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5版

库布其治沙的侧影

2022-01-14 11:32:5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5版

  慈爱民

  在近年的文学创作中,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作品不少,其中,由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王占义、辽宁省著名作家杨春风共同创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大漠流金:中国库布其精准扶贫》(以下简称《大漠流金》),无论是在选材上,还是在角度和写法上都独树一帜。该书将视角集中在志愿扶贫这个全新的角度,甫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向极限挑战的奇迹和凯歌。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盘桓在黄河“几”字湾内,贯穿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杭锦旗(“旗”为县级行政区,下文“嘎查”为蒙古族行政村)。新中国成立之初,库布其沙漠仅存星星点点的天然残次林,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如缺植被、缺公路、降水少、农牧民收入少、沙尘暴频发等。沙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农牧民散居在沙漠里,过着与沙为伴的游牧生活,苦不堪言,沙区农牧民的生活也几乎陷入历史最低点。多年的“沙灾”“河患”,使三旗近90万农牧民陷入“沙逼河患、河逼人穷”的恶性循环,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

  《大漠流金》真实展现了沉寂千年的库布其沙漠的历史性变迁。全书以大量生动的细节、充满深情的笔触,真实记录了库布其地区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高度自觉的精神,在改造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伟大壮举,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精准扶贫、志愿扶贫和全面脱贫的历史性成就。文字朴实而真情浓烈,是一本抒发壮志豪情、弘扬奋斗精神,充满科学理念和理想主义追求的佳作。

  全书的视角和重点放在揭示“库布其模式”的形成和运转上。而“库布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特色消除贫困模式的缩影,也是中国特色志愿扶贫模式的缩影。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所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主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现在,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国的许多成功实践堪称全世界学习的榜样,“库布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作者王占义作为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首席智库专家,长期跟踪采访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战沙海、治黄龙的生动实践,亲眼见证库布其沙漠的深刻变迁,深入研究志愿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内在规律和实践经验,取得了大量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使得本书对于“库布其模式”的诞生、试验、发展和完善具有独特的描述和诠释。书中记录了为切实破解库布其沙漠治理难题,从修筑第一条穿越沙区的公路开始,构建沙漠生态产业体系,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渠道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

  第一条“穿沙公路”的建设显然是库布其志愿脱贫的拐点,其标志是公路施工中涌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志愿服务行动。各级职能部门在资金上重点扶持,驻地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杭锦旗相继展开7次“万人大会战”,2000多名党员干部带头、9000多名农牧民自觉参加义务劳动,妇女老人义务为工地烧水做饭。“穿沙公路”建设的实践,奏响了库布其志愿扶贫行动的先声。

  这本书还为我们展现了一大批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群体。随着治沙扶贫行动的深入,单一的劳务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为科技志愿者、生态志愿者、旅游志愿者、文化志愿者。

  《大漠流金》还为我们展现了奋战在大漠深处的“第一书记”群像。他们既是脱贫攻坚的领路人,又是义无反顾的志愿者。他们肩负着振兴村集体经济,帮助贫困农牧民脱贫;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的重任。他们奋进有为,以辛勤的汗水为库布其恢宏的画卷留下了绚丽的色彩。

  《大漠流金》真实地记录了民工联队女队长敖特更花、发展旅游业致富的孟克达来、种植甘草致富的吴直花等人物故事。他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成为令人敬佩的致富能手。更为感人的是,他们在先富以后,不忘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投身到志愿扶贫的宏伟事业中,播下了与库布其沙漠绿海一样美丽的绿荫。

 

责任编辑: 张美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