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2月2日电 题:“打通激活”产业链 多彩桑蚕村焕新颜
新华社记者周科、毛思倩
几天前,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62岁的村民罗贤述踩上了缝纫机。
近日,记者跟随粤桂协作工作队来到新坡村采访蚕丝产业发展近况时,遇到了正在忙碌的罗贤述。她告诉记者,自己是自告奋勇,来到村里蚕丝被厂当缝纫工的。这一举动,在村民中引起不小的轰动。
“我一把老骨头,也能在家门口‘改业’啦!”一直靠种地为生的罗贤述直呼想不到。
原来,新坡村刚建好的蚕丝被厂,接到了开年第一笔120套蚕丝被订单,需要人手赶着交货。
“这上哪找人呢?”不久前,村里为游客举行的民族风情演出上,“乡村CEO”韦荣耿索性朝人群中高喊:“谁会用缝纫机?”
“我,我,我……”罗贤述兴奋地举起手,从人群中冲出来。
第二天,蚕丝厂拉起6个人的队伍,开干了。
1月26日,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当地村民罗贤述在蚕丝被厂加工蚕丝被。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冬日的厂房里,罗贤述一边踩着踏板,一边缝合被套,手脚的麻利一点不输年轻人。她的“改业”,源于粤桂两地间的产业协作。
新坡村四面环山,现有538户、1826人、耕地3500亩。多年来,当地村民以种桑养蚕为主,辅以种植沃柑、西瓜、西红柿等作物,许多村民外出打工。
1月26日拍摄的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摄
蚕丝厂是当地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一个抓手。2022年以来,粤桂协作帮扶资金连续两年投入468万元,在新坡村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一家企业投资打造桑蚕文化产业园,集桑蚕田园文旅体验、桑蚕种养、研学基地、线上直播带货为一体,又在村里选拔培训年轻人担任“乡村CEO”,有效为村集体经济赋能。
“我们选出了两位村民担任‘乡村CEO’,梁秋艳代表村里,韦荣耿代表企业,年轻人脑子活,两位分工协作,共同为村里进行品牌建设和业态经营。”新坡村党支部书记廖壮强说。
1月26日,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的游客中心,“乡村CEO”梁秋艳介绍粤桂数字农文旅平台。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摄
改造闲置民房为展厅、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数字标准蚕房、开展技术培训、打造蚕丝被厂……桑蚕产业链被“打通激活”,群山环抱的村庄呈现出蓬勃生机,与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
廖壮强告诉记者,村里有近100间标准蚕房接入和使用智慧平台,全村桑蚕养殖存活率从此前的70%提升至85%,直接带动蚕农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村民黄流恩自2005年开始种桑养蚕,如今他家1亩地每年的利润比两年前多了1000余元。“我家有4亩地,加上承包的38亩,一年下来有十几万元的纯收入。”
1月26日,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村民黄流恩在田间查看桑树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摄
与此同时,借助粤桂数字农文旅平台,新坡村打造“四时有桑”品牌,将村里的自然风貌、人文风情、特产风物以及桑蚕特色旅游、研学等项目“搬进”小程序,游客轻点手指就可以购买特产以及预订心仪的项目前往体验。
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游客在村里参与篝火晚会。(叶鹏摄)
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大戏、享桑浴温泉,目前新坡村每周接待三四百名游客。当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毛南族民俗风情实景剧《毛南情》不断上演,罗贤述便是其中一名演员。2023年国庆节期间,新坡村每晚篝火不断。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坡村为此开发了保洁员、护林员、污水清理维护员等21个公益性岗位。61岁的覃玉叶在村里当保洁员,每个月多了800元收入。
村里的桑叶不再只有养蚕的唯一用途。桑叶制成茶,桑葚酿成酒和桑葚干,桑树杆加工成药材……如今,村里的桑树成为了村民的“宝贝”。
据介绍,2021年以来,粤桂协作工作队与广西共建示范村206个,其中21个示范村已搭建村集体主导、农民共富发展的经营主体。
离开时,记者看到,新坡村的田野中,桑树桩已吐出嫩芽,正孕育着新一年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