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力“追”文物

2024-02-20 08:21:11 来源: 《环球》杂志

2019年2月28日,美国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交接仪式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

图为部分返还文物

文/《环球》杂志记者 乐艳娜

编辑/马琼

  2024年初,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观众在神武门“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上,能看到两件颇具异国风情的中国文物——北朝-隋彩绘贴金石床前档,这是古代墓葬中围屏石榻的前档板。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推测,这两件石榻的主人,应是信奉祅教的入华粟特人,很有可能是北齐都城邺城或附近的胡人聚落首领。

  这两件生动反映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文物,是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在一起刑事案件调查中发现的。国家文物局2023年4月获悉消息后,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等相关机构密切协作,在美方职能部门配合下,成功实现文物返还。

  这些文物的返还,要归功于中美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今年1月11日,该谅解备忘录顺延有效期工作顺利完成,新文本于1月14日生效,有效期5年。

  据介绍,中美两国于2009年1月14日首次签署此谅解备忘录,之后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续签,有效期至2024年1月13日,其间成功实现15批次504件/套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已与包括美国在内的26个国家签署了此类政府间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际公约在保护文物、促进流失文物返还领域溯及力和约束力上的局限性。此外,中国积极制定流失文物追索相关法律,在全球出现对返还文物有利的氛围下,贡献中国方案。

国际环境变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文物流出国积极向西方文物市场国追索流失文物,尤其是国宝级文物。文物市场国,尤其是欧美主要文物市场国则以所谓文物“国际主义”为由,抵制文物流出国追索要求。

  2002年12月,西方多家博物馆联手发布《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提出文物构成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由某个国家或民族独享;由环球博物馆继续持有、展览、收藏这些文化财产,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国际法学界与主要国际组织均对《宣言》提出批评,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文物流出国更是明确表示反对。

  近年来,国际社会要求西方国家归还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西方国家也主动表达了归还意愿并付诸行动。

  2021年10月,英国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和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分别向西非国家尼日利亚和贝宁共和国归还部分殖民时期掠夺的文物。路透社认为,这两家机构开创了归还非洲文物的先河,将促使其他西方机构考虑归还类似掠夺来的文物。

  法新社称,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是英国首个向尼日利亚归还贝宁王国时期青铜器的机构,这令大英博物馆等机构备感压力。贝宁王国时期青铜器是非洲最具文化意义的文物种类之一,如今许多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和机构都有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馆藏品规模最大。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同月也把26件法军1892年从贝宁共和国前身达荷美王国掠夺的文物移交给贝方。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归还仪式时表示,“所有年轻人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以更好地建设未来。归还不仅仅是归还,还是一个完整的合作项目。”

  法国艺术史学家贝内迪克特·萨瓦说,非洲约90%的文化遗产如今在欧洲,仅凯布朗利博物馆就收藏有大约7万件非洲文物。贝宁共和国政府先前呼吁法方归还大约5000件被掠走的文物,包括上述26件文物,但法方曾以法律禁止博物馆藏品“永久性分离”为由予以拒绝。马克龙2017年当选后不久即表示将调研归还非洲文物事宜。2023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向贝宁共和国等西非国家归还部分文物的法案。

  路透社评论说,非洲国家为收回被殖民者掠走的文物而努力多年,许多欧洲机构也在致力于解决殖民主义留下的文化遗产问题,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和凯布朗利博物馆的做法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3年5月,7家德国博物馆开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共同审查其馆藏文物中有哪些是八国联军掠夺来的中国文物。德方调查人员表示,这一项目将为归还被掠夺的中国文物铺平道路。

  “整体来看,西方出现了一种对返还文物有利的氛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这些国家的表态和行动有地缘政治考虑,比如法国就是因为其在非洲的影响力下降,而国内的非洲移民在增多,希望以返还文物此举,提升非洲国家对法国的好感。另外,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得到提升,追索被盗窃和掠夺的文物也成为不断受到关注的重要话题。

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正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断加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力度,除了与有关国家签订相关政府间协议、国家文物局成立专门办公室外,还进行了制度上的更新与建设。

  为帮助海外流失文物尽快“回家”,2023年10月20日,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首次审议。修订草案明确了流失文物追索和国际间文物返还合作制度。

  例如,修订草案明确,国家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修订草案还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依法会同有关部门对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开展追索。

  霍政欣表示,这其实反映了流失文物追索领域的新变化。

  一方面,中国已将流失文物追索纳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系统工程,这可为文物追索创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内和国际法律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也逐渐成为文物流入国,修订草案增加有关“对等原则”表述,规定对非法流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文物,根据有关协议或者对等原则与相关国家开展返还合作,更有利于进一步通过国际合作打击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犯罪活动。

  “此外,修订草案将外国政府、相关国际组织按照有关国际公约通报或者公告的流失文物纳入禁止买卖文物的范围,既体现了我国积极履行国际条约的义务,也展现了大国担当,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霍政欣说。

  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各种形式,促成1800余件(套)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实施了多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性追索返还案例。2020年,68件走私文物从英国顺利追索回国,为这次持续25年的跨国文物追索行动画上句号,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专柜展出。同年,国家文物局成功阻止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流失隋代佛首在日本拍卖并促成回归,亮相2021年央视春晚,之后回归原属地。

  鉴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积极作为,专家建议,中国可以联合有文物追索需求的国家,尝试合作建立文物返还领域的政府间论坛、会议或国际组织,主导制定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改变文物流出国追索文物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国际合力,改变该领域国际规则长期由西方文物市场国把控的局面。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