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丨梅关古道:漫寻历史细赏梅-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1/25 21:44:20
来源:新华社

文旅新探丨梅关古道:漫寻历史细赏梅

字体:

  又是一年梅花开。从广州出发驱车300余公里,经南雄市区,抵达五岭之一的梅岭脚下,沿着宽约6尺、碎石砌就的古道步行至岭头,梅关便赫然在望。海拔700多米,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沟通中原的交通要塞,如今层峦叠嶂、梅花怒放,雄丽依旧。

  梅关古道又称梅岭古驿道,始通于秦汉,最初只是一条狭窄陡险的山道。唐开元四年(716年),为适应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改变“人苦峻极”的局面,张九龄奉诏开拓岭路。由此,一条“高速公路”如同一道筋脉,在崇山峻岭间扎下根,作为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孔道,承载起千百年来南北往来的重任。

  “驿道的开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交流,凡人口迁移、使节访问、官员调动等,大都经过此路。”南雄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吴荧屏介绍,历代商旅队伍也正是由此逾越梅岭,完成了粤盐赣米等商品的交易,随着丝绸、瓷器远销海外,古驿道上一时“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这样的场面,直至近代粤汉铁路、雄余公路修通才逐渐消失。”

  “一关隔断南北天”,以梅关关楼为界,北瞰江西大余,南眺广东南雄,今天的游客在打卡拍照、体味“一步跨二省”乐趣之时,抚过古朴的砖石,或许仍可以怀想当年车马辚辚的繁荣。

  梅关关楼和“梅岭”石碑。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刻石题碑、加植松梅,历代的修葺维护和景观建设,则使梅关古道不仅承载起交通重任,还形成一方融合山水之美、人文之韵的风景胜地。吴荧屏说,以梅关关楼为例,原建于宋嘉祐年间,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立匾其上,南北侧分别题刻“岭南第一关”“南粤雄关”,旁边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梅岭”石碑则为清人所立,如今是人们争相打卡的所在。

  供旅人歇息的凉亭遗址、冠盖如云的千年古枫,甚至为青苔所覆的古老蹄印……曾经蜿蜒30多公里的通途,保留下1200多米完整的古道精华路段,一路绿意葱茏、古韵悠长,在古道上流连漫步,仿佛翻阅着一卷内涵丰富的文明史。

  梅关古道上的来雁亭。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这也是一条流溢着馨香的“诗路”。梅岭景区负责人黄继雄介绍,早在三国时期,东吴陆凯率兵南征时路经梅岭,正值寒梅盛开,便写下“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名篇。自此以后,从宋之问、苏轼到朱熹、汤显祖等,度岭而来的文人迁客因景寄情,为古道寒梅留下千余首动人诗章。

  古人欣赏梅花傲寒斗雪、高洁清雅的品质,也将自己的心志寄托其上,尤其是因“奇、盛、雅”而素富盛名的驿道寒梅。进入腊月,现存的2000多株梅树如约绽放,囊括红梅、白梅、粉梅、腊梅、绿萼梅等多个品种,锁关夹道,风姿绰约,正处于最佳观赏季,并且由于气候差异,呈现出“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的奇观。

  记者看到,飘落的梅瓣下,三两游客身着传统服饰,或撑伞而立,或席地抚琴,美不胜收。从广州自驾而来的吴女士在一片红梅前流连忘返,“早就盼着来赏梅花!踏上古道,除了赏景,还可沉浸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风韵中,仿佛在跟古人对话。”

  游客在梅关古道梅花下弹琴。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黄继雄说,梅岭名字的来历也有两说,一是西汉将领梅鋗曾驻兵于此,二就是岭上多梅,因而得名。为此,景区沿途设诗碑136块,载录历代梅花诗佳作,供人欣赏和感怀。在一方诗碑前,来自江西赣州的游客刘先生,正带着孩子品读苏轼的七言绝句:“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今天各种交通方式都十分方便,但闲暇时来古道上走一走,感念的是一种绵延的文化,和开山凿石、翻山越岭的坚韧精神。”刘先生说。

  游客在梅关古道拍摄梅花。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现场不少游客表示,还打算去附近的珠玑巷转转。作为南迁移民的第一站,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地”,是古驿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当地将梅关古道与周边文化遗存和地方民俗资源相融合,毗邻村镇也建起不少集游玩、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农家特色民宿,吸引越来越多游客访古寻梅而来。

  前人走过的古道边,一条串联田园、乡村、古迹的活化利用之路正在绵延。一岭寒梅,雄关漫道,如千百年来眺望南北一样,守望历史、展望未来。

  文字记者:胡梦雪

  视频记者:黄国保、苟洪景

  策划/编辑:王黎、李欢

  海报制作:李欢

  新华社国内部、广东分社联合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