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强国之路任重道远

2024-03-13 13:56:45 来源: 《环球》杂志

工作人员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天缘种业大棚内管护幼苗(2月22日摄)

文/洪宇 刘合光 《环球》杂志记者/于文静

编辑/胡艳芬

  种子是粮食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决定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成色。种子安全若出现问题,农业就容易受制于人,粮食安全也容易受到冲击。

  比如,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玉米产业受制于人,其产业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危机重重,原因就在于其种子市场已完全被外资控制。

  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成就显著,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客观地看,中国种业发展起步晚,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世界种业竞争局势,仍需大踏步前进。

“中国粮用中国种”

  立春前后,正是为春耕备种的关键时节。

  在陕西杨凌,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格外繁忙。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一板板玉米样品提取DNA,开展分子检测。在自动化温室,玉米取样、移栽、授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正如炒菜需要好的食材、炊具和烹饪技术,育种也需要有好的种质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和育种技术。”杨凌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杨凌技术中心采用双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高通量分子检测和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等领先技术,玉米育种比传统育种提速2.5倍以上。”先正达集团首席执行官洛文杰说,在中国的先正达集团科研人员与全球同事通力合作,成果将惠及中国和世界。

  杨凌中心是种质创新和新品种一体化研发平台,建设投资约3.45亿元,自2019年成立以来,有力支撑了新品种开发。2023年先正达集团中国的玉米、水稻、大豆等12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是科技。中国明确2024年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紧紧扭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今年粮食生产的一个关键是大面积单产提升,聚焦粮油生产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

  杨凌中心的创新发展是我国种业自主、自强的一个缩影。

仍需大踏步追赶

  中国种业想要取得突破性成就,仍需克服困难和补齐短板。

  以种子对外依存度为例,我国已实现主粮(水稻和小麦)种子自给自足,但经济作物仍有一定对外依存度,尤其是一些高端品种蔬菜种子进口占比相对较高。一旦国际种子市场价格波动,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就会受到影响。

  再如,中国种企虽然数量众多,但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且同质化较严重。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已达6393家,近几年还在增加。这影响了中国种企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甚至在15%~20%之间。目前,我国大部分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只占其销售额的1%,差距明显。

  由于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中国种企在规模和市场份额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种子龙头企业的优势不明显。以玉米种子为例,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中国玉米种企,销售总额占国内市场19%;而美国排名前五的玉米种企,其销售总额在美国市场占比高达89%。

为种业安全护航

  中国农业安全要不被人卡脖子,必须靠“芯片”,种业好,农业才会好。为此必须要不断破解种业发展的难题,为种业安全发展开道。

  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比如构建公私协同合作的种业科技创新跨越架构;明确公益研究机构的公共职能,优化国家农业科研体制和政府投入机制,完善技术转让市场体系,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

在黑龙江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内展出的大豆种子(2022年5月19日摄)

  还要努力打造种业“航母”。种业的竞争是主体的竞争,种业企业强,农业“芯片”必硬。以优质人才为支撑,以统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本和国际技术为依托,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集团,方能形成强大的科研实力。

  为此,一方面要多措并举提高种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企业。

  企业要想在“种业芯片战”中取得长胜,就必须建立和不断壮大自己的研发机构,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主体,成为统筹运用国内外各种种业资源的大师;要运用好国内外种业市场机会、种业市场资本、种业市场技术、种业市场资本,善于吸收、消化、优化、组合、创新;企业间要强强联合,兼并重组,逐步成长为基业长青的大型种业集团。

  此外,要加大种业发展支持力度,还要在育种者、生产经营者、使用者之间建立平衡的权利义务关系,鼓励原始创新。

  还有,如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加强种质资源基础研究队伍建设,大幅提高种质资源功能鉴定和挖掘的投入经费;出台针对种业企业创新研发的激励性支持措施,重点帮扶优创、特创型种业企业等等。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发挥金融扶持作用,为打造种业“芯片”提供强大马力。引导保险、信托、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支持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支持种业研发、推广、发展方面的协同作用,满足种业研发、市场运营、兼并重组的高资金需求。依托数字普惠金融红利,为种业研发创新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投资路径。

  (洪宇、刘合光分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员)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