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何以打造自主防务产业链

2024-03-21 09:24:19 来源: 《环球》杂志

2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左)与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主席默茨

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基民盟高层会议上交谈

文/方晓志

编辑/黄红华

  3月12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表示,美国将向波兰提供一笔20亿美元的外国军事融资贷款,并向其出售96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武器装备。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2019年至2023年欧洲国家进口的武器中,55%从美国而来,与前一个五年相比大幅增加20个百分点。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自认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威胁,鉴于此,欧盟将提升防务能力定位为“欧盟战略的当务之急”。同时,为了扭转在军事贸易中与美国之间的“不平等”,欧盟力图打造自主防务产业链。

  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首份“欧洲防务产业战略”,就加强欧盟国防工业能力明确了长期愿景,提出要重点加强由欧洲防务基金扶持的研究项目,鼓励欧盟成员国共同采购军事装备,以应对俄罗斯威胁,并减少对美国依赖,最终实现到2030年各成员国订购军事装备的50%由欧洲自产的目标。

防务产业合作决心不断增强

  防务一体化是欧洲战略自主政策的核心内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甚至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欧洲防务联盟”。

  2013年7月,欧盟发布题为《成为更富竞争力和更有效的防务和安全部门》的报告,建议深化成员国内部防务市场建设,特别是加强军事和民事部门的协同增效,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开发更多军民两用产品,以提升防务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随后,欧盟专门设立欧洲防务基金,同时启动“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明确表示要通过增强欧盟成员国的国防技术基础,提升欧洲整体防务工业能力。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逐渐暴露出防务产业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欧盟弹药最高产量约为每年23万发,仅相当于乌克兰每月的使用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其对乌克兰的援助承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经抱怨道,欧盟此前承诺向乌克兰提供100万枚炮弹,但乌克兰方面实际接收数量不足承诺数的三分之一。

  为此,2023年5月,欧盟通过《支持弹药生产法案》,要求提高欧洲生产弹药和导弹及其零部件的能力,支持成员国弹药去库存化、联合订购弹药和导弹,以及紧急向乌克兰运送弹药和导弹等。当年10月,欧盟又通过了《通过共同采购加强欧洲国防工业法案》,鼓励成员国在防务采购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公共支出的有效性并减少防务采购中的过度分散,并承诺联合采购达到三个成员国可从欧盟预算获得部分补偿。

  此次欧盟发布“欧洲防务产业战略”,则更进一步体现出加强自身防务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意志。从内容上看,该防务战略明确了未来欧洲合作采购防务装备的比例,要求欧盟内部国防贸易额至少占欧盟国防35%的市场份额,以扭转从非欧盟供应商购买军事系统的趋势,同时确保欧盟能在出现短缺或危机时能够立即增加关键供应,避免产生对第三国尤其是美国的严重依赖。此外,该战略还推出“共同利益大型防务计划”,初步预算为15亿欧元,主要将用于激励和奖励欧盟成员国在欧洲采购或发展武器生产,特别是加强在网络、防空、太空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合作举措更加务实

  在上述战略文件和政策的指导下,欧盟依托现有的“欧洲防务基金”、“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欧洲和平基金”等多个机制,积极推进欧洲共同军备采购市场建设,同时对军工企业进行重新布局和整合,已取得诸多具体成果。

  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欧盟每年向欧洲防务基金投入50多亿欧元,用于协调、补充和扩大成员国的防务研发投资以及武器装备与技术的采购,促进防务产业发展,同时对防务开支进行统筹配置,有效规划与整合防务产业资源,减少防务领域的重复投入。

  此外,鉴于当前欧洲各国武器系统缺乏标准化,后勤和跨国维修合作十分复杂,同时缺乏互用性等情况,欧盟还积极推进武器系统联合的研发。例如,在“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下,欧洲新增大量防务合作项目,包括下一代战机、坦克、舰船等传统武器装备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太空、网络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同时加大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

  目前,欧洲正在加快推进“欧洲巡逻舰计划”,来自十余个国家的3家造船厂,以及40余家系统开发和设备供应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建造“创新、模块化、灵活、可互操作、环保且多用途的欧洲护卫舰”。

  此次欧盟在公布“欧洲防务产业战略”的同时,还建议成立一个类似美国对外军售计划处(FMS)的机构,稳步推进国防采购欧洲本土化进程,确保大多数防务装备在欧盟内部采购,从而扭转从美国等第三国购买大部分军事装备的趋势。据统计,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欧盟成员国在防务采购上花费约1000亿欧元,但近80%资金都支付给了第三国,其中大部分流向美国。

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由于主要成员国对于加强防务产业合作的目标和意愿不同,再加上各国对本国军工企业与市场的保护严重,欧洲防务市场总体上仍呈割裂状态,无法形成拳头效应,给防务工业合作前景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尽管欧盟推行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但成员国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难以达成实质性成果。例如,自2019年以来,欧盟军事委员会一直在制定国防数字化议程。但是,各成员国对数字和新技术加强防务作用尚未达成共识,对欧洲武装力量的国防数字化水平缺乏系统性了解,缺乏定期共享机制和评估手段。2023年10月,为了激励成员国之间在国防采购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公共支出的有效性并减少国防采购中的过度分散等,欧盟曾提出一项联合国防采购文书《欧洲国防工业通过共同采购法》,但至今仍在谈判中。

  此次“欧洲防务产业战略”发布后,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委员布雷顿提出,需要在未来数年投入约1000亿欧元,以发展国防工业和增强对美竞争力和对乌军援,但并没有获得成员国一致同意,包括德国等在内的其他国家持保留态度。

  欧盟成员国国防开支与其经济能力仍不匹配,也导致防务工业新技术研发不足。例如,欧盟在“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中要求各国将国防预算的2%用于研究和技术,但目前很少有国家能够达到。

  近年来,在俄乌冲突的刺激下,尽管很多国家大幅提升国防开支,但仍与其经济能力和防务需求不匹配。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欧洲国防承包商几乎没有能力和意愿来扩大武器制造能力,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而导致欧盟整体军工产业产能有限,即使产品技术取得突破,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供应足够的武器装备。

  此外,欧盟成员国国防资源没有汇集,防务工业呈碎片化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总共有约2200家国防承包商,总体上呈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缺乏国际竞争力。而且,这些国防承包商往往只根据本国政府的政策和需求进行生产,没有统一规划。例如,目前欧洲关于第六代战斗机开发项目“未来作战空中系统”就有两个在平行开展,一个是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的合作项目,另一个是意大利与英国的战斗机发展项目,不仅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