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7家A股上市股份行已披露2023年报。作为两大核心业务单元,零售和对公业务的攻守之道、经营之法,可从各家年报和管理层业绩说明会上的回应窥见一斑。
总体来看,2023年上市股份行在零售金融领域较量激烈,或是增加人员配置、或是酝酿架构调整,零售业务营收占比多数实现提升,但资产质量和盈利性等尚需进一步突围。同时,多家银行更加注重将零售与对公相互补位,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并积极在对公领域调整信贷结构。
业内人士认为,在行业营收整体承压、息差持续收窄的当下,银行业经营急需爬坡过坎,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富有活力的生力军,股份行的新“打法”,也正在重塑银行业的未来。
零售转型持续推进
近几年,“零售转型”在银行业掀起热潮,这种潮流在股份行中更为显著,几乎是各家股份行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这种战略重视,正在转化成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零售营收占比等指标的进阶。
例如,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末,在业内有“零售之王”之称的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总数达1.97亿户,较上年末增长7.07%,管理零售AUM超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8%;有“零售黑马”之称的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量为1.25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9%,零售AUM超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近年来推行“新零售”战略的中信银行,零售客户数达1.37亿户,较上年末增长7.47%,零售AUM亦超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2%;光大银行零售客户数达1.52亿户,较年初增长3.5%,零售AUM突破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4%。
年报数据还显示,2023年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营收1943.36亿元,同比增长1.52%,占总营收的57.31%,同比上升1.79个百分点。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收961.61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由此前一年的57.3%升至58.4%。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收864.24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由40.1%升至42%。光大银行零售业务营收649.49亿元,占比44.6%,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的零售银行业务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机遇。”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表示,将坚持零售金融战略主体地位不动摇,巩固和扩大体系化优势。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提到,2024年该行将发展零售业务作为当务之急。
“这几年,全行信贷资源优先向零售业务倾斜。我们连续四年专项增配零售队伍,2023年配置零售的投顾、财顾、市场经理队伍近300人。更重要的是,零售的战略认知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中信银行副行长吕天贵在业绩会上说。
逆风前行化解风险
不过,在行业增长承压的大环境下,各大股份行的零售战略并未完完全全结出漂亮的果实。由于多种“逆风”因素存在,零售业务的盈利性和成长性承压,利润贡献出现较大分化,而零售资产的质量也成为关键变量。
“当前我更关注的是零售贷款资产质量,这几年我们零售在发力,但是外部环境有压力,零售贷款不良率有些上升,当然同业也是这个趋势。”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坦言。
年报数据显示,部分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不尽如人意。如光大银行零售不良贷款在总不良贷款中占比43.45%,上年末为37.10%。民生银行个人类不良贷款总额268.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44亿元,不良贷款率1.52%,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从利润口径看,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的税前利润为999.13亿元,占税前利润总额的56.57%,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税前利润为159.35亿元,占比由23.7%降至21.3%;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占比均下降至11.9%,而上一年这一数据均为43.6%。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宏观经济仍在持续恢复中,零售业务面临较大压力,银行需在战略执行上进一步优化。
平安银行管理层表示,后续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一方面要控制好风险,针对不同的客群采取不同定价策略。同时优化风险等成本,将一些高风险、高定价的客户群逐步压降,提升中低风险客群占比,进行组合性管理。
零售对公相互补位
在零售业务遇到挑战的背景下,不少聚焦零售转型的股份行将目光投向对公领域,以期探索新盈利增长点。
“今年对公存贷款增长很好,资金业务也比较好,希望对公业务能顶上去,为零售争取喘息的机会。”冀光恒表示,零售业务短期内会面临一些挑战,因此需要对公做精,支持补位,为零售转型争取时间。从全球经验看,对公业务在经济周期中能对冲单一零售业务的波动,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在经济周期中都遇到过阶段性的下滑。同时,零售业务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后,需要从对公业务中找到新的零售客户的增量,通过公私融合,挖掘企业中的个人客户金融诉求,弥补靠零售单打独斗的获客瓶颈。
此前,监管部门曾表示,引导股份制银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各家银行也在上述领域持续发力。
纵观多家银行年报,对公贷款结构出现优化趋势,房地产贷款和融资平台贷款占比下降,制造业、绿色贷款、普惠小微等领域贷款占比上升。
例如,2023年末,兴业银行对公贷款(不含贴现)余额同比增速为20.27%,主动加大对科创、普惠、能源、汽车、园区等“五大新赛道”布局,各领域相较上年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31.88%、23.95%、16.16%、26.14%、27.40%。光大银行对公贷款(不含贴现)比上年末增长12.14%,制造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比上年末分别增长24.74%、46.71%、50.64%和57.44%。
“中信银行年初以来的信贷投放态势很好,3月中旬已提前完成行内设定的‘开门红’信贷投放增长目标。”中信银行业务总监陆金根表示,从投放项目的领域看,主要是在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企业、制造业、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这些领域的储备量和投放量占比都超过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