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2024-02-09 07:49:43 来源: 《环球》杂志

图为1月28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学员在长卷上创作

文/张彤 范大祺

编辑/吴美娜

  1月下旬,在巴西东南部贝洛奥里藏特市的一个作坊里,工人们正在为该市一家桑巴舞校赶制一条舞动的钢架“中国龙”造型,准备参加2月13日的狂欢节表演;为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甲辰龙年,法国邮政集团1月26日在巴黎举行中国龙年生肖纪念邮票发行仪式;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约200名绘画学员创作以“龙”为主题的长卷,表达他们对农历春节的美好祝福……2024年龙年到来之际,全球多地不约而同再次刮起“龙旋风”。

  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外文明交往更加密切,中华文化符号作为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展示中国文化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其中,中国龙是承载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精神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之一。

  从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调查结果看,国际社会对中国龙的认知度好感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它区别于西方“恶龙”的正面形象不断凸显,折射出在世界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中,中国国际形象积极正向的发展态势。

东方龙与西方龙

  在中国,龙是神奇异兽,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中国龙形成了马首蛇尾、身体蜿蜒、全身鳞片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而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其形象通常是带有像蝙蝠翅膀一样形状的巨大羽翼,浑身漆黑,擅喷火,常被作为恶魔的化身。

  有学者考证,13世纪初,《马可·波罗游记》最早将中国龙以“Dragon”之名传入西方。意大利传教士鄂图瑞克在《亚洲游记》里也将中国龙翻译为Dragon。

  “西方恶龙”与中国龙所蕴含的祥瑞之意几乎背道而驰,这种差异导致在文化交往中,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认知长期朦胧难辨。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在西方文化中中国龙的积极形象明显增多,龙元素也深受国际社会喜爱,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甚至追捧。正是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不断深入、文化交往持续扩大中,国际社会逐渐深化了对中国龙文化的价值认同。

文明交流互鉴的良好范式

  在中国人心中,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图腾。在国际上,龙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国家标识之一。可以说,中国龙国际形象的演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华民族国际形象改变的缩影,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良好范式。

  文明交流互鉴,文化是内核。中国龙文化始于炎黄时期,承载着各民族融合发展的记忆,这种精神意识和文化认同,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赋予我们站在国际舞台的能量和信心,并在文化交往、文明互鉴中得到彰显。

  兼收并蓄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讲求和而不同、开放包容,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当前全球人口超过80亿,生活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超过5000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更是千差万别。也正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化,形成了各文化之间对话交流、互学互鉴的基础。在当代,赛龙舟、舞龙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正是在海外广泛传播过程中,不断与当地文化交融发展、共促共生。

  文化译介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翻译在促进各个文明之间沟通思想、增进相互理解、展现国家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形成交流与合作的前提。“龙”的英文表述Dragon是无数国际受众接触中国龙形象的最直观感受,“Dragon”与“龙”的所指虽有一定差距,但也有相似之处,且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述,在英语中广泛应用,在Dragon与China(中国)或Chinese(中国人)同时出现时,就勾勒出一条既区隔于基督教文化中的“恶龙”,又与世界上大部分民众有着共同价值取向的中国龙。

  讲好故事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佳方式。当前,越来越多的海外受众通过文化故事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中国龙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正越来越多地搭载于影视、图书、文艺、游戏、短视频等多元作品走向海外。可以说,向世界分享有内容、有价值的文化故事,为塑造积极的中国龙形象和国家形象起到了助推作用。

  对话交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家间的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球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和中国话语影响力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中国多次举办以文明文化为主题的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东西方文明对话,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象,努力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这其中,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在文明对话中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了中国龙文化。

让“龙的演变”在更深更广领域复刻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1)》显示,“文明交流互鉴”这一理念对全球治理产生积极意义得到海外民众认同,而以龙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文化符号也正极大影响着世界文明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畅通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龙的演变”在更深更广领域复刻、更新,正逢其时。

  完善话语叙事体系。摒弃西方话语和叙事逻辑,主动设置全球议题已是学界基本共识。为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元素,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叙事内容,有助于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文明形象。

  搭好翻译推介之桥。语言文字,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交流中都肩负着重要使命,承载着对话之中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有别于政治类、法律类等文本,文化类文本的翻译,更易于以对象国受众视角准确传递中国声音,通过语言文字弥合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差异,主动向世界阐释好、推介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内涵,做好文明互鉴之路的桥梁纽带。

  汇聚媒体传播之力。在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的当下,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形成中华文明文化海外传播燎原之势,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张彤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翻译标准化项目主管;范大祺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译审)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