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公里的“奔赴”和15岁少年的“拜年”-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2/11 13:35: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百余公里的“奔赴”和15岁少年的“拜年”

字体:

  甲辰龙年正月初一,位于上海浦东合欢路上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沐浴温煦阳光。400多条艺术家精心创作的“生肖龙”出没于图书馆各层空间,洋溢浓郁的春节氛围。

  为迎接龙年首批观众,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早上八点已到馆。他深蓝色西服领口佩戴“上图”徽章,再加上红色领带、红围巾和红色“口袋巾”……层次丰富的“春节红”把迎接仪式氛围感拉满。

  “上海图书馆从1996年12月启动淮海馆至今,坚持365天开馆。每年大年初一,我们都用书香和礼物迎接来自海内外的读者。”他说。

  上午九点零一分,馆门打开,来自浙江嘉兴的“70后”观众褚哲文就以到达马拉松终点般的姿势冲进馆内。他远远就向陈馆长伸出双手,然后双手如捧起奖杯一般紧紧握住“入馆幸运礼”——上图龙年首日封。

  “太开心了!”褚哲文对记者说,他是一名城管工作者,平时工作挺忙没有时间,早就计划打卡上图东馆。为了这个心愿,昨晚他连春晚也没看完,早早入睡,确保今早4点50分起床,终于赶上了早上6点17分的火车来到上海。

  这的确是一场以阅读为名的龙年“马拉松”:背着沉甸甸旅行包、拎着帆布袋、带着小马扎,自备雨伞、保温杯、干粮和笔记本……褚哲文迎着龙年新春第一缕阳光坐上高铁,历时三个多小时才抵达上图东馆。

  “图书馆于我而言是一种信仰。我觉得迎接龙年新春最好的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这里。”褚哲文说,这场新年奔赴辛苦也满足。“时间有限,满打满算——下午3点多我又要赶火车回嘉兴。”

  “很感动,也有点小小意外。”陈超说,透过一个爱书人从浙江嘉兴到上海浦东百余公里的奔赴,令人看到“人们对书香的热爱、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看到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文化同城效应’的未来图景。”

  2022年9月启用的上图东馆,总面积达11.5万平方米,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上海市民乐享其中的城市“书房、客厅、工作室”。

  “从传统指标上看,上海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已与纽约、伦敦、巴黎不相上下。但我们还要做城市的‘智慧大脑’,打造全球一流研究型城市图书馆,同时在服务读者的质量、内容方面继续提升……”陈超笑着说,“毕竟,拥有这样的读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

  与上图东馆比邻而立,建筑外形犹如一幅未来主义“山水画卷”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年初一上午十点准时开馆。1000多位等候多时的观众,在上博东馆门口“画”出龙阵。

  “今天又是迎接‘超大客流’的一天!”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笑着说。

  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总面积逾11万平方米的上博东馆拥有非常开阔的公共空间。人们看展累了,可以在阶梯式的座椅上休憩,也可以参加趣味活动。逛完张灯结彩、人头攒动的文创店,很多观众还会去咖啡馆再点一个完美复刻的“三星堆神人”蛋糕……

  正在举办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是上博近年力推的“何以中国”系列展的又一次上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自上海民办立达中学的15岁少年徐志豪跑来跑去、格外活跃。

  “大年初一,我是来给文物拜年的!”徐志豪自称文博“骨灰粉”。上博的“何以中国”系列大展他已打卡十多次了。

  “大过年的,我想着三星堆文物大老远来到上海,所以要再来看一次,特别给这些‘小伙伴’、‘老祖宗’拜个早年!”徐志豪说,尽管中考压力山大,但身为中国年轻一代,他觉得“看文物”和备考一样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是说过: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徐志豪告诉记者,十几次打卡“何以中国”大展,印象最深的还是良渚文化展。“那些数千年前的江浙沪文物,和我来自一样的家乡……简直就像是我的亲戚朋友一样亲切呢。”15岁的少年深感,数千年的文物承载着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年上博肯定会更繁忙,龙马精神、龙行龘龘!”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说,龙年上博将继续推进‘大博物馆计划’,建设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世界级博物馆。

  龙行龘龘。一年之计在于春!正在奋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上海,以更高质量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供给、更贴心更暖心的精准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处处涌动创新创造活力。(记者王永前 孙丽萍 陈杰)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