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燕歌行》如何传递感发的力量

2023-03-31 12:29:4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叶嘉莹在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南开大学供图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陈学聪整理 张海涛审校

  我屡次谈过高适诗的好处在他的“气骨”。高适的“气骨”好,是说他的声调好,还有叙述时语法跟结构的作用。

  中国诗最基本的作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言其事,即物即事,直接叙述,不假借景物。比跟兴是两种感发,都在于情韵与形象的结合,常用的是大自然的形象跟景物结合。为什么要用景物的形象呢?一般说来,诗有一种直接的、所谓美感的感受,不属于理性,也不属于知解。如果诗只是说明一件事,那么用散文写就好了,但减少了诗的意味。诗一定要有一种直觉的、感受上的感动。好诗就是作者传达出感动的力量,使读者引起感动,这才是一个作品的完成。我以前也讲过西方的接受美学,一个作品如果没有经过读者的欣赏跟反应,它只是艺术的成品,不是美感的对象。

赋体诗如何传递感动

  情景交融的比兴的诗篇,是用形象来表现感动。赋体是直接说的,要在叙述的赋体之中带着感动,一定要在声调跟语法结构之中传达出感动来。高适的《燕歌行》就在这方面传达出感动。

  《燕歌行》前面有一个序,叙述作者作诗的缘起。“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开元二十六年,有一个朋友跟从御史大夫张守珪出塞作战而后回来,作了一首诗。那时契丹跟奚族的人,在中国的河北幽燕一带侵略,所以他的诗叫《燕歌行》。就把这首诗给高适看。“适”是高适的名字,他对于征戍、从军、打仗的事情很有一些感慨。所以他就写了这首诗,“因而和焉”,回应友人。

  “汉家烟尘在东北(bò),汉将辞家破残贼。”两个“汉”字的呼应,传达出什么?诗人说“汉家”有“烟尘在东北”,“汉将”就应该“辞家破残贼”,声调、结构在呼应。汉朝是历史上很强大的朝代,所以常常自称为汉,“汉家”就是国家。“烟尘在东北”,“烟尘”代表战争。符号学上说,符号可以引起读者很多联想。因为战争要传递警报,要点烽烟。烽火台白天点狼粪报警,这是“烟”。“尘”更容易联想,战马战车奔驰,所以尘土飞扬。“汉家烟尘在东北”,有烽烟、有尘土就代表战争,在叙述之中也有形象。

  说“汉家战争在东北”,当然可以。可是没用“战争”,而是用代表战争的两个形象,这是高适的诗为什么好的一个缘故。既然有战争警报了,“汉将”作为国家的将军,就“辞家破残贼”。“汉将”跟“汉家”是呼应的相承,而“辞家破残贼”,就是他的说法。哪一个人不顾念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呢?现在为了报效国家,辞别了自己的家。“辞家”代表着报国牺牲的决心。

  为什么“汉将”就“辞家破残贼”?当时在北方,契丹跟奚族有时候来寇边。高适一度到北方的幽冀去从军,有过从军的志意和感情,所以他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是为了“破残贼”,有辞家的决心和破残贼的勇气。

  这首诗题目叫《燕歌行》,本是乐府诗题。乐府诗的来源,有民间歌曲,有士大夫的作品。为什么叫《燕歌行》?它的内容本来是写征人,就是去打仗的人。征人远戍于燕,燕是中国的北方,那个时候常常有外族侵略,有战争。“戍”就是守边,从人和戈,戈是武器——一个人背着枪站在那里。征人远戍,离开他的妻子,所以《燕歌行》就是征夫思妇之词,写远征的丈夫跟家里妻子的怀念之情。

  三国时代曹丕的《燕歌行》,是从思妇方面来说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高适的时代,《燕歌行》已经不能够伴随音乐来歌唱了。虽然用了乐府诗题,还是写征夫思妇,可是高适把重点转移了,不是在思妇这一面,而是在征夫这一面。

  他从征夫说起,“男儿本自重横行”,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株守家园?“本自”,本来就应该,男儿生下来就应该保卫国家,志在四方,建功立业,有这样的志愿,所以“重横行”。我们说一个人“横行乡里”,是说他在自己的故乡“横行”,不守法欺压良民百姓。可这里是纵横驰骋之意。你骑着马,天南海北没有不能去的地方,就是纵横。“纵”是南北方向,“横”是东西方向,“纵横”就是四方的意思。高适的诗传达感动的力量,是用他的语气跟口吻。“男儿本自重横行”,“重”就是看重,以此为好,以此为美。男儿看重的是纵横驰骋,建功立业。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上一句是男儿,下一句是天子。从两方面来说:作为男子,你应该报国;作为君主,对于报国的人,就应该有酬劳。“男儿本自重横行”,不是为了天子的酬劳而去出征的;可是天子也“非常赐颜色”,这是结果,天子对这些出征打仗带兵的将帅有很厚的赏赐。“颜色”本来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喜怒哀乐。我们讲魏晋之间的诗人阮籍,说他能够做青白眼。好朋友来了,他就用黑眼珠看人;他不喜欢的人来了,就把眼睛翻上去,白眼对人。“天子非常赐颜色”,是说天子对于这些勇于保卫国家的人和颜悦色,有恩宠。这四句把一个男子保卫国家、建功立业,写得真是慷慨激昂,勇气百倍。

  长的歌行,中间要转韵。前面四句都押的是入声韵:“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行”字不押韵,后边转韵了。“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关”“间”“山”都押的是“删”韵,给人一种雄壮的感觉。我们讲过,诗歌传达感发的力量,不只是它的意思,还有语法跟结构,是声音传达出来的。

  “摐金伐鼓下榆关”,“摐”字念chuāng,是敲击的意思,“摐”跟“伐”都是敲击、敲打的意思。那么“金”跟“鼓”,我们讲李太白的时候也提到“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金”表示停止、后退,而“鼓”表示前进、进攻。在战场上指挥,发号施令,旗子指挥方向,鸣金或敲鼓的声音指挥后退或前进。这几句写的是军队的声容之壮。

  “下榆关”,经过了榆关,就是现在的山海关。契丹跟奚人的侵犯是在幽冀一带,当时唐朝首都在长安,要从长安往幽冀前进,经过山海关。古代如果从都城出发到别的地方去,常常都是用“下”。我们到京城、都城说“上”京,到乡下去说“下”乡。古代的首都多建在北方,南方离首都比较远,所以到江南就说“下江南”,就是以都城的所在为贵为上。

  “旌旆逶迤碣石间”,“旌旆”就是旌旗,形容旗子的多姿多彩。“逶迤”是一排一队人接连不断的样子。在哪里?在碣石之间,碣石是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县附近,渤海边上。军队要到幽冀去作战,所以“旌旆逶迤”经过了碣石山间,上面旌旗招展。他虽然是在叙述,可是叙述间也结合了形象。

《燕歌行》如何对句

  古体诗的歌行不要求严格的对句,可是高适的这首诗,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句,上句跟下句总有一个呼应,不是字面上的相对,而是本质上的相对。“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一个是征夫,一个是天子。“摐金伐鼓下榆关”是声音,“旌旆逶迤碣石间”是画面,都是相称的,在松散之中有严整。诗为什么好?为什么坏?不在于你说的是什么,而是你怎么样去说,才有这么大的感发力量。

  后面还是相对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个是校尉,一个是单于。校尉指军人,单于是匈奴的首领。“汉家烟尘在东北”,有战争发生,校尉要传递“羽书”。“羽书”就是战争告警的书信,这告警是十分紧急的,要用一个特殊标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紧急的信。古代信函有时是木做的,把一片丝绸放在里面,两片木头合起来,上面绑上绳子。怎么表示紧急呢?上面插羽毛,就叫羽书。羽书如何?“飞瀚海”。“瀚海”是大片的沙漠,沙浪的起伏就像海一样。“校尉羽书飞瀚海”,告警书信因为插着羽毛,所以像飞一样紧急,经过了沙漠,飞到了中央政府。

  羽书说什么?“单于猎火照狼山”。匈奴以游猎为生,常常缺少粮食,秋冬就假借游猎的名义,带着大批人马侵略边疆,抢夺粮食。所以说是“猎火”,晚上还打着火把,就照在狼山。狼山是一个地名,有人说是白狼山,“白狼河北音书断”;有人说狼山也有一个别名,叫狼居胥,是北方一座山的名字。

  “汉家烟尘”四句写战争的发生。“摐金伐鼓”四句是比较现实的,写战争兴起,军队出发了。下面再换一个韵。一段一段地换韵,一段一段地转变场面,转变景色,转变情绪。它是情随声转,景物跟情势随着声音的转变就变了。所以后面又换了一个韵,“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就是高适了,他不像李白没有真的去参加战争。李太白一生都要挣扎,都要跳跃,都要飞起来,都要建立一番功业。可是终于挫折了,什么都没有完成。李白六十多岁还要请缨从军,后来因为生病,回去第二年就死了。高适真正经历过边疆的生活,有亲眼看到的经验。这首诗是朋友告诉他北方战场上一些真实情况。所以前面说得很好:“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本来是赞美的话,“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是说你要保卫边疆,勇于牺牲。诗的妙处就妙在这里,在歌颂赞美之间,它隐藏了、暗示了、准备了下半首诗的一种讽刺的情意,在前面的赞美之中隐藏埋伏下这个情意。“横行”是说我们去出征了,纵横驰骋。“天子非常赐颜色”,说天子对你非常看重,有很大的恩宠,这是好的意思。可是在“赐颜色”之中,也暗示了这个人得到天子的宠爱就会骄恣。我们说“情随韵转”,感情、叙述、内容的情意,随着声韵而转变。可是一个个的转变之中不是没有连贯,不是没有呼应。所以他说真的来到边疆了,“山川萧条极边土”,塞外的山川一片荒凉。

边塞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唐朝边塞诗的产生,有它的时代背景。唐朝不管是在商业上,还是在战争上,跟东北、西北的外族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唐朝的诗人,有不少曾经到过边塞:有的人是因为失意,考进士考不上去当兵了;有的人是文官做得很高了,天子让他带兵出征。所以不管失意也好,得意也好,唐朝有很多诗人来到边塞,所以才有这么多边塞诗歌,反映了这么多边塞风光、景色跟情势。

  “山川萧条极边土”,你来到这么一个荒远萧条的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胡骑凭陵杂风雨”,外族被称为胡人,是一个总称,本来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对于东西南北的外族有不同的名称。胡人都是骑马善射的,“胡骑”是胡人的马队。什么叫“凭陵”?“凭”是凭借,“陵”是欺凌,就是有所凭借,依仗着自己的强盛而欺压欺凌。胡人善骑射,而汉族的兵没有他们熟练,所以胡骑就仗着强势来攻击我们。攻击的声势之大,呐喊、射箭如狂风暴雨。可是这里不是说声势之大“如同”狂风暴雨,是说“杂”风雨——他们的攻击像风雨,而当时战场上也果然有狂风暴雨。所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是写战争的激烈。

  “战士军前半死生”,在萧条的战场上,在狂风暴雨的战争中,在前线,“美人帐下犹歌舞”。我要跟大家讲一讲唐朝军中康乐的情况。我们以前同样讲边塞诗,讲到王昌龄的《从军行》里有一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就是军中康乐活动。

  我们也讲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跟琵琶都是外族的音乐,不是我们本土的音乐——琴、瑟、笙之类。兵士们因为常在边疆,也学习了一些胡乐。边疆的康乐活动就是开营火晚会,“琵琶起舞换新声”,军士们有人弹着琵琶,还有人站起来跳舞。可是他们在边关,不管换了多少支曲子,“总是关山离别情”,都引起在关山之外远方戍守的战士怀念故乡家人的离愁别恨。缭乱的、没有办法安排的感情,像李后主的词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所以“撩乱边愁听不尽”,听不完离别的曲子,也是剪不断离别的哀愁。

  抬头一看,是“高高秋月照长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底下还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缭乱的边愁之中,在怀念故乡的感情之中,抬头一看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月亮还是千百年前的月亮,长城还是千百年前古人所造的长城。“关”就是长城的关卡。可是从古到今,有多少战争的死亡,有多少生离死别的悲恨。“万里长征人未还”,远征的人在万里之外,多少人永远不能回到故乡。

  唐朝还有另外的诗写思妇的悲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怜这个战士已经变成了“无定河边”的“骨”,可是他妻子在怀念之中,连他死的消息都不知道,所以“犹是春闺梦里人”。

  高适的《燕歌行》是七言古体诗,是不限句数的,可以写得很长很详细。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七言绝句,只有四句,是很短的小诗,而且不止一首,是一组诗,所以《从军行》把很多感情分开来写。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个“敌”字是入声,像这样七言长篇的歌行,好处完全在它的声调口吻之间。有的感动人的力量在很深厚的感情,有的感动人的力量在美丽的形象,可高适这些诗感动人的力量就在他的声调跟口吻。

  “大漠穷秋塞草腓”,广大荒凉的大漠;“穷秋”,到了晚秋,很荒凉的秋天。“塞草”边疆上的草,“腓”是病,边疆的草病了。“腓”字当病字讲,本来是出自《诗经·四月》,有这样两句:“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说秋天的气候这么萧瑟凄凉,所有的花草都病了,“腓”就是植物枯萎、衰落的样子。“大漠穷秋塞草腓”是大自然的背景。人世的背景呢?“孤城落日斗兵稀”,因为是塞外防守,有一个城关在那里,孤城落日。打了一天的仗,已经快停下了,所以“斗兵稀”。打仗的战士,已经“军前半死生”,一半在战场上牺牲了,剩下的不多了。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说的是主帅。因为主帅得到皇帝的宠幸,“身当恩遇”,“恩”是指皇帝对他的恩宠,“当”是说他蒙受着。你不要忘记,高适的诗一定要呼应,不但是前后两句的呼应,整个章法、篇法都是呼应的。回头看开头的几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照历史上的背景说起来,本来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名将张守珪曾经跟契丹打了一仗,胜利了,“杀获甚众”,所以皇帝是很宠幸他的。可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再去打仗,开头是胜的,后来失败了,而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失去皇帝的恩宠,就谎报军情,不肯真诚地说他失败了,据说这首诗是为这件事而作的。“身当恩遇恒轻敌”,因为他打过胜仗,得到皇帝的恩宠,所以是一个骄傲的有恩遇的人,“恒”是常常,“轻敌”是看轻敌人。真正的战略计划、安排都不周密,随随便便就把战士派出去打仗。“力尽关山未解围”,兵士们在关山用尽了力量也不能突出重围,所以失败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又用了上声韵,这个“后”字要念上声,平常念第四声,诗里押韵念第三声,“别”是入声。“铁衣远戍辛勤久”,战士们穿着铁衣盔甲,到远方。“辛勤久”,过了这么长久的辛苦勤劳的打仗生活。

《燕歌行》的骈散结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这是一个转折,前面都是写战场上,从战场怎么跑到闺中?所以这两句是对句。七言古诗本来不需要对句,可是高适常常中间用一些对偶的句子,使诗在松散之中有了严密、整齐的感觉。其实不单是写诗,你要注意到文学创作中散跟骈的配合,直叙与形象的配合。“骈”字本来是马并马,就是对着、并行的。完全用散的,文章就太散了;完全用骈的,又太死板了,所以骈散要配合。完全叙述,也是太散漫了;完全用形象,又太死板了。那些以形象为美的诗,像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说是“高高秋月照长城”,可是中间也有叙述,也有“撩乱边愁听不尽”。而且王昌龄写宫中那些得不到皇帝宠爱的女子的哀怨,说“玉颜不及寒鸦色”,玉颜、寒鸦、日影都是用形象来比喻的,可是你说“不及”“犹带”就是口吻了——我还比不上,它还带着。所以诗的好坏,以形象为主的诗里也要假借叙述的口吻来传达感发的力量;以叙述为主,像高适这样的诗,也要结合着形象。在散体里要有对偶的句子,对偶里要有散体的句子。不但诗歌如此,文章也是如此。

  高适的诗有时候是散的,有时候是骈的。他的重点是写塞外、写战场,可是现在要跟闺中做一个对比。“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是战士,是征夫;“玉箸”是思妇,是妻子。“玉箸”是什么东西呢?是女子的涕泪。泪是眼中的,涕是鼻中分泌的。可是文学要美化,说“铁衣远戍辛勤久,涕泪应啼别离后”,这当然也不错。可是明说就不好,所以换一下。两条鼻涕流下来,灰灰白白的,不好,所以“玉箸”是诗人的美化,好像两根玉筷子一样。

  “少妇城南欲断肠”,是接着“玉箸”说的。那个年轻的妻子,为什么在城南?我说过中国的诗,语言的符号(sign)一定要结合着文化背景来看。在中国,你一说东风,就是春天的风;北风,就是冬天的风。在唐朝的诗歌里,城南就是思妇所住的地方。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理形势来说,你去看一看长安地图,唐代皇宫跟各级中央政府在中间正北的地方。唐朝的街区都是四四方方的,所以叫“坊”,一般老百姓住在城南。从历史文化上来说,把城南指为思妇所在的地方,从初唐就如此了,沈佺期有一首七言律诗《独不见》,里面有这么两句,“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白狼河”是征夫打仗的地方,丈夫在白狼河打仗,这么久都没有消息。“丹凤城南”,长安古代叫凤城,所以妻子在长安的城南,在秋天的夜晚怀念她的丈夫,不能成眠。所以地理上的原因,是思妇住在城南;文化上的原因,唐朝总是把思妇的背景安在城南。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打仗的征夫在北方的边疆,他难道不怀念妻子?他当然也回首遥望他的家乡。可是“空回首”,他白白地回首、怀念,没有办法回来。这四句,“铁衣”是征夫,“玉箸”是思妇;“城南”是思妇,“蓟北”是征夫,就是用对句,用张力,增加了感动人的力量。可是高适的诗毕竟是以征夫为主的,所以他写了征夫和妻子两方面的怀念,点明了思妇之后,就又转回来。“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少妇怀念征夫,征夫也怀念妻子,可是“边庭”,边疆这么遥远,“飘飖”是说非常遥远的样子;“那可度”,我怎么可以随便回去呢?“绝域苍茫更何有”,在一个天涯海角、与家人妻子都隔绝的非常边远的地方;“苍茫”,一片荒凉。在相思怀念的悲哀之中,在打仗的危险艰难之中,在绝域苍茫之中,想回到城南,却不能回去。

  眼前看到的是什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也是用对偶的句子写战场上的生活。战场上杀气腾腾,烟尘滚滚。“杀气三时”,三时是说早、午、晚,整天的意思。从早到晚,整天不断绝的,那些烟尘就跟天上的阴云结合成了战场上的阵云。战场上的云彩跟江南花开草长之地的云彩有什么不同?欧阳修的词说“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雪云”跟“春云”是不同的,现在又出来一个“阵云”。战场上的云彩有什么不同?在烟尘滚滚之中黄沙蔽天,那个云彩真的是杀气腾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回头相看,看见的都是刀枪的白光闪闪。这些战士“死节”,为了保卫国家的节义,而在战场上死去。有几个人建立了功勋,有几个人封侯作帅?“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将功成万骨枯,死去的那些人哪个立了功勋?都是无名的将士。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在沙场上打仗是这样辛苦,难道你不应该爱护你的兵士?所以他说“至今犹忆李将军”。到现在还很怀念李将军。李将军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史记》里有《李将军列传》,说李广非常爱护他的兵士,行军到绝域、到沙漠,没有水喝,发现了一潭水,李广要等所有的战士都喝过了,他才肯去喝,所以李广在历史上是以爱护将士出名的,所以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