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攥紧农业“芯” 端牢手中“碗”

2023-05-23 17:39:4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沿着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村幸福大道一路向前,一个现代化的水稻育种创新中心拔地而起。不远处的试验田里,欧阳由男正蹲下身子,观察早稻秧苗长势。

  小麦色的面庞,沾着泥水的衣裳,很难想象他是科研工作者。

  今年48岁的欧阳由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博士,过去的一年,他几乎全“泡”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围绕水稻育种开展科研攻关。

  “育种工作只有脚下踩泥,才能心中有数。没有长年累月的探索积累,很难研发出市场认可的品种。”欧阳由男说,“你看,这新育的苗长势不错,产量有指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攥紧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背后少不了科技创新和生产技术的加持。

  2021年9月,湘东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挂牌成立中国水稻研究所早稻研究中心。2022年9月,双方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成立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和江西农大水稻研究中心,为水稻育种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以科技力量赋能种业发展,目前,湘东区已选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良品种,全区累计审定125个(次)水稻新品种。其中,天涯种业培育的“泰乡优雅占”亩产达到666.1公斤,技术优势正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走进湘东区腊市镇水稻智能化育秧工厂,一摞摞秧盘整齐摆放,秧盘里的水稻种子已经长出嫩芽。

  “我们都是‘订单式’育秧,种粮大户只需下发订单,利用现代化育秧设备,25天左右绿油油的秧苗就能出现在田间地头。”腊市镇水稻智能化育秧工厂负责人黄振波说。

  黄振波坦言,自己从事制种业是“半路出家”,与他之前从事的稻虾工作有很大不同。“这里区位好、环境好、资源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在信贷、保险、用地等方面支持种业发展,让我们增加了收益、看到了希望。”黄振波高兴地说。

  今年黄振波流转了2500亩水田种植水稻和制种,刨去成本一年可赚120万元左右,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周边30余名农户实现就业。

  小种子撬动大产业,也撬动着乡村振兴的大格局。据统计,目前全区制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制种队伍6000余人。参与南繁制种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专业制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12家,制种大户120余户。

  “生产的稻种不愁卖,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种子公司前来签订包销合同。”湘东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肖晓冬表示。

  在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仓储中心,工人们正忙着搬运种子。

  “我们公司每年生产种子约1000万斤,年产值可达2亿元,今年的订单已经接近饱和。”天涯种业技术人员邓鹏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的种子已辐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一粒粒种子萌发着种业新希望。近年来,湘东区通过政策推动、项目带动,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涌现出天涯种业、北兴众创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龙头企业,形成集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制种产业链,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如今的湘东区,水稻种业创新加速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以粮食生产见长的湘东区,正在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独特贡献。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闫鹏)

 

责任编辑: 张美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