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螃蟹拍写真的人

2024-01-29 07:49:01 来源: 《环球》杂志

 

《中国潮间带螃蟹生态图鉴》内文

  “是的,那个端着相机趴在红树林的臭泥巴上一动不动的、被路人围观嘲笑的人,正是我。”

文/《环球》杂志记者 乐艳娜

编辑/张海鑫

  “近日收到一只采自海南陵水的Thalamita(短桨蟹),整体形态近似于gatavakensis(一个螃蟹种类),但腹节形态存在明显差异。手上的资料有限,暂时无法将其归属于任何一种(我认识的)短桨蟹。我已向最近活跃于梭子蟹科分类的俄罗斯学者斯皮里多诺夫求助,并计划通过分子序列深度破解它的身份!”

  这段话出自张小蜂的朋友圈。这个年轻人本名张旭,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科研助理,原本研究昆虫的他,用了8年时间变成了一个给螃蟹拍写真的人,并在日前出版了《中国潮间带螃蟹生态图鉴》(以下简称《图鉴》),用几千张高清彩色照片展示了中国潮间带及潮下带浅水蟹类26总科49科44亚科202属389种螃蟹。

《中国潮间带螃蟹生态图鉴》

  “相比于日本等国分类细致、制作精良的科普图书,国内对于一些不太热门的动物关注较少。我希望我的书能从某种程度上填补空白,也希望有更多的科普图书能够出版。”张小蜂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时说。

“一种更为高阶的生活方式”

  《图鉴》是第一本覆盖全中国海域的海洋蟹类生态图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馆员、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评价这本图鉴时,说它“将会对我国的螃蟹分类学研究,以及甲壳动物学的普及、传播和科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在张劲硕看来,今天美好的、完美的“博物生活”,应该是每个人既可以知道如何烹饪螃蟹、吃螃蟹,也应当了解所吃螃蟹的科学分类,它是什么科、什么种,乃至了解它们的习性和行为,内脏各部分在哪里,叫什么名字,能吃还是不能吃……“这是一种更为高阶的生活方式……将吃螃蟹与认识螃蟹、研究螃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人开启博物生活的途径。”

  原本研究昆虫的张小蜂对螃蟹产生兴趣,始于2014年。那年夏天,他与朋友一起去了海南三亚,看到一只有“红彤彤大眼睛”的螃蟹,几乎完全颠覆了他此前对螃蟹的认知。自那以后,他每年都会去海南两到三次,寻找各种稀奇的螃蟹。

环纹金沙蟹

  “后来,单纯的外形和颜色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我想更深入地了解螃蟹。”于是,张小蜂开始尽可能地去搜集材料,他这才发现,国内关于螃蟹的大多数专业书籍都是以文字描述为主,搭配手绘线图,即使配了照片的,也都是些长期浸泡、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本颜色或花纹的螃蟹标本,国际上也并没有一本专门介绍中国螃蟹的彩色图鉴。逐渐地,他萌生出自己制作一本较为全面识别中国潮间带螃蟹彩色图鉴的想法。

  2018年,张小蜂开始整理自己拍摄过的螃蟹照片,发现还不到90种,而资料记载,我国有超过1200种海洋蟹类,其中四分之一以上可以在潮间带发现。他开始有目的地拍摄螃蟹,并最终在今年1月成功出版了厚达600余页的彩色图鉴。

“枯燥且煎熬”

  潮间带是大海与陆地彼此不断抗衡的区域,潮起潮落让这部分区域或隐身于水面之下,或暴露在空气中。潮间带不仅是人类接触大海最近的地方,也是众多海洋生物栖息的乐园。

  去海边拍螃蟹,听起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张小蜂却用“枯燥且煎熬”来形容。他解释说,拍摄地点往往是生物多样性更高的河口、泥滩、红树林,环境极为恶劣,单是蚊虫骚扰就让人望而却步。

  “要想拍到一只螃蟹自然而然、毫无戒备举起钳子或者进食的画面,你能做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张小蜂给《环球》杂志记者举例说,在泥滩里生活的螃蟹会在离其洞口一段距离的地方等待五六分钟,确认没有危险之后,才会爬出洞口,“这五六分钟你必须一动不动,要让它觉得你是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只要有轻微的晃动,螃蟹就会回到洞底。这段时间即使有蚊虫叮咬,你也只能忍着。我曾经在广西的红树林被咬得两只手都肿了。”

  张小蜂还因为在沙滩上追寻沙蟹而被太阳炙烤,在礁石海浪间探索时被牡蛎或藤壶划伤,他的微信头像,就是螃蟹钳子扎进手掌的场景。

凶狠圆轴蟹

  “是的,那个端着相机趴在红树林的臭泥巴上一动不动的、被路人围观嘲笑的人,正是我。”张小蜂在《图鉴》的前言里这样写道。

  “大多数潮间带螃蟹个头很小,很难被大众注意到,但它们是构成潮间带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一环。”张小蜂说。一方面,这些蟹类可以将环境中非常微小的有机物、动植物残骸清理干净,另一方面,它们又作为许多鸟类、鱼类及其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对维持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他希望,《图鉴》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螃蟹种类的多样性,一起加入到赏蟹、拍蟹活动中来。“我还认识专门研究西瓜虫、皮皮虾等的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像鸟类和昆虫那么被大众熟知。世界有非常多的动物,每种动物种类也极其丰富,它们形成了十分复杂的食物链,生活环境也是多种多样,我想让人们了解这些。”

观察螃蟹,喜欢它

  拍摄螃蟹8年,也让张小蜂对人类与大自然该如何相处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认为,人类活动对于螃蟹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可逆和不可逆两种。

  不可逆的影响会让螃蟹的生活环境完全消失。张小蜂曾去过海南文昌的一片鱼塘,其排水沟因受到潮汐的影响,有许多招潮蟹生活其中。但后来这片鱼塘被完全填平,螃蟹的生活环境也随之毁灭。

  至于可逆的情况,张小蜂用三亚的小东海举例。近年来赶海人群越来越庞大,晚上乃至凌晨,海滩都会被人用手电照亮。“2020年我去的时候,随便翻开一块石头,就能找到奇奇怪怪的螃蟹。2022年我再过去,已经很难见到螃蟹,因为大部分都被赶海的人捉走了。实际上,如果能把这一片区域封闭一段时间,生态是可以恢复的,就是说,它是可逆的。”

  让张小蜂愤慨的是,很多人抓到螃蟹会把它放在塑料瓶里,走的时候却并不带走,而是连瓶子带蟹直接扔进垃圾桶,“天气那么热,螃蟹很快就被闷死了”。

  “大家从海边捡拾的许多小鱼、小虾、小蟹,大部分是不具备食用价值的。”张小峰希望人们在享受赶海的乐趣时,可以多以观察探索为主,减少不必要的捕捉,观察过后原地放生。即使是可食用的种类,也尽量捉大不捉小、捉公不捉母(尤其是抱卵的)。“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地享受到赶海带来的乐趣。”

  张小蜂自己也会采集一些螃蟹,在家中饲养,以观察它们的习性,“比如我发现招潮蟹不只吃泥巴里的有机碎屑,它也会吃其中的藻类,再比如蜕壳时它们其实是从身体的后面爬出来的,还有断脚的螃蟹如何能重新长出脚,这些都需要在饲养过程中观察。”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