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9/ 23 21:09:39
来源:新华网

“上新”啦!秋收大地唱赞歌

字体: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题:“上新”啦!秋收大地唱赞歌

  新华社记者

  一台台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被“吞”进收割机的“嘴”里,又从“嘴”里吐出一袋袋黄澄澄的稻谷……湖南省临湘市坦渡镇扬花咀垸农民李玉吾的1335亩有机稻开镰收割,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9月23日,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中华大地铺陈出一幅幅丰收的图景,跳跃着高质量发展的奋进“音符”。

  大地唱出“我们的风采”

  今天的农人是什么模样?

  “隆隆!”3台无人驾驶智能联合收割机灵活自如地穿行于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借助卫星导航定位,无人驾驶收割机每天可收割70多亩稻谷。

  “嗡嗡!”1台喷药无人机在重庆铜梁区土桥镇高垭村腾空而起。借助无人机防治病虫害,作业量提升10倍,农民“足不出户”也可照料田地。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7日在北京启动。展示展销、直播带货、专场推介等营销促销活动,覆盖超过15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涵盖60余万种农副产品,超30万商家参与……

  “掌握新技能、带货直播营销,我们用新理念、新模式为农业注入新动力……要问今天的农民什么模样?这就是我们‘新农人’的风采。”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负责人孙德东说。

  在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这里的农民长久以来守着一片盐碱地。2016年起,得益于青阜农业综合体的创建,11个村2200户人家“靠天吃饭”局面被彻底打破。截至目前,青阜农业综合体打下40眼井,铺设51.4公里主管道,建成32个水库湾塘,流转托管土地10.2万亩,“十年九不收”的荒凉地变为“大粮仓”。

  田间“咏”出发展活力

  “过去散户种稻,算上劳动力成本,一亩地亏损200多元。现在由村集体的合作社规模种植,一亩纯利润近300元。”重庆铜梁区土桥镇高垭村党支部书记龙思勇说,种地效益之变,让越来越多农民把自家土地交给合作社来种。统一稻种、规范种植流程后,合作社的稻谷还拿下了绿色认证,每斤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近1元。

  龙思勇是种田的老把式了,但在他眼中,合作社要把稻谷种出新效益,一靠机械化、二靠加工线、三靠“一田多吃”。

  如果说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机械化生产是基础,那么新模式是发展新能量、新活力。

  黑龙江省北安市杨家乡,饱满的大豆荚犹如金色的音符,在这片黑土地上奏响了丰收的咏叹调。在杨家乡民主村,种植大户朱彩华流转种植了1200亩大豆和400多亩玉米。朱彩华说,今年种的是高产品种,再加上雨水充沛,预计大豆亩产能达到360斤左右,玉米亩产能达到1300多斤,收益将明显高于去年,这一年没白忙活。

  同样是北安市。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上,5.6万亩大豆已经成熟。“大豆尚未收割,但已有贸易商找我们签合同。”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

  推行“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施“互联网+”工程,打造“网络+实体+配送”运营模式;创建综合性社会化服务新模式……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汇聚起农村发展新动能。

  丰收孕育美好新前景

  黑龙江省桦川县,有个创业乡丰年村。村民谷盛艳与丰收后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身穿统一的秧歌服、踏着欢快的音乐,舞动彩绸、扭起秧歌庆祝丰收。

  谷盛艳说:“今年我家种的105亩水稻迎来丰收,水稻产量比去年增加,大家在一起庆祝,期待来年生活更美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山东省邹平市台子镇的十公里水果长廊里,琳琅满目的水果让人“口水直流”。一处面积超60亩的葡萄园,种植了阳光玫瑰、冰葡萄等多个品种。

  邹平市台子镇副镇长刘兴华说,冰葡萄将在东北地区进行葡萄酒、葡萄干的加工,提高附加值。通过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无花果、黄河蜜梨、冰葡萄成为当地的致富果。

  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2019年,李玉吾种植有机稻,并申请有机食品认证,比常规稻的市场价高了约100元/百斤。湖南省临湘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伟说,南方农村发展绿色农业潜力巨大,可以引导更多农户搞有机种植,提升单位面积的收益,促进农民增收。

  循着绿色发展的路子,高垭村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建成投产精米加工厂,日加工量达10多吨,农民到手的利润又多了一份。

  “可不止如此呢!过去水稻秋收后,农民进入农闲时节,现在大家还忙着种植油菜咧。”龙思勇笑着告诉记者,合作社还准备拿出适宜的水田,发展稻鱼共养,“一田多吃”让农业效益再上台阶。(执笔:李晓婷;参与采写:周楠、张志龙、李松、王建)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9951112789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