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太空视角全新呈现,创意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新华社首部卫星特色政论片《C位是怎样炼成的》创作记

2021-10-15 15:12:1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钟昊熹、程瑛、周瑜、周锦帅

  谁是中国“C位”?这个“C位”又是怎样炼成的?

  10月1日,新华社推出首部卫星特色政论片《C位是怎样炼成的》,以独特视角给出答案。

  这部时长38分钟的视频,以俯仰天地的宏阔视野、穿越百年的独特视角,带领观众从数百公里外的太空展开红色追寻,引发广泛共鸣,成为刷屏之作。

  短视频潮流下,一部献礼建党百年和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正能量、主旋律长视频,何以站上新媒体传播的流量“C位”?

创意为先

太空视角发现一个“C”

  作为国内最早将卫星技术系统应用于新闻报道的机构媒体,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曾推出一批重磅产品,产生刷屏效果,引领业界潮流。

  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把卫星融媒技术更好地用于建党百年报道创新,是卫星新闻实验室重大任务。百年党史厚重磅礴,以时间为脉络展开;卫星视角宏观开阔,以空间为坐标展现,切入点在哪?在新华社领导带领下,创作团队海阔天空地想,绞尽脑汁寻找那粒创意的种子。

  5月的某天,一张塑胶版《中国地形图》随意放在桌上,从上海、嘉兴到瑞金、遵义,再到延安、西柏坡、北京,这几个党史上的重要地点被蓝色记号笔圈点、勾连,一眼看去,恰似一个字母“C”。那一刻,核心创意一跃而出:这个“C”,既是Center(中心)、Core(核心)的首字母,又与网络流行语“C位”契合,空间地理上的“C”,恰与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领导核心的“C位”贯通,以空间位置叠加时间顺序,一语双关,俯仰天地、穿越百年。

  在主产品推文中,创作团队把这个“C”概括为“一条中国人熟悉而陌生的轨迹”。熟悉,因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对这几个地方耳熟能详;陌生,因为还没有人将它放在大时空视角下串联。事实证明,这一创意使观众在熟知的党史记述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全新视角,获得广泛好评。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李红喜说,“片子视角宏阔而独特,站位高超而准确,以空间地理融合党史史实,观感新颖而震撼,令人眼前一亮。”大众网编辑胡玥姣说,“C位”这一网络语言作为关键词非常新潮,将网言网语、卫星新闻和对比呈现等创意巧妙结合,标题点睛又含义深刻,深刻揭示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形成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必然。B站网友在片尾创意揭晓时纷纷打出弹幕:“妙极!妙极!”“拿它一串联我感觉党史好记多了!”

内容为本

近百次修改锻造思想高度情感温度

  尽管有了巧创意,硬挑战还是不小。创作团队一度倾向于沿着党史脉络,从启航、信念、转折、赶考几方面制作成4集短片,重点放在挖掘大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上。

  “七一”前夕,发稿在即。新华社领导带领创作团队讨论后指出:“C”是一条完整轨迹,也是这个产品的核心创意。如果分集呈现,内容和形式容易“两张皮”,观众恐怕只能看到“C”的一小段,难以获得完整印象。

  “合成一部长片,完整呈现C位意象,一定要打磨成精品!”社领导进一步指出:每个点位不仅要挖掘感人的故事细节,更要阐明这些点位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解读“C位怎样炼成的”,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七一”之后,社领导带领团队深入学习研讨,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及对党史各个阶段的论述作为指南,紧紧围绕建党精神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贯穿百年的初心,形成产品叙事框架。

  这意味着,脚本要重新架构,素材要重新选取。接下来的两个多月,团队数次前往上海、江西、贵州、陕西、河北等地补充采访拍摄,后期制作中,又忍痛舍弃了北京长辛店、嘉兴南湖、江西井冈山、延安陕甘宁边区银行、河北沕沕水水电站等地采访的人物故事。

  舍弃枝蔓,突出主线。从“加法”到“减法”,大改六七次、小改近百次,作品主题更突出,结构更精巧,思想更深刻。有网友说,看了这个视频,感觉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经历了一次深入灵魂的思想洗礼。

  建党百年,题材重大而严肃,叙事方式如何兼顾准确权威与生动感人?成片中,王尽美、贺龙、陈树湘、何木林等人物故事在宏大叙事中被保留下来。土墙里的照片、“装聋作哑”14年的老红军、28岁青年与平均年龄28岁的共产党创立者隔空凝望等故事或镜头,直抵人心,催人泪下。看了贺龙入党的故事,有网友说,“这段鲜为人知的史料发人深省”。

  对标重大史实权威表述的同时,作品穿插运用感性文字,从开篇的“星河横流,岁月成碑”,到描述长征的“艰辛悲壮,坚定不移”,到描述瑞金的“小城瑞金被悠悠绵江轻拥怀中”,深入浅出、娓娓讲述,为观众带来舒展优美的阅读体验。有网友留言,“卫星地图上一个大写的C,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100年。从诞生的一颗小石子,到鼎立中华的民族复兴基石,这个C位,非你莫属。”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林认为,在党史理论不断更新背景下,本片能以大历史大空间视角作出全新呈现,密切贴合总书记最新论述,叙事风格开阔大气,解说词优美流畅、准确到位,是今年少有的高水平作品,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好素材。

技术为用

“一镜到底”开启视觉盛宴

  “这个运镜绝了!”“我在上海出生长大,从来没见过这个角度的上海。”这是B站网友观看时的弹幕感言。

  镜头从太空视角快速下降,近地时减速缓推,直到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一角“扑面”而来,落至地面视角后镜头平视出镜专家,跟随、环绕,在其步入礼堂后上抬,最终定格至建筑上方“中央大礼堂”五个大字——这段长达1分30秒的长镜头,实现了从太空、天空到地面再到人物的流畅贯通。

  这样的“一镜到底”,出现在《C位是怎样炼成的》每个重要叙事节点,将红色地标和动人故事一起震撼而流畅地拉到观众眼前,展现出直击人心的穿透力。

  作为电影行业术语,“一镜到底”是一种不间断拍摄且完整连贯呈现拍摄内容的影像表现手法。相比可剪辑的普通镜头,“一镜到底”镜头把控难度更大。卫星新闻实验室创新利用从太空垂降至地面的独特视角,研发了“空天地人”一镜到底标志性镜头。此前,在《60万米高空看中国》产品中小试牛刀,验证了“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的可行性;之后,在中国首部卫星新闻纪录片《太空的见证》中,探索加入三维建模和航空测绘手段,大大提升了“一镜到底”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项目伊始,社领导明确要求在“一镜到底”技术上加强创新突破,探索从“空天地”到“人”的衔接,打通“最后五米”。

  创作团队反复琢磨、演练,特别是不断提升无人机航拍水平,并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运镜设计、声画衔接、现场调度方案,实现了流畅衔接的“空天地人”一镜到底。短短几十秒的镜头背后,是创作团队数十次的反复拍摄,是放弃无数个“看着不错但还欠点意思”镜头之后的重新来过。

  创作团队还融合使用了三维建模、基于真实地理的数据可视化等融媒技术,充分赋能内容创作,在高密度呈现党史信息、高强度提升画面冲击力、高契合度表达核心创意与主题思想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党史题材拍出了大片感,是年轻人喜欢的影像语言,非常难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梅这样评价,并准备在学校思政课上作为教材播放。

运营为要

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融媒体产品,三分靠制作,七分靠运营。创作团队娴熟运用融合传播手段,把这部长视频做成了短视频时代的“爆款”。

  在传播策略上,抓住国庆节点,将新华社客户端作为首发平台,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社交平台梯次发布。综合运用话题式、交互式、碎片化等传播手法,精心设置微博话题词,制作互动H5和社交平台短视频,加强手机短彩信等渠道投放,形成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传播矩阵。

  如何设置话题?团队曾经讨论十几个文案,都觉得不大理想,最后,还是决定使用片名#C位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具有悬念感的短句,在微博平台收获数亿阅读量。

  围绕主产品核心创意,团队策划制作了延伸产品《互动H5|谁是中国C位》,并于10月3日趁热打铁迅速上线。过百万网友生成了110多万张“C位版”生日贺卡,表达浓浓的爱党爱国热情,共同喊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引爆朋友圈二次传播。

  创作团队通过新华手机报、中国移动新闻早晚报、中国联通新闻早晚报,以及10个省份的手机快讯、彩信等渠道,向数千万用户推送,把作品中饱含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

责任编辑: 冯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