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2 10/ 04 08:42:50
来源:学习时报

牡丹花开洛阳城

字体:

  最近陪一位外地朋友到洛阳参观,住在洛阳牡丹城宾馆,早餐吃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牡丹燕菜,品尝了在玻璃杯里绽放的牡丹花茶,游览了宽阔美丽的牡丹大道,参观了新建的牡丹博物馆。朋友对洛阳的牡丹文化感触颇深,说走过不少城市,每个城市几乎都有市花,但像洛阳这样与一种花卉渊源这么深的城市并不多。洛阳陪同的朋友自豪地说,洛阳是名副其实的牡丹城,等到明年四月牡丹盛开的季节再来洛阳,您一定会更有感觉的,一定会被满城盛开的牡丹花陶醉的。洛阳是我的家乡,这位洛阳朋友说的是大实话。

  满城尽是牡丹花

  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隋朝,鼎盛于唐朝,到了宋朝已开始名誉天下。人们之所以喜欢牡丹,主要是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花色奇绝,品种繁多,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00多个品种。不少观赏过洛阳牡丹的朋友都会问,牡丹在洛阳为什么开得那么好?品种为什么那么多?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宋朝已经有人作了回答,就是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的名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在牡丹博物馆,一位园林专家介绍说,洛阳这个地方很怪,牡丹在这里长得好好的,但到了外地,就慢慢退化了,至少是花朵没有过去大了。而外地的牡丹本来一般化,到了洛阳,一下就变“支楞”了。其实,很多洛阳人都有这种感觉,古人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除却人为的因素,洛阳地脉确实重要。“洛阳于三河间,古善地。”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其气候基本与中国“二十四节气”同步,四季分明,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立春”时节,牡丹的幼芽开始膨大,并逐渐绽裂,而这时洛阳的平均气温已回升到0℃以上,适宜牡丹发芽。“谷雨”时节,洛阳气温稳定在17℃左右,有利于牡丹进入开花期。河洛地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由于它们的共同冲积,形成了洛阳盆地,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旱而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

  说起洛阳地脉,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还公布过一项科研成果,发现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有科学道理,而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也不是一句虚话。当然欧阳修强调的“地脉”,不仅仅是说洛阳的土地肥沃,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洛阳的历史和文化。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而洛阳的山川形胜,造就了十三朝古都。可以说,洛阳牡丹因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鲜艳,洛阳的历史和文化也因为有洛阳牡丹甲天下而璀璨!

  洛阳牡丹之所以名气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竞夸天下无双艳”“万家流水一城花”,唐诗中歌颂牡丹的诗词众多,最有名的是刘禹锡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定位牡丹为国色天香大概由来于此。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则歌咏了几种不同颜色的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的《买花》虽然揭露了统治者腐朽的生活,但也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牡丹花的喜爱程度。目前洛阳的牡丹种植面积已达到30多万亩,规模比较大的牡丹园20个,城区栽植数量突破80万株,享誉中外的“牡丹文化节”也举办了40届了,真可谓“大街小巷都可见,满城尽是牡丹花”。

  总领群芳是牡丹

  洛阳的饮食文化也与牡丹有关,洛阳的地方传统名菜——牡丹燕菜就与周恩来总理有关。1973年,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考察,以洛阳水席宴请来宾,当周总理看到“洛阳燕菜”中有厨师精心雕刻的牡丹花时,高兴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开出牡丹花”。之后,洛阳燕菜就被称为“牡丹燕菜”。

  牡丹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且全身还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观赏外,其根可入药,称“丹皮”,可治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此外牡丹花瓣还可食用,其味鲜美。近年来,洛阳不断开发以牡丹为特色的产品,包括牡丹酒、牡丹茶、牡丹精油、牡丹系列化妆品等,以及食用牡丹油、牡丹茶饼、牡丹月饼、牡丹饺子、牡丹滋补靓汤等一系列新型牡丹食品。洛阳邮政局还开发出“千枚牡丹”个性化邮票系列产品,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洛阳还把牡丹文化融入老城改造及新区建设,牡丹广场、牡丹大道、牡丹大桥、牡丹公园、牡丹阁、牡丹亭、牡丹小区等以牡丹命名的地方比比皆是,城市路灯、道牙、围栏、牌匾、装饰、商标等随处可见牡丹图案。牡丹画更是洛阳人的挚爱,孟津平乐一个村就有上千名农民画家,每年有数十万幅牡丹画销往海内外。牡丹成为古都洛阳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成为洛阳城市的根和魂。

  牡丹博物馆更是集牡丹栽培、文化、大数据研究、牡丹产业于一体,是国内唯一的牡丹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在设计上十分注重游客的观赏体验,除了以文物、图片、文字、声光电等结合的方式布展,还设置艺术品鉴、互动体验等区域,展示以牡丹为主题的雕塑、雕刻、书画、诗词,举办各类牡丹艺术展会等活动,让游客体验以牡丹为主题的演艺、茶艺、诗歌、祈福等活动。牡丹博物馆还将建设牡丹品种基因库和牡丹大数据中心,这里不仅是游客文旅消费的“网红打卡地”,还将成为专业的牡丹科技研发基地,推动牡丹产业的深入发展。

  如今的洛阳以花为媒,在河南省经济大盘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发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洛阳这座千年古城正在华丽蝶变,就像这万紫千红的牡丹绚丽绽放在中原大地,必将大放异彩。(吉炳伟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纠错】 【责任编辑:雷东瑞 】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675112904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