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肝胆诗文赋乡愁

2023-06-09 18:24:5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陈法玉

  乡情、乡愁,是一个人历久弥新的记忆,愈到老来愈是如此。乡愁无以释放,只好托付笔墨。这不,王乃友先生在76岁时,亦将自己的这种情感呈现于一本厚重的诗文集《一苇乡愁》。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对诗文创作有独到的见解。从诗歌上,他认为“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从为文上,他强调一个“真”字,认为“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王乃友的《一苇乡愁》,充分体现出刘熙载为诗为文的要求,每一字句,都是发乎内心、发乎真情。

  诗文集《一苇乡愁》以内容为主线、以时间为副线,将全书分为故乡情、师生情、山水情、家国情和散文五辑,每辑根据情况又分若干小节。整本书读下来,或为清新雅致的诗行而愉悦,或为真挚感人的文章而动容,目之所及,英华俱现。让人流连,不忍掩卷。

  《一苇乡愁》围绕“情”字次第展开。在“故乡情”中,我们读到了童趣,读到了村庄,读到了快乐,读到了忧伤;在“师生情”中,我们看到了老师,看到了同学,看到了相聚,看到了别离;在“山水情”中,我们领略了山的雄奇、水的灵韵、别处的风景、他乡的意趣;在“家国情”中,我们感受了家庭的温馨和惬意,民族的兴盛和繁荣。

  王乃友的诗歌善于用白描写意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张张意境悠远的田园图画。《荷》由两首七绝组成,其一“菡萏离池伴雨听,蝉鸣柳上戏蜻蜓。孩童莲下娇声笑,绿叶婆娑逗阁铃”,尽写荷之盛时之状,莲叶田田,香飘四野,蝉鸣蜓飞,童子戏水,无限风光如在眼前。而其二“体弱身衰负重难,凉霜冷雨任摧残。绿群粉面风骚逝,清白仍留济世寒”,则将荷之衰时之象挥洒纸上,让人在对比中不仅了然荷的盛衰,也由物及人地感叹自己生命力从小到大、从强到弱以至完全消逝的变化过程。“一手分秧一手栽,水田云锦绿铺开。躬身汗滴蓝天里,笑脸盈盈见鸟来。”《插秧》一诗现场感十足,让我们看到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全诗最妙处是“躬身汗滴蓝天里”一句,没看过插秧的人甚至会说诗人是在胡诌,汗滴朝下掉在地上,怎么会滴到蓝天里?殊不知水田倒映蓝天,躬身俯首地插秧,自然会看到水中的蓝天。如此一说,我们才不至于闹出不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的误会来。

  王乃友作诗功力深厚,《古黄河漫步》一诗写道:“青青垂柳拂心头,习习凉风润面柔。净净气鲜人意爽,幽幽灯火梦中游。轻轻蛙叫河边闹,静静蚊眠草地休。悄悄川流吟子曰,悠悠何忘写春秋。”全诗八句,句句用叠字,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达到了预期的表达效果。

  《一苇乡愁》中那些描写师生情的诗文,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眉宇之间——追忆朱明石老师》一文,读之令人感慨万千。朱老师一生厚道为怀、勤勉敬业、爱生如子,所作所为尽显人间大爱,更为学生们称道和怀念。作者通过朱老师几次眉毛的抖动,写出了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情谊。当最后写朱老师去世躺在殡仪馆,眉毛再也不能抖动了的时候,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像突然打开的闸门再也无法控制,读者也跟着泪水滂沱。只有发乎真情的文字,才是最好的文字!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王乃友在诗文集的扉页,引用了《诗经·河广》的诗句。是的,谁说乡愁无以承载,谁说乡愁无以抵达,有了这本诗文集,足以聊补。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