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2版

张九龄、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曾在这南岭孔道羁旅,都曾在这山奇水秀之地借物言志,以诗传情

诗意千重话郴州

2023-06-02 11:38:0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2版

这是湘粤古道上的石桥。

湘粤古道上的骡马蹄印。

这是郴江口石刻。

  李剑平

  “郴之为州,在岭之上。”“郴”读(chēn),郴州在湖南南部,扼守中原通往百越之“咽喉”,坐拥湘江、珠江、赣江的分水岭——南岭,人文禀赋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第一个把“郴县”写入史籍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关于南岭的记载,也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称,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其中“五岭”即南岭。

  作为我国南部最大的山脉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这里群山峻岭,耸入云霄,来往必经之孔道密布,是唐宋元明清贬谪官员和贤达羁旅的主要目的地或途经地。

  古道悠远,山奇水秀,诗意千重,面对人生逆境与旅途之苦,诗人们借物言志,以诗传情,描写山川之美,造就了郴州人文历史的繁荣。

“五岭峤道”

  郴州诗词的兴起与繁华,同中原王朝经营岭南密切相关。

  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秦军翻越南岭的各隘口被称为“五岭峤道”。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五路大军进攻南越。《史记》记载:“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咸会番禺。”《后汉书·循吏列传》还记载了东汉桂阳太守卫飒修筑古道的情形:“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公元42年,汉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经临武下交趾平乱。马援在《武溪深行》中记录了沿途的恶劣环境:“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今在郴州市临武县建有“伏波将军庙”。

  公元83年,东汉大司农郑弘为了降低海运风险,使南海、苍梧等七郡的贡献物资从海运转为陆运,奏开桂阳、零陵峤道。经过大规模修缮后,桂阳峤道(又称骑田岭峤道)成为中原与岭南之间路途最短的路线。

  从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可知,南岭上唐代与六朝的古道,路线基本一致。

  唐初宋之问的诗作,是关于郴州最早的出自贬官之笔的作品。705年正月,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经郴州小憩数日,他把自己的纪行随感写成诗作:“代业京华里,还投魑魅乡。登高望不及,云海四茫茫。”

  同年秋,沈佺期被流放驩州(今越南北部)。两年后,沈佺期遇赦,被召回长安。他从乐昌坐船沿武水逆流而上,经坪石过章水至白石渡上岸,走古道到郴州奔赴京城。在《自昌乐郡溯流至白石岭下行入郴州》诗中,沈佺期记载了翻越南岭的季节与舟行之苦:“兹山界夷夏,天险横寥廓……北流自南泻,群峰回众壑。驰波如电腾,激石似雷落。”

  无独有偶,唐代开元名相张九龄,702年就登进士第,为当时的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张九龄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在707年和712年,他分赴长安应吏部试、东宫举文学士,也是沿着沈佺期走过的路线。行道不易,716年,张九龄辞官回到岭南,见“岭东废路,人苦峻极”,上书朝廷开凿大庚岭路。

韩愈六过郴州

  长亭外,古道边,郴州北湖与杭州西湖相似。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在北湖驻足会友,登北楼把酒话别,吟咏近水远山,引以为人生羁旅一大乐事。

  初夏,北湖烈日似火,绿水拍岸。北湖公园内立着高大的古诗之墙,镌刻着唐宋至明清时期描写当地诗词的代表作品。韩愈《叉鱼招张功曹》诗被刻在醒目的位置。墨绿色石碑上,白色诗文如行云流水,泱泱秀水更映衬着湖心岛上的叉鱼亭和韩愈雕像。该亭为1985年移址重建,至今快40年了。

  在游船码头上急切地解缆、挥桨入水后,一叶扁舟载着我们开启了登岛之旅。北湖区文化馆非遗专干雷小暾介绍,韩愈六过郴州,不光过往的次数多,而且还在郴州居住了七八个月。其间,韩愈写诗11首,序文2篇,祭文1篇。其中,《叉鱼招张功曹》《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脍炙人口,代代相诵。

  韩愈首次过郴州是少年时期。他3岁时父亲去世,由哥哥韩会抚养。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9岁的韩愈由北往南过郴州,跟谪居岭南的兄长一同生活。可是,好景不长,779年韩会在韶州任所病逝,韩愈与嫂子郑氏护送韩会的灵柩回河阳(今河南孟州),又一次路过郴州。

  真正让韩愈对郴州人文产生重要影响的是803年至805年间。那是一段颇不寻常的流放生活。803年,35岁的韩愈从监察御史贬为连州阳山县令。与韩愈一道被贬的还有监察御史张署(又称张功曹、张十一),后者贬为临武县令,离阳山县不远。

  804年春,韩、张两人并辔南来,到达临武县衙时已是春末夏初,韩愈作《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他在其一《榴花》诗中写道“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用“可怜”二字暗喻自己和张署满腹才华,偏偏谪居在南方的穷乡僻壤。

  韩愈在临武县官舍小住,与张署在临武官山(今韩张公园)吟诗作赋。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韩愈回忆当时到达临武张署官所的情形:“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韩愈又继续启程赴阳山县任县令。在《和张十一忆昨行》中,他用“阳山鸟路出临武,驿马拒地驱频隤”之句描绘了一路的艰辛与困惑;在《次同冠峡》诗中,他又说:“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

  据清代《临武县志》记载:“在县南三十五里,楚粤之交,地名韭菜水。……署抵临,愈逾岭赴阳山。别去逾月,期会界上……”

  临武县政协原文史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黄秀涛介绍,韩张相会的韭菜水,现为临武县南强镇九泽水村,沿湘粤古道翻过茅结岭,就到湘粤省界线4号界桩,一步跨两省。在距今1219年前,天高路远,来不及向朝廷报备行程,韩愈就如约逾岭向北,张署亦往九泽水饯之,在饮酒作诗中忘掉谪居的苦恼。张署写了一首《赠韩退之》七言律诗,用“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之句,表达自己对韩愈的思念与牵挂。

  “践蛇茹蛊不择死,忽有飞诏从天来。”对于流放南蛮之地的韩愈、张署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喜讯。805年正月,唐顺宗即位,大赦天下,韩愈、张署分别从谪居地阳山、临武赶到郴州候命,原以为可以顺利重回长安的庙堂。可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湖南观察使杨凭从中作梗,把韩愈、张署回京城的事彻底给搅黄了。直到同年八月,二人才遇赦,韩愈迁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张署迁为江陵府功曹参军。

  受困于郴州时期,韩愈、张署前程没有着落,内心焦虑忧伤。时任郴州刺史李伯康在公干之余邀韩愈、张署一同游历属地山水,饮酒赋诗。

  北湖由地下溶洞涌泉形成,广袤数里,水草丰茂。李伯康邀韩愈泛舟北湖,夜观叉鱼。韩愈亲自体验了几把,写下《叉鱼招张功曹》,“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火炬燃如昼,长船缚似桥。深窥沙可数,静掳水无摇。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月下叉鱼的景象跃然纸上。他的人生坎坷与仕途忧伤,都被眼前的良宵美景挤出了脑海。

  自郴州赴江陵前,韩愈写了一首《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全诗情感波澜曲折,从被贬的悲,“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到获赦的喜,“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又跌入被压制、迁江陵的不平,最后在无奈中自解,“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819年,韩愈再次被贬潮州刺史,同年十月又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袁州区)刺史,“奔涉岭海,两经于郴”。《万历郴州志》记载,在永兴县江边有个石洞,韩愈谪潮时曾于此泊舟,后人称之为“侍郎窾”,并刻上“昌黎经此”大字。

  “侍郎窾”就在古代南来北往的水上交通要道上,即现在的郴江口。永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邝成刚说,20多年前,他经常去当地巡看,那是一个天然大石洞,没有日晒雨淋、风雨侵蚀,石刻字迹清晰可见,现已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郴之胜在北湖,湖之重在韩公。”1313年,元代王都中出任郴州路总管,到北湖访古探幽发现,湖西有纪念韩愈的韩文公祠、叉鱼亭,亭对面有北楼、玉雪桥,他在《北湖》诗中记载,“苔封荒迳绿,草没断碑青。老树根横水,寒芦叶满汀”。随后,王都中主持修缮了韩文公祠,增筑叉鱼亭,新建两座画舫,在湖中间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析为前后湖。

  郴州市副市长、北湖区委书记罗成辉介绍,北湖区现在叉鱼亭附近,复建数百年前毁圮的韩文公祠、州北楼,让广大市民、游客近距离地追忆“昌黎先生”,重温韩愈与郴州人文历史的特殊时光。

“李杜”与郴州的不解之缘

  《全唐诗》收录了“诗仙”李白写郴州风土人情的3首诗作。李白在郴州有一个“族弟”李襄。李襄是桂阳郡人,李白因其姓李故称其为“族弟”,足见李白处世交友的豪放。在《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中,李白说:“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春潭琼草绿可折,西寄长安明月楼”。

  在另一首有关郴州的诗中,李白把酒吟诗道:“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清风动窗竹,越鸟起相呼。持此足为乐,何烦笙与竽。”一场普通的朋友话别,被李白写得活灵活现,人歌鸟欢悦,人与自然美美与共。

  “诗圣”杜甫写了11首关于郴州的诗。他晚年两次欲往郴州依靠崔氏舅家,一次舟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折腾而返;另一次舟至衡阳与耒阳间,遇暴雨阻水,郴州就在舟前方,无奈调头顺江水而下。之后杜甫客死湘江,留下一生苍凉。

  杜甫为什么执意来郴州?我们可以从《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诗中找到答案:“衰老悲人世,驱驰厌甲兵。……永嘉多北至,勾漏且南征。必见公侯复,终闻盗贼平。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民众苦不堪言,地处南岭北麓的郴州受到冲击相对较小,暮年的杜甫想来投靠郴州崔氏舅舅,在乱世中过几天安稳日子。

  769年暮春三月,杜甫一家老小乘舟溯湘江而上,直奔郴州。杜甫在《入衡州》中,记载了乱世流离失所的见闻:“兵革自久远,兴衰看帝王。汉仪甚照耀,胡马何猖狂。……竞流帐下血,大降湖南殃。”也流露早日到达郴州的期盼:“片帆左郴岸,通郭前衡阳。……橘井旧地宅,仙山引舟航。此行厌暑雨,厥土闻清凉。诸舅剖符近,开缄书札光。频繁命屡及,磊落字百行。”到达耒阳时,耒阳聂县令派人宰肥羊、置清醥送至舟上,给风雨飘零中的杜甫莫大温暖。杜甫作诗回赠聂县令说:“方行郴岸静,未话长沙扰。”

  对于杜甫晚年未遂的心愿,他的好友蜀州刺史、尚书省郎裴迪到了郴州,并写下一首《文杏馆》,弥补杜甫的人生遗憾:“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后复回顾。”

诗意千重

  行走在郴州城旧址,这里三面环山,往南则是九十里古道。青嶂延绵,巍峨挺拔,在阳光照耀下,墨绿色的山体愈发青幽。古道穿行在百里画廊里,山水风光宛如北方故土,令许多羁旅者感到似曾相识,思乡诗、赠别诗、羁旅诗,百家争鸣。

  据记载,第一个流放郴州的官员是楚义帝熊心。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欲还都彭城,派遣将士迫熊心徙郴州。熊心死后,郴人为其筑墓建祠春秋祭祀。公元前202年,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派王陵、周勃、樊哙三侯至郴祭祠义帝。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738年因事获罪,谪赴岭南。次年遇赦北还,写了4首与郴州相关的诗词。在出郴山口至叠石湾一间无人居住的破房子里,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寄给好友张十一(张署),“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较韩愈、张署两位诗人晚一年贬谪的柳宗元和刘禹锡,都与郴州发生交集。805年冬月,柳宗元在赴任途中加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则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或许是命运的再次捉弄,815年三月,“柳永州”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次年三月,刘禹锡贬谪连州刺史。他们共同的朋友杨於陵同年四月被贬为郴州刺史。柳宗元写下了5首与郴州关联诗作。其中《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诗,是柳宗元登上郴州北湖旁的北楼所作,“郡楼有遗唱,新和敌南金。……游鳞出陷浦,唳鹤绕仙岑。风起三湘浪,云生万里阴。……今日登高处,还闻梁父吟。”

  刘禹锡带着八旬母亲和两个儿子,路过郴州,翻山越岭去连州赴任。从临武县湘粤古道进入连州后,写下《度桂岭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在获知杨於陵来郴州任刺史后,刘禹锡顿生同病相怜之感,遂和诗3首,用“几年丹霄上,出入金华省。暂别万年枝,看花桂阳岭”之句,宽慰杨於陵既来之则安之。

  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出手写郴州,多数是寄予贬居郴州的官员或友人的诗作。如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孟浩然《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与司马光、范镇为同榜进士的李秉,出知桂阳监后,王安石写了《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为好友庆贺:“旧交旌旆此盘桓,见我即令儿解鞍。荒山乐官歌舞拙,提壶沽酒聊一欢。行藏欲语眉不展,互叹别离心缱绻。行年半百劳如此,南亩催耕未宜晚。”1004年拜相的寇准,力主抗辽,后与奸相不睦被罢相,贬道州司马经郴州永兴驿时,写下“昔拥双旌在斗城,今朝孤馆语同名”之句。

  郴州历史中,有两位文人的性格和仕途走向一喜一忧,鲜明对照。一个是《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周子于1046年迁升郴县县令,得到知府李初平的青睐,四年后调桂阳(今汝城)县令,又四年升郴州知州。他清廉为官,兴教办学,著书立说,在郴州、汝城兴办濂溪书院广育人才,成为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

  秦观则没有周敦颐那么幸运。1097年,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又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贬谪郴州,后又贬到横州等地,一路南谪。

  谪居南岭之阴时,秦观心情悲怅,哪怕是面对郴州北湖水月,其心也如一潭死水。他在《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中写道:“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离开郴州前,秦观在寓所写下《踏莎行·郴州旅舍》。如今,这首词被刻在郴州市苏仙岭三绝碑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南宋诗人杨万里于1181年2月转任提点广东刑狱,在《送子弟赴郴州使君罗达甫寺正之招》中,他追慕韩愈与秦观等人的诗才,却一改秦少游悲观的词调,咏诵郴州:“郴山奇变水清泻,郴江幸绕郴山下。韩秦妙语久绝弦,谁煎凤嘴续此篇。君章词客山水主,云锦聘君君好赴。为寻两公旧游处,得句寄侬侬不妒。休道郴阳和雁无,也曾避雪罗浮去。”

  1591年,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贬到雷州半岛徐闻县当典史,郴州是他谪途必经之地。他邀三位好友夜游郴州,写了一首苏仙乞雨的诗给郴州知州。“今归几问湘源北,昔去初过瘴岭南。桂水所思能晤语,韶阳归兴失穷探。”

  到了清代,范仲淹的第十九代孙范廷谋曾任郴州知州。他在《北湖水月》诗中延续了杨万里与汤显祖的诗风曲调,写下“水光月色两相谐,湖白纷披景最佳。澹荡春流千亩合,浮沉素影一时皆。闲行亭畔真如画,小立桥头亦写怀。清似玻璃明似镜,更于何处着纤埃”。

  《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代表之一,他则把笔墨放在写郴州的真人真事。比如,《长沙别何积之三首》的“友松故山侧,友子湘江皋”,《别陈筠心》的“安得古心人,高举出尘盖”等诗句,表达了对郴人才华的仰慕。

古道今日

  从北方溯湘江、郴江而来的船到达郴州后,南来北往的人马与货物都要在这里转换水陆交通,走九十里陆路翻越南岭。郴州裕后街便成为湘粤古道郴宜段的北起点,其名源于《三字经》中“光于前,裕于后”,意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

  自张九龄开凿大庾岭后,岭南与内地的往来主要经由梅关古道。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东南,朝廷实施“海禁”政策,独设广州为对外贸易港口,经由湘粤古道,客商与货物又纷至沓来。广州著名的十三洋行都在郴州设有办事处。《万历郴州志》记载,郴州至宜章陆路古道九十里,青石板都被马掌、骡掌长年累月踩踏出延绵不绝的蹄印,又称为“骡马古道”。

  去年酷暑,笔者一行徒步于郴宜九十里古道、临武至连州古道上,一座座村落被古道串联成珠,点缀南岭。明清老宅守护着古道,碧草连天,不禁遥想清代鼎盛时期的盛况:骡马日以千计,挑夫不下万人。

  19世纪50年代,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国内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新式火轮船在长江水道尽显运力优势,湘粤古道日渐衰微。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粤汉铁路、湘粤公路的建设,郴州骡马古道失去了往昔的繁华。

  好在现今京广高铁、京广线、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都基本遵循湘粤古道主线走向经过郴州,与古道相距最近的地方只有10多米。历史与现代5条南北交通要道穿南岭孔道而过,高铁风驰电掣,公路车辆川流不息。令人惊叹的是,远在1000多年前,没有GPS导航、北斗定位以及现代化的测量测绘设备,先贤们是怎么用脚、用眼精准探测出湘粤古道最便捷、里程最短的路线?

  不变的是区域位置,变化的是交通工具和经济格局。古人的智慧与交通探索,在南岭与现代交通网络实现了完整地融合与延续发展。郴州由历史上的贬谪之地,发展成为当今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南大门”与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桥头堡”。湘粤古道也作为人文历史遗迹,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打卡的黄金路段;郴州古城裕后街沿河一带,青石板路闪烁着现代的光影,百年前挑夫商贾穿行的盐行、粮行、油行、土产行,被当代古色古香的文艺花店、传统茶馆、特色酒吧、国风扮装所替代,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成群结队在这里品尝人间烟火。

责任编辑: 张美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