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浯溪碑林:千年胜境里的时空对话

2022-08-16 17:46:5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这是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中的摩崖石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余春生摄)

  ▲《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拓片。(祁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余春生

  北宋崇宁三年春,风中仍残留着冬日的寒意。年近花甲的黄庭坚,再次遭到贬黜。踏上一叶扁舟,沿湘水逆流而上,此行,他要远赴宜州上任。

  行舟数日,途经一处名曰浯溪的地方,船靠了岸。黄庭坚手持拐杖,沿山路而上。在一方摩崖前,他轻抚山石上的文字,驻足良久……

  如今,黄庭坚曾驻足沉思的地方,已成了随处可见碑文石刻的文化胜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志士在此留下诗文。

  这里是地处湖南省祁阳市的浯溪碑林。现存的505块摩崖石刻,让它成为我国江南最大的露天碑林。近日,记者来此探寻山石上的时空对话,感受千年文脉绵延。

缘结中兴颂

  浯溪,本是一条无人问津的小溪,在今湖南省祁阳市的西南郊,流淌了无数个春秋。

  唐永泰二年,诗人元结再次出任道州刺史,从潭州乘船到道州赴任的路上,第三次路过浯溪。雅好山水的元结对这片风光惦念已久,于是决定停船上岸。

  沿山路而上,只见怪石林立,奇绝非凡。登临山顶,山的另一侧树木葱茏、流水潺潺,俨然世外桃源。一条浅浅的小溪从山间流淌而出,清澈见底,淙淙不绝,穿过石涧,浪花飞溅,汇入滚滚湘水。

  元结打听小溪的名字,但无人知晓。

  “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元结当场将这条小溪“据为己有”,自创新字“浯”,名之曰“浯溪”,取“旌吾独有”之意,也就是“我的溪”。元结还写下一篇《浯溪铭》,记录了发现浯溪的经过。此后,元结虽在道州担任刺史,但一有时间就会乘船而下,来到浯溪。他又把浯溪临江壁立的三座石峰中最高、最陡、最险的峰命名为“峿台”,在溪畔“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起一座亭堂。

  唐大历六年,元结因母丧守制,居家浯溪。期间,他听闻自己的忘年故交颜真卿被罢抚州刺史,于是写信给颜真卿,邀请他来同游浯溪,饮酒作诗。

  不久,颜真卿来到浯溪,与元结同坐峿台之上,共饮美酒。席间,元结谈起自己曾在安史之乱后写下一篇《大唐中兴颂》,邀请颜真卿将此文用颜体书丹于浯溪的崖壁之上。

  颜真卿欣然应允,在崖壁上挥毫写下300余字的《大唐中兴颂》。写罢,元结感叹,此文刻于山石之上,必能流传千古,于是提议在文末再加六句:“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

  《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完成后,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此石刻因文绝、字绝、石绝,世称“摩崖三绝”。无数文人雅士来到浯溪“打卡”,只为拜读元结撰、颜真卿书的《大唐中兴颂》,可谓“丰碑读一过,百拜不能休”。

  正是为了这方摩崖,黄庭坚停船上岸。站在《大唐中兴颂》前,他感慨道,“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遗憾自己与这方石刻相见太晚。

  如今,在《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不远处的一块山石上,仍可寻得黄庭坚初见《大唐中兴颂》时的诗文石刻。默念石刻上的文字,当年黄庭坚雨中寻访《大唐中兴颂》的情景似依稀可见。

天开文字山

  走进浯溪,最先见到的是一座名为“宝篆亭”的建筑,亭内有清代时任湖南巡抚吴大澂所作《峿台铭有序》,文末写道:“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尤为耐人寻味。

  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资深讲解员桂胜利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句话恰恰点出了浯溪碑林生生不息、繁盛千年的原因。“当年元结虽然把这里的溪、亭、台都说成是他的,但他表达的是对这里景致山水的喜爱之情,如今我们说‘浯溪’,也就变成了我们的溪。”桂胜利说,山川之美是人们共有的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吴大澂才作出“山川之胜,天下公之”的感叹。

  千余年间,围绕着浯溪的山水风光和《大唐中兴颂》,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的崖壁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诗文石刻。

  记者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一个立体的“跟帖留言区”。清吴大澂赞曰:“潇湘奇气钟浯溪,次山文字鲁公碑。”明蓝郁诗曰:“漫郎文字鲁公碑,添得江山分外奇。”

  漫步碑林间,记者所见有楷、行、草等多种书体,高则凿于悬崖绝壁,低则刻于崖脚溪畔,荟萃包括米芾、黄庭坚、何绍基在内的书法名家。桂胜利说,在这里留下墨宝的历代名家有300多人,“他们通过摩崖石刻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

  清同治元年的一个冬日,63岁的何绍基乘船来到浯溪,走向《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来到浯溪,但他依然保有初见颜真卿书法时的震撼,发出了“惟有平原吾所师”的感叹。

  何绍基还曾两次手拓下《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中数个大字。颜体书法的筋骨特点也影响着他的书法创作,他曾写下:“归舟十次经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外观笔势虽壮阔,中有细筋坚若丝。”

  湘水浩浩汤汤、奔流不息,与之相较,清浅的浯溪似微不足道。然而,浯溪山水孕育的文脉,却在千百年来始终滋润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记者了解到,如今,浯溪所在的祁阳市有11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石孕精忠魄

  峿台的巨石上有一圆坑,相传为元结所凿,名为“窊尊”,可容斗酒。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尹艳丽告诉记者,每逢月夜,元结常邀好友来峿台,围坐窊尊畅饮、赋诗、赏月。但因酒不能继,往往一喝而干,无法尽兴。

  来浯溪碑林游览的人们,会听到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浯溪山神知道元结为官清廉,囊中羞涩,每每饮酒不能尽兴,便引湘水入尊,变成醇浆。从此窊尊每逢晴夜即酒满,月落尊中而饮之不尽,元结与友人由此乃得尽欢而归。

  记者登临峿台,看到峿台巨石上有三道裂缝和大大小小的圆坑。

  尹艳丽风趣地说道,相传,窊尊引来酒妖盗宝,此妖刚刚伸手想要把窊尊端走,吕洞宾腾云驾雾而来,连劈三剑,酒妖落荒而逃,裂缝和圆坑便是“印记”。

  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已故老导游杨仕衡曾撰文写道,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美在元结忠直方正,为官清廉,所以在百姓们编织的神话中,山神为之供酒,吕仙为之劈妖。

  忠直方正,是千百年来浯溪的精神内核。

  在《大唐中兴颂》的背后,元颜二人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功臣,也由此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细读元结撰写的《大唐中兴颂》,黄庭坚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磐石见忠贞,波涛不能移。浯溪的一方方摩崖石刻,是书法史上的艺术杰作,更是一代代精忠之魂的永恒见证。

 

责任编辑: 冯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