2022年,德国旱情严峻,河流水位急剧下降,刻有警示语的“饥饿石”露出水面。

  “饥饿石”在中欧地区是一种常见的水文地标,通常由15至19世纪的德意志人竖立,用以纪念饥荒和发出警告。干旱年代,人们将这些石头嵌入河床,标记水位,以此警告后世:如果水位下降至此,人们就要再度忍受饥荒。

  欧洲的几大河流不仅提供自然景观、维持生态平衡,更是重要的经济命脉。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这些河流大都面临水位下降的问题。在德国,莱茵河因为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经济意义,其水位变化备受关注。

  越来越异常的气候,正在使莱茵河遭遇危机——夏季炎热、干旱,莱茵河多河段出现历史水位低点甚至逼近最低点;然而进入冬季,尤其是11月21日这天,莱茵河德国杜伊斯堡段突遭洪水泛滥,部分河岸被洪水淹没,这和气温升高导致的积雪融化有很大关联。但总体看,莱茵河的水位正在不断下降。

“父亲河”与“生命线”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德国和荷兰等多个国家,最终注入北海,是欧洲第一大河。历史上,由于莱茵河交通便利,沿河形成了布鲁日、安特卫普与鹿特丹等许多欧洲早期城市。莱茵河的名字与英语“河流”一词同源,早在罗马人统治欧洲之前,凯尔特人就已经将莱茵河称为“莱茵父亲”。

  莱茵河也是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单从文化角度讲,莱茵河之于德国,犹如黄河之于中国。2000年前,日耳曼人尚未建立国家时,罗马人就在莱茵河畔开辟了一块殖民地,它就是今日德国经济重镇科隆的前身。200年前,德意志人民族意识高涨,浪漫主义运动如火如荼,莱茵河为无数诗歌和绘画注入了灵感,成为德国浪漫主义乃至德意志人民族性格的象征。德国诗人海涅曾说:“我是自由的莱茵河的更为自由的儿子,在它的岸上安放过我的摇篮。”

  今天的莱茵河,在德国众多经济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孕育了许多知名葡萄酒产区,为水力发电提供动力,同时还是贯穿南北的天然航道。莱茵河通过运河与塞纳河、易北河和奥德河等欧洲大河连通,构成一张四通八达的航运网,对谷物、矿物、化学品以及石油产品等原材料的运输至关重要,堪称欧洲经济“生命线”。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莱茵河水位在近5年里多次大幅下降,货轮无法满载通行,经济受到拖累。2018年,德国夏季遭遇罕见干旱,德国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分析称,水位过低导致该年德国工业产值下降1.5%,而工业产值约占德国经济总产出的25%,如此算来,国内生产总值因河流缺水下降0.4%。2022年和今年,德国水情监测机构再度鸣响警报,莱茵河缺水重回大众视野并引发焦虑。

气候变暖致水位下降

  按照德国内河运输协会的说法,莱茵河是迄今欧洲最重要、最繁忙的内陆水道,承担了德国内河航运80%的运输量。小城镇考布邻近莱茵河中段,是监测莱茵河水情的重要节点。此处的平均水位通常约为2.4米,然而今年年中时降至1米以下,最低时甚至只有85厘米。

  德国联邦水文研究所表示,在中欧地区,河流水位下降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取决于春夏降水和冬季降雪多寡,但目前德国水道的水位“低于前些年的平均值”。

  气候变化是欧洲河流水量骤减的主因。这不仅仅发生在德国,也是全欧洲共同面临的挑战。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欧洲过半地区受冬夏严重干旱影响。

  近年来,欧洲夏季炎热少雨。在当地新闻报道中,欧洲每年都在经历“几十年来最热的夏天”。今年6月,欧洲南端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气温升至48摄氏度,是欧洲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温。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欧洲连续过“暖冬”,降雪不足导致高山雪线升高。4月,意大利“环保组织联盟”警告称,近几个月阿尔卑斯山的降雪量比长期平均水平减少53%。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内陆水道运输货物总量为1.82亿吨,同比下降6.4%,是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的最低运输量。联邦统计局报告称:“导致这一低值的原因可能是重要运输货物产量下降,以及2022年8月河流水位过低。”

  情况仍在恶化。欧洲环境署今年6月发布新闻公报称,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或成欧洲夏季常态,欧洲必须为更频繁、更严重的干旱做好准备。长期气候模型预测,南欧和中欧将更干旱和炎热。

生态、经济承受压力

  莱茵河缺水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生态学家认为,由于莱茵河水量减少,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将逐步消失,同时水位过低会让河水升温更快,导致氧气平衡出现问题,助长有毒藻类繁殖,令生态系统进一步承压。另外,河流中的水越少,污染物浓度就越高,河流污染治理就越困难。

  经济方面的影响更令人担忧。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环境部长奥利弗·克里舍尔曾说:“莱茵河是德国经济的命脉,它的通航既是维持繁荣、又是保护气候的手段。没有水就没有船,没有船就没有经济,没有经济就没有转型。”

  今年夏季,莱茵河虽然没有停航,但货轮无法满载航行,只能发挥25%至35%的运力,航行速度也更慢,运输成本因此大幅增加。6月从鹿特丹到卡尔斯鲁厄的液化气运输价格约为每吨20欧元,7月猛涨至114欧元。

  按照业内常识,只有考布测量点水位在1.5米以上时,货轮才能发挥全部运力,而在干旱严重的2022年,考布测量点水位甚至降至48厘米。据计算,如果考布测量点水位降至40厘米以下,企业选择航运就会亏本;当水位持续30天低于78厘米的临界线时,德国全国工业产值就将下降约1%。

  内河航运在德国原油和煤炭运输中占比约为30%。俄乌冲突爆发后,保障能源供应就已成为难题,莱茵河沿岸的钢铁、石油和化学工业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大部分却偏偏要依赖内陆航运。今年,德国经济持续低迷,陷入技术性衰退,莱茵河水位过低令经济难以复苏,甚至让疲软的经济遭受更大损害。

  国际相关研究表明,气候模式预估结果显示,如果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态势得不到有效缓解,预计到2100年莱茵河平均径流量将减少5%至40%。

  2019年,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通过了“莱茵低水位”行动方案,旨在完善水位预报、优化水陆货运并加快相关法律通过,尽快消解莱茵河中下游运力不足的问题。

  而企业也不得不采取行动,降低因水陆货运受阻带来的风险。比如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就改用火车和卡车运货;塑料制造商科思创采用了把部分生产线转移到比利时的应急方案;一些制造商纷纷囤积物资;公用事业公司开始储存额外的燃料;货运运营商则纷纷整顿船队,找来能够在浅水航行的驳船。

  种种昂贵且繁琐的办法,旨在避免大范围停运,但这样的困境会越来越频繁。正如11月下旬莱茵河德国杜伊斯堡段遭遇了洪水灾害,山顶积雪融化带来的洪水预示着更加温暖的冬季,以及更少的降雪量。而这一切将导致来年更为干旱的夏季,莱茵河的水量将难以维持。

来源:2023年12月1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