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法精神”携手共赴未来

2024-05-06 07:53:10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2019年3月10日拍摄的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旧址

文/《环球》杂志记者 吴美娜

编辑/胡艳芬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

  中法建交,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法国《世界报》当时发表社论说:“两个具有独立性的国家走到了一起”。今天,中法携手已经走过整整60年。

  60年来,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

独立自主贯穿始终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近现代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总理法比尤斯认为,中法两国建交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致力于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60年来,中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抉择,始终致力于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平等交流促进文明互鉴、通过多边协调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两国关系创造多个“第一”: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75年,中国时任副总理邓小平访法,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国家;1982年,中法两国政府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国家;1997年,中法签署联合声明,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大国建立伙伴关系;2013年4月,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成为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产生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元首……

4月12日,一名女子在法国巴黎临时大皇宫举行的2024巴黎书展上翻阅中国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与欧洲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金岭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问题上,中法两国向来持有共同立场。两国推动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意愿也非常积极。这是中法建交后两国关系不断深化、升级的重要前提,尽管其间有过波折,但中法两国不忘建交初心且始终朝前看,相向而行及时扭转不利局面,将两国关系及时带回正确轨道。建交伊始,中法两国就在政治、经济、人文三大领域内逐步开拓和深化交流合作。如今,战略对话、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成为中法关系的三大支柱。

相互理解推进发展

  戴高乐将军有这样一句判断,“中法两大民族都对对方怀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两国间存在的明显默契总有一天会发展成一种越来越深厚的合作。”数十年后的今天,这变成了现实。

  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中法关系实现了超越制度、文明的长期成功,具有富有韧性的历史传承、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理性的战略自觉。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莱娅·贝西认为,法中建交60年,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合作的开创性和相互理解。在全球治理方面,法中合作致力于构建更加平衡的世界秩序。

  法国《新团结》报主编克里斯蒂娜·比埃认为,“法中关系的最大特点是,两个历史悠久的主权国家愿意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而行动。”

  参与撰写《开眼看中国》等著作的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对“中法精神”高度肯定。他说,法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是两国关系坚实的基础。法中平等对话,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国坚守“中法精神”的初心,受到全世界尊重。

  法国巴黎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利亚齐德·本哈米说,法中关系正在开启新时代,两国都致力于在开放的、多边主义框架内开展对话。当前全球性挑战众多、冲突加剧,气候变化将导致全世界出现经济、粮食和移民危机,法国和中国推动多边主义的努力受到其他国家欢迎。

高瞻远瞩背后的历史积淀

  中国和法国都是有着伟大文明的古老国度。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则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上讲话指出,中法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有的是独立自主、敢为人先的精神共鸣,是两大文明之间的相互欣赏、彼此吸引。在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上,中法具有高度战略契合和广泛共同利益。

  “一个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继续发展的动力。在这一点上,没人会否认中法的高度相似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研究人员刘南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法两国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互为东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

1月31日晚,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举行。

图为当天两国音乐家在音乐会上演出

  外交学院教授、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补充说,中国正在积极参与的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得到不少启发;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法国,也乐于看到东亚区域一体化与欧洲方面的双向互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分会会长丁一凡进一步指出,法国很早就对中国感兴趣,18世纪法国在欧洲启蒙运动中起到核心作用,而法国的思想家很多都是中国文化的拥趸,并把中国文化与制度的精髓引入了欧洲。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曾在法国负笈求学。

  法国给中国的国礼《论语导读》及其背后故事,是中法心相近的生动例证。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在西方世界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法国东方学家贝尼耶在这本拉丁文书籍的基础上进行法语编译,完成《论语导读》一书。贝尼耶希望法国读者,特别是当时的君主和贵族阅读此书后,能借鉴“仁爱、温和、诚信和人道的精神”。

  回顾17至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史,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认为,这是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史中少有的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一段历史。“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影响深远。张西平说,“中欧交流的历史证明,不同文明可以包容共济,同时也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现代性的思想种子。”

互利共赢树立典范

  莱娅·贝西说,“中法精神”可被视为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好例子。

  中法关系走过一甲子,一路走来也并非没有矛盾或摩擦甚至波折。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法国研究中心主任张骥对《环球》杂志记者分析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只要相互尊重,能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方、把握关系,中法关系就能健康稳定发展;如果一叶障目、短视逐利,中法关系就容易受到意识形态、人权等问题的干扰破坏,容易受到其他大国的牵制,走下坡路甚至出现严重倒退。

  “新世纪以来,中法之间加强了对话和协商,共同面对重大全球性挑战,致力于应对危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院长戴冬梅对记者说,如中法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方面保持沟通、互相支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执行所长陈旸表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大国博弈加剧,西方社会民粹氛围浓厚,世界上推动阵营化、集团化的逆流涌现,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恰是抗御逆流的思想利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朔受访时指出,中法两国历史与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以及所处发展阶段等均有不同,也存在一些现实利益的竞争,但双方的合作远大于竞争,合作是中法关系的主流。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让泛政治化主导。这不仅涉及两国人民的福祉,也是树立大国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更是两国对世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面对新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法应当秉持建交初心、积极面向未来、敢于有所作为。面向下一个60年,中法携手合作,必将再创辉煌。

  (参与记者:唐霁 张百慧 乔本孝)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