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舞者”马拉霍夫:用芭蕾讲好中国故事

2024-04-15 16:54:21 来源: 《环球》杂志

马拉霍夫在剧场指导排练

文/《环球》杂志记者 马琼

编辑/吴美娜

  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是当今国际舞蹈界的知名舞蹈家之一,被西方媒体誉为“世纪舞者”“芭蕾王子”。

  身为舞者,他曾在欧美亚舞台上留下无数辉煌印记;作为舞团管理者,他一手开创柏林芭蕾舞团,并使其跻身世界最具影响力舞团之一。

  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头衔——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4月3日下午,在众多媒体与舞蹈界人士的热切关注下,马拉霍夫从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手中郑重地接过聘书,开启了新的艺术征程。

世界级舞者

  1968年出生于乌克兰的马拉霍夫,自幼便展现出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和天赋。他10岁开始学习芭蕾,18岁成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最年轻的首席演员。上世纪90年代初,马拉霍夫移居奥地利,这也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舞蹈天地。

  此后,马拉霍夫被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加拿大国家歌剧院、美国芭蕾舞剧院等西方各国家级舞团争相邀请,长期担任首席演员。1992年至2006年,他多次担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蹈编导及主演,同时他还曾出任贝努斯、维也纳等多个世界知名芭蕾舞大赛的评审委员会主席及委员。

  马拉霍夫作为舞者斩获了瓦尔纳、莫斯科和巴黎等几乎所有世界知名芭蕾舞大赛的金奖。同时,他还致力于舞蹈编创,由他改编的《睡美人》《天鹅湖》《仙媛》等古典芭蕾作品成为世界多个知名院团的保留表演剧目,他还创编了多部现代作品,成为欧洲极具影响力的芭蕾舞编导大师。

  而且,马拉霍夫的才华不只在舞台上,他还颇具领导才能与战略眼光。

  受聘为柏林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和艺术总监后,他将柏林3个最主要的芭蕾舞团合并,成立了柏林芭蕾舞团,在10年内将其打造成为全球前10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团体之一。马拉霍夫还于2023年、2024年分别获得意大利、美国行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纵观马拉霍夫的舞蹈生涯,从芭蕾文化厚重的俄罗斯,到艺术氛围活跃的美国、欧洲,他一直致力于与各国世界级舞蹈编导大师合作,共同探索舞蹈艺术的可能性。他的艺术风格鲜明,舞蹈经历丰富,往往能精准地诠释东西方作品。

遇见中国,恋上中国

  对中国观众来说,马拉霍夫的名字也并不陌生。

  2013年4月,作为团长的马拉霍夫率柏林芭蕾舞团首次登陆中国,携手8位优秀舞者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马拉霍夫和朋友们芭蕾精品荟萃》,后又上演由他新编的芭蕾舞剧《舞姬》。其中,《舞姬》得到西方舞蹈评论界“出自传统、更有独创,出乎意料、不同凡响”的褒奖。

  2014年6月,马拉霍夫担任“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评委,并在北京舞蹈学院开设大师课。2016年以来,他接连为苏州、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观众带来精彩演出。其中最为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是,2017年他为辽宁芭蕾舞团排演马拉霍夫版《天鹅湖》,这个版本的《天鹅湖》有全新的舞台布景、舞蹈编排和颠覆性的结局,凝聚了马拉霍夫兼具古典气质与当代风范的编创,直至今日仍然在中国巡演。

  短暂的合作与演出经历,令马拉霍夫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北京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都市,令马拉霍夫流连忘返。2022年9月,他欣然接受北京舞蹈学院的邀请,以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受聘,自此开启全职教授生涯。

  “中国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篇章。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包括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食物。”马拉霍夫对《环球》杂志记者说,“我来中国之后,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了解、去探索、去思考,也有很多事情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给予我很多鼓舞。就比如现在,这个季节的北京太美了,每天一睁眼看到周围的一切,我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很多想法。”

  马拉霍夫特别提及他对中国食物的钟爱。“来北京之前,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多的水果和蔬菜。曾经一度我疯狂地买很多水果,以至于把肠胃都吃坏了。”马拉霍夫摇摇头笑着说,“我对麻辣火锅也很感兴趣,虽然不太能吃辣,但也在一点一点地尝试。”

4月3日,马拉霍夫在北京舞蹈学院接受媒体采访

  在北京舞蹈学院就职以来,马拉霍夫潜心一线教学,选拔芭蕾专业的学生组建了以“马拉霍夫”命名的拔尖人才班,为行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样板,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马老师”。

  课堂上,他以开放、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示范教学与身训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技术技巧、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向师生传授如何进行准确到位的细节处理与恰如其分的戏剧表演,引导学生探索芭蕾艺术的“灵魂”。

  提及与马拉霍夫之间的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表示,马拉霍夫曾直言不讳,“中国芭蕾舞者有很好的身体条件,但他们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灵魂’。”

  “如果只看技术,可以去看杂耍。芭蕾是要讲故事的,因此,舞者要有感情和面部表情,要让观众看到魔法的诞生,要有火花的迸发,要解释这些表演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说,你到底在跳什么。”提及马拉霍夫的这番话,欧建平感慨良多。

“为人民而舞”

  芭蕾一度被视为西方独有的艺术形式,而如今,它的教育正日益走向国际化。

  在传统观念中,芭蕾教育主要由欧洲和北美的学校主导,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交融,芭蕾舞界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鼓励芭蕾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对整个芭蕾行业来说,借鉴不同的文化可以激发艺术创造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将其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带入舞蹈教室一同排练,多元思想的碰撞能够促进舞蹈编导的实验创造,拆除传统芭蕾表现形式的界限。国际化由此成为艺术更新迭代的催化剂,正不断催生新的舞蹈形式和故事讲述方式。

  “我想,芭蕾舞国际化与芭蕾教育国际化最典型的例子就在大家面前。早期我在乌克兰的家乡学习芭蕾,之后我在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学院继续学习,后来国际化的职业生涯将我带到世界各地的众多大剧院,我开始有机会向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老师学习,现在我很高兴能给中国学生传授知识、分享经验。”马拉霍夫说。

  在他看来,有一点对芭蕾教育的国际化非常重要,那就是文化之间的壁垒已被打破。芭蕾不再被视为某些文化或地区的专属,而是已成为一种通用语言,一种来自不同国家舞者表达自我并与世界各地的观众互动的艺术形式。芭蕾舞学校和芭蕾舞团通过将不同的舞蹈风格、音乐和故事融入课程,正在将芭蕾创造成一种更加兼容并包、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可讲的故事。比如敦煌,我对敦煌文化非常感兴趣。”马拉霍夫表示,“未来,我想要讲述中国古代故事,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等融入到芭蕾舞中。目前我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想法,但我仍然需要时间,需要思考如何去表达,如何做到最好。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仅打动我,也能够打动中国观众,因为我是为人民而舞。”

  在马拉霍夫看来,芭蕾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技巧,它还能将人塑造成为一个能够欣赏文化多样性和开放性的世界公民。通过国际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面对文化差异,同时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深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如此,芭蕾舞蹈教育就成为鼓励包容和文化互鉴的平台,进而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