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一位博物馆讲者的“治愈力”叙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18 15:40:38
来源:新华社

中国故事|一位博物馆讲者的“治愈力”叙事

字体:

  50来岁的肖静,身材清瘦,背脊挺直,笑容清浅。当她站在岁月悠远的国宝面前娓娓道来,那些历史的遗珠仿佛瞬间聚拢而来闪耀成光华。而当你站在她面前,市井喧嚣似乎悄然褪去,眼前只有翰墨笔意、长安书香。

  这位讲了将近30年文物故事的讲解员,是流量时代另类的“明星”。粉丝们喜爱她“饱读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她款款道来的故事里总有温暖而治愈的力量。

  不会唱歌但可以读诗的导游

  肖静的抖音账号目前已有127万粉丝,可以说是一名“网红”。她坦言最初并不了解网络平台,“能走红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肖静正在为游客讲解文物。 (受访者供图)

  1996年,23岁的肖静成为一名导游。“我喜欢无拘无束的自由,到处走走看看,所以在年轻时就选择了旅游行业。”那时候的肖静喜欢带着游客天南地北到处跑。

  “我当时的讲解中书面语比较多,偏重于知识的输出。但很多游客可能更喜欢活泼的、能唱能跳的导游。我有时也会迷茫,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个行业。”长时间思考后,肖静意识到自己不愿意为迎合潮流而改变属于自己的性情。

  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肖静暂时离开导游行业回归家庭。虽然没有外出工作,但在这段静下来的时光里,她“读好书,不拘一格地读书”。阅读阻隔了外界的喧嚣,填充了日常时光,丰盈了渴求的大脑,安抚了浮躁的内心。

  “这段时间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单纯地积累,也打通、连贯了很多知识。”肖静说,“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把更多的历史知识以更好的方式传递给别人。”《大学》《中庸》《论语》等中国传统经典带给她深厚的文化底蕴,《瓦尔登湖》等中外文学作品让她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肖静正在为游客讲解文物。(受访者供图)

  2018年,肖静回归旅游行业。随着中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成为许多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地。

  “在博物馆里,你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沉积的历史,你看到的是整个中国的成长史。当我向美的东西深入的时候,美的东西也就过来反哺我自己。”这是肖静决定致力于让千万人爱上博物馆的原因。

  如果说导游在讲解之外还得有点才艺,那肖静的才艺是读诗。“用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这是肖静为网友朗诵的台湾诗人纪弦的诗。“闭着眼睛听,名字忽然有了影像,然后我哭了”“会读诗的导游太有魅力了!”——网友们如此留言。

   用底蕴累积起的流量

  “这块石碑是草书名碑,它的书法者叫怀素,是唐朝名僧。他生于盛唐,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早些年就出家为僧,却喜欢饮酒,恣意狂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肖静讲述着怀素如何在光滑的芭蕉叶上笔走龙蛇,如何观察如麻雨脚改进笔意……娓娓道来间,大草千字文碑上婉若游龙的文字“活”了起来。

  “这是何家村遗宝中的两件酒器,它们叫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鸳鸯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吉祥鸟雀,古人认为鸳鸯两两相伴,永不分离;蔓草和菟丝一样,是相互缠绕的植物,都是爱情的象征。因此我们判断,两只酒器或是帝王赐给待嫁公主的,或是赐给待娶王子的。”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肖静向人们描摹着千年前的浪漫。

  为了做好讲解,肖静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听了许多专家讲座。“一个人、一件文物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要讲好这些,首先整个历史时代、历史事件等背景非常熟悉。不管是文物还是人物,都要放到背景中去还原。”肖静说,“比如讲书法碑刻,我就需要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史、艺术史,清楚每一位书法大家他们不同期的风格,这些不同风格的形成和当时的历史阶段又有哪些联系等等。”

  肖静最喜欢讲解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我觉得书法艺术和声音艺术一样,都注重情绪的当下表达。墨色的浓淡、笔锋的转折,与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是相通的。我用学习朗读的方法去理解书法,再将这种理解传达给游客。”

  一个个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播放,肖静独特的讲述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她在抖音平台的账号粉丝已超过127万。其实一开始肖静是抵触做账号的,“我是社恐,也不会取悦别人,不具备受到大家喜爱、推崇的基础。”她说。

  不过她很快看到了这件事为自己带来的提升作用——通过视频反复播放发现讲解中的问题,收获网友们中肯的建议。慢慢地,肖静开始在家中对着手机录像,反复练习和调整,渐渐找到了做网络账号的乐趣,讲解也更入佳境。

 肖静正在为游客讲解。 (受访者供图)

  有网友为肖静留言——“老师是平台里的一股清流,听完感觉心旷神怡,内心变得丰富”;“知性优雅不惧岁月,娓娓道来文物复活”。

  慢下来,行遍“长安三万里”

  “听过肖静讲的碑林,才算真正来过西安。”这是观众写下的留言。而肖静的愿望是让更多人行遍“长安三万里”,爱上博物馆、爱上中国文化。

  “我带过一个家庭团,讲解休息的时候,有个6、7岁的小妹妹跟我说‘我觉得我们的民族真伟大!’我听完后眼泪直接就掉下来了。”肖静激动地说,“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爱国爱家爱民族的种子,将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传承给下一代,这是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意义所在。”

  “闭着眼听”“夜晚安静的时候听”“听完,安静地入睡”……许多网友表示会在类似的场景中聆听肖静,并获得了“直达心灵深处的治愈力”。还有网友透露:每次去碑林,肖老师总会带着猫罐头,投喂两只可爱的小家伙“飒露黄”和“乌衣”,在那里,肖老师会尽力救助生病的猫猫、流浪的小狗……“肖老师把工作做成了自己的艺术,照亮了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纷纭的世界里,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拼尽全力不敢停下来,生怕被时代淘汰了。但是当我们像旋转的陀螺一样,我们可能会忘却了自己究竟为什么跑得如此匆忙。”这段发表在网上的“肖静体”独白打动了无数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长安三万里”只有慢下来才能走遍。中国有6000多家博物馆,肖静以及千千万万个“像肖静一样”的博物馆讲者传递知识、引导审美,捂热着渐行渐远的历史,让人们匆忙的脚步暂时放慢,但心灵却“满起来”。

  

  监制:卫铁民 刘畅

  记者:姜辰蓉 李亚楠

  视频:李亚楠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陕西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