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内湖化”,印度岂会得逞?

2024-04-09 09:32:18 来源: 《环球》杂志

印度海军第三艘“鲉鱼”级潜艇服役

文/朱方方

编辑/黄红华

  近段时间,印度在印度洋上显得异常活跃。先是莫迪政府以红海危机爆发为由向西北印度洋派遣大量军舰,而后莫迪本人又高调为阿加莱加群岛(位于西南印度洋,属于毛里求斯)上新建的码头和机场跑道揭幕剪彩。3月,印度还在距马尔代夫仅130公里的米尼科伊岛上建立军事基地。印度一系列举动凸显其将印度洋划为自身势力范围的野心,但这种将印度洋占据为“内湖”的幻想,在当今时代潮流之下注定难以走通。

印度的“印度洋霸主”梦

  早在独立之初,印度的战略家们就已认识到印度洋的重要性。印度前外交官同时也是著名的海权理论家潘尼迦就曾提出,“印度的前途决定于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但当时的印度百废待兴,加之英国在印度洋仍保有军事力量,印度不得不暂时收敛起对印度洋的野心。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英国势力的逐渐撤出,印度认为填补印度洋战略真空的时机到了。1972年,印出台“同心圆”战略,将印度洋划分为“完全控制区”“中等控制区”和“软控制区”三个部分,谋求循序渐进、掌控印度洋。此后,历届印度政府均继承和发扬这一政策,并出台多份“海军战略”和“海洋战略”,着重强调要争夺印度洋的控制权。但受限于资源不足和固有的“陆权思维”,这些战略方针并未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上。

  莫迪政府上台后,高度重视印度洋对维护印度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并于2015年颁布《确保安全海洋:印度海洋安全战略》,明确提出要成为印度洋地区的“秩序主导者”和“净安全提供者”,并首次将西南印度洋、安达曼海、红海等地区划为“首要利益区”。与此前的政府不同,莫迪政府不仅提出目标,也采取了一系列切实举动追求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

追求印度洋海上霸权的路径

  为谋求印度洋霸主地位,莫迪政府“内修苦功、外联友伴”,采取了种种措施和手段。综合而言,其举措可大致归为三类。

  积极发展海军军备,打牢“争霸”基础。近年来,印度持续扩充海军军武库,相继推动“维沙卡帕特南”级驱逐舰、“鲉鱼”级潜艇等新一代舰艇下水服役。仅去年9月,印度就耗资2万亿卢比(约合1729.6亿元人民币)订购68艘军舰。未来,印度还将重点推进国产航母、隐形护卫舰等先进舰艇的制造工作,并在2035年前打造一支包含175~200艘军舰的庞大海军。

  除海军舰艇外,印度还着重发展海军航空部队。去年6月莫迪访美期间,印度宣布将从美国采购总价值达39.9亿美元的31架MQ-9B“海上卫士”武装无人机。该款无人机具有续航时间长、飞行高度高等诸多优点,可显著增强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监视能力,并可与印度此前购入的P-8I反潜巡逻机、MH-60R反潜直升机相互协作,全面提升印军海域态势感知和反潜能力。

  同时,广建军事基地,扼控重要通道。2月29日,印度在毛里求斯的阿加莱加群岛建设的机场码头落成。这些设施耗资约2.5亿美元,包含停机坪、码头设施和一条长达3公里的跑道。据印度媒体披露,该机场可支持P-8I反潜巡逻机起降,可极大提升印度对西南印度洋的控制能力。3月6日,印度又宣布启用位于米尼科伊岛上的贾塔尤海军基地,该基地南距马尔代夫仅130公里,可有效强化印度对马尔代夫及印度洋中部地区的监控能力。此外,印度还积极介入阿曼杜库姆港、斯里兰卡亭可马里港、缅甸实兑港、塞舌尔阿桑普申岛等战略港口的开发,寻机建立军事设施,谋求构筑广布印度洋的基地网络。

  最后,拓展印太合作,构建友伴网络。积极在印太框架和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下深化与美日澳三国的战略合作和情报共享,借外力增强对印度洋的扼控能力。目前,印度与三国均已签署“后勤保障协议”,可相互利用对方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基地进行补给,极大增强印度海军的活动范围和远洋能力。印度还与美日澳等联合推出“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并邀请三国加入由其主导的“印度洋信息融合中心”,着重强化在印度洋地区的情报共享能力。此外,四国还经常在印度洋地区举行联合训练、联合巡航和联合演习,重点增强相互操作性,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协同作战。

难以实现的霸权梦想

  虽然莫迪政府采取诸多方式和手段谋取印度洋地区的霸权地位,但国际秩序的变化和国际潮流的发展注定其难以取得成功。

  一方面,大国博弈对印构成牵制。尽管美国出于共同遏华的目的,愿意赋予印度“印度洋净安全提供者”的美名,也乐见其发展势力对冲中国影响。然而,这种支持和容忍是有限度的,美国不会养虎为患,培养又一个能够挑战其霸主地位的新兴大国,更不乐见印度将印度洋“内湖化”,打造其争夺全球霸权的“根据地”。而印度对美国亦不托底,认为其不顾印度的战略目标和优先次序,执意要求其入局西太为美国分担地缘战略压力,不仅将损耗印度有限的资源,也无益于印度实现其独霸印度洋的梦想。

  另一方面,地区国家不愿“唯印马首是瞻”。实际上,地区国家从不缺少“排印疏印”的声音。例如,马尔代夫就曾掀起持续数年的“印度离开”(India Out)运动,新总统上台后宣布要求印度撤出所有驻扎在该国的军事人员。3月初,第一批印度军事人员已撤出马尔代夫。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亦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反对国家“印度化”的口号,要求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安全权益。这充分说明在当今时代潮流之下,印度“划地盘”、“占山为王”的旧有思维不得人心。地区国家并不愿被卷入“新冷战”,成为印度追求地区霸权的垫脚石。

  此外,印度自身亦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境。就军事开支而言,印度海军的国防预算常年低于国防总预算的20%,显著低于陆军和空军。而印度海军寻求第3艘航母的计划也因预算不足而被一再推迟。如在印度洋上继续冒进,印度或将进一步陷入“资源陷阱”,只能不断投入战略成本,长此以往必将限制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势能。

  自古以来,印度洋就是欧洲、非洲与亚洲国家之间进行友好交往和经贸往来的重要航路,而非一家一国的“战略后院”“势力范围”。印度认清事实,放弃将印度洋“内湖化”的幻想,转而与相关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将印度洋打造为“和平之洋”“友谊之洋”和“繁荣之洋”,方为明智之举。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迪维希语教研室主任)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