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吾侪当致力于搭桥之功夫”

欧阳予倩和田汉促进中日戏剧文化交流的往事

2024-04-26 10:05:0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1950年4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在北京成立,欧阳予倩任院长。这是欧阳予倩在给学生讲课。

新华社发

  杜京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时光荏苒,几代记忆。

  “‘吾侪当致力于搭桥之功夫’——欧阳予倩、田汉与中日戏剧文化交流图片展”前不久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向观众展示了大量书信、手稿、戏剧作品、戏剧活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珍贵图文资料,再现中国话剧奠基人欧阳予倩和田汉,在留学日本、新文化运动、南国艺术运动、左翼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等不同时期,为促进中日戏剧文化交流,增进中日人民友好关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中国现代话剧的开篇

  展览精心构思策划,清晰地重现了中日戏剧交流的岁月历程。中日之间的戏剧交流,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日本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艺术;日本的能剧、狂言、文乐和歌舞伎与唐朝的歌舞戏、参军戏和傀儡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代以来,欧阳予倩、田汉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相继赴日留学,学习研究世界近现代社会思想和文艺理论,从事戏剧艺术创作与实践。他们与日本文艺工作者深入交流,相互学习,成果丰厚。

  展厅中,有一张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照片中,少年时的欧阳予倩与祖父欧阳中鹄在一起。欧阳中鹄是船山学派的著名学者,也是谭嗣同、唐才常的老师。因谭嗣同家中排行老七,年幼的欧阳予倩称谭嗣同为七叔,唐才常又是欧阳予倩的蒙师。欧阳予倩能在15岁去日本留学,与维新变法思想息息相关。

  欧阳予倩1889年出生于湖南浏阳,深受祖父欧阳中鹄和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维新变革、救国图新思想的影响,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成城中学、明治大学、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

  1907年2月,欧阳予倩在日本东京骏河台看了中国留日学生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的《茶花女》第三幕后,被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所打动,他兴奋不已大受启发:戏还有这么一种演法!随即加入该社并成为主要成员,后来他参演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之后,欧阳予倩与春柳社友一起以申酉会名义在日本演出了《热血》《不如归》等剧目,这些作品大多是经日本译制的欧洲戏剧作品或新派剧。田汉在195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明确表示:“较正规地开始欧洲式的话剧运动的,以从我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算起较为妥当。”

  欧阳予倩回国后,与陆镜若等春柳社友一起,组建了“新剧同志会”,改编、演出了日本新派剧《热血》《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等,演出遍及多个城市,从此将话剧引进中国。后又组织社会教育团和文社,演出了揭露贿选的新剧《运动力》。

  在演出新剧的同时,欧阳予倩也热衷于旧剧演出。1913年,欧阳予倩与汪优游合演《不如归》;1916年,欧阳予倩在《黛玉葬花》中饰演黛玉;1918年,欧阳予倩自编自演京剧《馒头庵》;他还演出了《贵妃醉酒》等剧目。传统的意境与古典韵味之作,把观众带回到历史现场,以历史视角体验千古幽思与现实感悟,使他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田汉,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农民家庭。1916年8月,18岁的田汉随舅父易象离开长沙赴日本东京求学,后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在日本期间他努力学习,接触了大量新剧和翻译剧,开始“通过日本的介绍认识欧洲现实主义的近代剧”。

  在“少年中国学会”提供的《终身事业调查表》中,田汉在学术一栏填写了“艺术”,在事业一栏填写了“剧本写作、诗词创作和绘画”,由此树立了他一生的志向:做中国的易卜生。

  田汉非常热爱戏剧,在日本阅读戏剧作品的同时,还观摩了岛村抱月、松井须磨子等大量日本戏剧家的演出,结识了许多日本文化名人。1921年,田汉访问了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与他纵谈中日文学;他拜会了日本著名戏剧家、进步戏剧运动的先驱秋田雨雀;还经常听小山内薰等人有关文学与戏剧的演讲。

  1922年田汉归国,担任中华书局编辑,陆续翻译了秋田雨雀、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作品,认识了经佐藤春夫介绍来的作家村松梢风。田汉和谷琦润一郎、佐藤春夫都十分谈得来,艺术观念契合,共同的艺术理念,使得他们的个人关系更为密切,友谊长存。

“吾侪当致力于搭桥之功夫”

  “我的外祖父欧阳予倩向上延伸19代祖先欧阳玄,是元朝的著名文学家。我的祖父田汉自小深受国学影响。他们到日本去留学不是白丁,而是有着很深的国学素养,脚跟站得非常稳,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有信心。”田汉基金会秘书长欧阳维介绍。

  欧阳予倩和田汉在戏剧、电影、文学等方面与日本文艺界人士进行大量交流,他们积极从事戏剧艺术创作实践、理论引进,以推动进步戏剧运动为使命,使话剧这一艺术形式融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在实践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乐介绍,在新文化运动、南国艺术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中,中日之间的戏剧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欧阳予倩、田汉等人十分注重发挥戏剧的桥梁纽带和催化作用,通过中日戏剧文化交流推动进步艺术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出访日本及时了解日本艺坛情况,翻译推介日本文艺家的著作;另一方面向日本文艺家介绍中国艺术、中国文化。

  1918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欧阳予倩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予之戏剧改良观》,发出了戏剧改革的呼声。1919年,欧阳予倩赴日本考察戏剧,会见小山内薰等日本著名戏剧家,深入考察交流,参观剧场设施,观看大阪傀儡戏等,为与张謇合作在南通创建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探索推进新式戏剧教育提供了参考。伶工学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新型戏剧学校,采用废除体罚的新式教学方式,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自1922年始,欧阳予倩参与了内山书店举办的“文艺漫谈会”,向日本戏剧学者介绍中国戏剧,还为当地中国戏剧研究会成员讲解二黄戏。1926年,欧阳予倩在欢迎日本著名演员守田勘弥时说:“两国隔一大海,吾侪视之,正如小河,希望搭起一桥,俾得随时来往,吾侪当致力于搭桥之功夫。”

  1926年,内山完造向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介绍了欧阳予倩、田汉、郭沫若等人。谷崎润一郎有着一段曾经在上海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先后撰写了《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等文章,记录了与中国青年艺术家们交往的美好时光。

  这一年的除夕,谷崎润一郎与田汉是在欧阳予倩家度过的。这次温暖而特殊的经历,唤起谷崎润一郎儿时的回忆,让他想起了已去世的父母。他在给田汉的信中说道:“我真想对欧阳的令堂大人叫一声妈妈。”回国后,谷崎润一郎将欧阳予倩及家人所作诗篇刊登在日本的杂志上,向日本友人讲述在中国的感人故事。

  田汉和欧阳予倩争分夺秒地翻译戏剧文学作品,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以翻译之笔唤醒民众,点燃中国革命的火焰。

  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投身抗战文艺运动,通过文化沟通交流,特别是以戏剧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激励动员广大民众奋起抗战,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创作了以《义勇军进行曲》《岳飞》和《桃花扇》《木兰从军》等大量抗战文艺作品。与此同时,他们注重将日本“一般劳苦民众和进步的文化人”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区分开来,团结日本进步文艺工作者共同反对军国主义,呼吁珍视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这个春天,在姹紫嫣红,春光明媚的季节,3月27日上午,松山芭蕾舞团总代表清水哲太郎、理事长森下洋子率领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青年代表团一行91人访问中央戏剧学院,继续加强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友好往来。

  回顾欧阳予倩、田汉等老一辈戏剧家,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精神品格及人生价值,开启了中国戏剧艺术交流的“时间”灵境,展示中日艺术交流互鉴,潜心致力于中国戏剧美学和艺术研究,出版大量著作。他们的研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以饱蘸生命体验的诗意笔触和哲学思想,凸显出中国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和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