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亲:当中式浪漫遇见法式浪漫

2024-05-06 07:52:38 来源: 《环球》 杂志

2023年9月27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恭王府服饰秀”上展示设计师劳伦斯·许创作的恭王府系列高定服装

文/徐菡 范大祺

编辑/吴美娜

  左手紫禁城,右手凡尔赛。

  4月2日一早,文华殿内人潮涌动,“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的首个开放日在这里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文华殿,面见观众。

  1.2万公里之外,“甲子情深——中法百姓故事展”正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洲时报文化中心举办。

  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内容丰富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精彩不断,持续吸引着全球目光。

  中国和法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携手共度的60年,既凝聚了向上力量,也氤氲着浪漫柔情。中法各自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当中式浪漫遇见法式浪漫,彼此欣赏、双向奔赴、互相成就,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文化亲近

  “当你去过中国,你思考中国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年初在巴黎一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活动中表示,长期与中国各界交往中,他发现两国人民有相通的精神特质,这种共性使得文化交流成为两国合作的关键领域之一。他呼吁利用建交60周年的重要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互动和人员往来。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被认为是中法宫廷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回顾17、18世纪中法交流史,凡尔赛宫文物部负责人、“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的法方策展人玛丽-洛尔·德罗什布吕讷说,法中双方“彼此欣赏、互相好奇”,“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与中国有着如此特殊的关系。双方都希望加强交流、增进了解。”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郭福祥介绍,除了物与人的流动,信息传播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有关中国的信息向法国传播,使得中国文化对法国乃至欧洲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是互相学习与交往,这在中法交往历史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此次展览上的展品,多数收藏于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涵盖瓷器、绘画、书籍等多种类型。“会说话”的展品生动地告诉人们,清代宫廷内有许多带有法国技艺印记的器物,而中国文化也影响着法国的艺术时尚,比如,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成为当时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美与共

  2023年夏天,塞纳河畔,一群身着中国莨绸时装的法国专业模特正在巴黎街头走秀。莨绸又名香云纱,是一种距今有2000余年历史、须经30余道繁复工序、由纯手工制成的中国非遗环保面料。

  通过中国品牌梁子·天意TANGY的多年深耕和保护,莨绸在法国掀起一股东方气韵新风尚。以莨绸设计的服装,传递出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中式美学意趣。从卢浮宫走秀开始,到成为法国时装学院的品牌案例与教材,最后将莨绸体验空间落户巴黎左岸,梁子·天意融中国工艺、生态智慧与国际时尚于一体,获得法国时尚界的喜爱与认可。

  高级定制(简称高定),或许是浪漫的另一个代名词。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郭培在1997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工坊——玫瑰坊。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的设计师,也是第一位被法国高级定制时装联合会邀请在巴黎高定时装周展示个人作品的中国设计师,擅长用中式刺绣轮廓演绎法式礼服的优雅与浪漫,特别是通过盘扣、刺绣、云肩等经典手法呈现中国文化,将中国与法国服饰文化完美融合。

  在影像跨文化交流领域,法式浪漫与中式逻辑应怎样“合拍”?中国第一部中法合拍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影片公司联合拍摄的奇幻儿童片《风筝》,这是西方电影工作者首次介入中国电影创作,讲述了法国男孩比埃罗通过一只漂洋过海而来、绘有孙悟空形象的风筝,与中国的小朋友结下友谊的故事。《风筝》后来被列为法国学校的儿童电影教材,孙悟空的形象由此走出国门,为法国民众所熟知。

  65年后的2023年12月19日,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国国家电视集团、法国10.7制作公司、法国LVMH集团联合出品的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超前首映式,这是中法在文化遗产纪录片领域颇具开创性的合作,为科学发掘和国际合作作出了“中法贡献”。

4月1日,观众在北京故宫参观“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 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

  建筑是物质生活的载体,戏剧是真实生活的缩影。在建筑与戏剧的共生发展之路上,中国乌镇戏剧节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遥相呼应、相映成趣。阿维尼翁戏剧节旨在推动法国文化艺术的复苏与发展,让高雅的戏剧走入民间,将20多处历史古迹和户外地点改造成环境优美的演出场所,在建筑风格与容客率方面都非常多样化,从50到2000个座位不等,真正实现了建筑与戏剧两大艺术元素的完美调和。

  乌镇同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建筑景观,戏剧文化创意生态落地千年古镇、蓬勃生长。乌镇戏剧节已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正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组委会主席皮埃尔·贝菲特所说,“当整个乌镇都沉浸在戏剧节当中时,像极了阿维尼翁”。

双向奔赴

  牛皮封面、飘口烫金、书口刷红、染纹纸环衬……这是一本富有法国启蒙时期书籍装帧特征的古老典籍——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作为国礼将其赠送给中国领导人,在两国传为佳话。

  法文本《论语导读》是历史上首部将一整套儒家经典翻译成法文的译著,一经问世便在法国掀起一股讨论中国思想的热潮。法国人看见了“另一种文明的样式”,逐渐走出欧洲单一文明观。

  法国由此成为西方汉学的诞生地之一。1814年12月11日,法国法兰西学院任命汉学家雷慕沙为“汉、鞑靼、满语言文学教授”,标志着“西方专业汉学”诞生。与美国将“汉学”嬗变为“中国学”不同,法国是真正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古典语言、文学、思想产生兴趣并愿意深入研究的西方国家。

  中法两国作品的互译互介,架设起“领略人类文明”的一座桥梁。就法译汉来说,由法国驻华大使馆资助的傅雷翻译出版奖,从2009年起每年通过奖励中国大陆译自法语的中文译作,来促进法语文学及学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汉译法方面,1981年,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历时27年翻译完成法文版《红楼梦》,其出版被称为“法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新时期汉译法和国际传播事业亦如火如荼。2023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法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球发行,国内外反响热烈。同年4月,由中国外文局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的“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在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亮相,《中国关键词·文明互鉴篇》汉法对照版图书作为重要展品吸引了法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浓厚兴趣。中国翻译研究院旗下的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每年推出汉语与法语等10个语种的双向互译,评选出全球大批杰出翻译人才,35年来矢志不渝地推动中法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互相成就

  在南京访学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像一个普通的南京市民一样,独自乘坐地铁,在校园里骑自行车,去小卖部买水果。

  法国19世纪作家赖高德曾说,Le temps confirme l'amitié(日久鉴真友)。勒·克莱齐奥与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是40余年的挚友,二人的真挚友谊成为中法文明对话的情感纽带之一。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南京市获得“世界文学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座获此殊荣的城市。勒·克莱齐奥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写的推荐信,起到了助力作用。

  中法友谊源自两国民众对彼此传统文化的相互欣赏与理解。2004年,在第100届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由中国外文局精心组织的“燕京八绝——中国文化展”引起轰动。那些原本属于宫廷重器的雕漆、宫毯、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京绣荟萃铺陈,驻足参观的欧洲人为之惊叹。由此,中国外文局与巴黎博览会所在的法国高美艾博展览集团结下了深厚友谊,20年间持续不断地向法国民众展示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的中国文化。

  过去60年来,聚焦文化领域,中法两国有很多创举和互动,如在对方首都互设文化中心,中法文化年则开启了中国与外国互办文化年的风气之先。跨入下一个60年,可以预见,中法关系将继续向上向善的力量与柔情,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引领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让平等、包容、合作的人类文明之光永恒闪耀。

  (徐菡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长略智库副总经理;范大祺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