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经济

涓滴成流 天工开物

天开高教科创园创新成长记

2024-05-24 09:59:5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经济

  大学道旁、津河之畔,8座高楼环抱一片广场,白天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往来穿梭,停车位“一位难求”,夜晚灯光璀璨,科技感满满,成为天津中心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就在一年多前,这片热闹的区域还是闲置已久的烂尾楼。2023年5月的一个夜晚,随着楼外红蓝色“天”“开”标志和金色的楼顶灯光亮起,一个崭新的科创园区——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横空出世。由“一核”“两翼”“多点”构成的多个功能片区,共同探索实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三大核心定位。

  又到5月,天开园拿出了最新的成绩单——18日,天津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天津市科技局局长、天开园管委会主任朱玉兵介绍,目前天开园新增注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企业1700余家,园区拥有各类基金规模达到63亿元,多个企业已经实现产业化发展。

  随着一个个创新成果从天开园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一幅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双向奔赴的新图景正在津沽大地徐徐展开。

“天开”速度:每5小时诞生1家科创企业

  根据公布的最新数据,从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天开园累计注册企业1745家,企业累计获得投资2.35亿元、贷款1.2亿元。按此计算,天开园平均每5小时就诞生1家科创企业、平均每天获得融资近100万元。

  “天开”速度是怎样炼成的?

  天津科教资源丰富,聚集了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师生70多万人。为了将科教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天津高标准建设的天开园于2023年5月18日正式开园。

  天开园,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各取“天”“开”一字,同时寓指“天工开物”。在空间和功能布局上,园区构建了以研发孵化为主的“一核”和以产业化为主的“两翼”“多点”,辐射全市。

  为帮助高校师生创业团队快速完成身份转化,天开园首先提供了便捷的政务服务。如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从提交预审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仅用了不到2个月,走完了通常需要1至2年的审查周期;天津常兴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公章。

  位于天开园核心区的天开广场5号楼604办公室,是天津大学博士冯少武的首次创业基地。屋内摆放的“血管支架脉动疲劳试验系统”引人注目。

  “过去,血管支架的检测难免遇到测不快、测不准、测不全的难题,而这套设备不仅大幅缩短了检测时间,还在精度和路径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冯少武说,凭借技术优势,他的研究得到认可,成为首批入驻天开园的项目之一。

  注册公司、担任总经理,身份在博士生与企业家之间来回切换,冯少武乐此不疲:“去年公司已实现盈利,今年预计订单超千万元。”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全球首次吨级量产,全球最小微流控检测仪“诞生”,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成功……天开园目前已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17家高校校友会签署合作协议,畅通高校与园区的“握手”通道,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到天开园转化。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等实验室的69项科技成果已落户天开园,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定位逐渐清晰。

  与此同时,在天开园“两翼”拓展区,一批科创成果加速落地转化。首批入驻天开园的常兴储能公司,于2023年11月从核心区来到拓展区“西翼”。公司负责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研究员严振华说:“我们的一项新能源电池成果在寻求落地时,与天开西青园一拍即合。目前,设备安装调试已基本完毕,将于近期开始中试。”

  在天开园的孵化之下,常兴储能、永续新材料、天润瀚阳等多个企业已在天津多地开启产业化进程。

“天开”服务:机制创新破题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世界范围内,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常被称作“死亡之谷”。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4%。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王银松团队在能量医学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与专利,但她直言:“自己搞研究可以,开公司就是‘小白’,一直不敢迈出这一步。”

  “帮助高校科技成果和创业项目突破‘死亡之谷’,是天开园成立的初衷和各项工作举措的落脚点。”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天开园管委会副主任方伟说。

  “天开”服务如何破题“死亡之谷”?

  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最初一公里”。格桑创服(天津)概念验证管理有限公司是天开园引入的专注高校科研转化的概念验证中心。公司董事长徐新元说:“我们所做的是补齐专家学者科研能力以外的短板,帮助企业度过小试中试阶段,实现‘从1到10’。”

  永续新材料公司是第一批受益者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刘朝辉说,格桑创服公司对他们进行了技术路线和商业路线验证,技术估值1.5亿元,并量身定做了一套产业化方案。

  资金保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从事镍基焊材研发的天润瀚阳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已从基金、租赁、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900多万元融资。“天开园的融资机构对于科创企业的风控相对更宽容,不要求有固定资产或现金流,主要依靠对技术的评估,我们很受益。”该公司负责人何建军说。

  天开发展集团副总经理王杨表示,通过引入各类创业服务企业,天开园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企业孵化服务。一年来,天开园的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达225家,北洋海棠基金、新开湖基金、政府天使投资者等一批股权投资机构为初创企业解决了“钱袋子”问题。

  示踪试剂、手持光源,一方小铁盒里装得满满当当。如今,自称“小白”的王银松团队已将幻灯片上的概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产品。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团队就完成了从公司注册到试生产的过程,还获得了3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应用场景关系着创业企业产品能否落地。今年4月,成立不到一年的佰鸟纵横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刚刚获得了9000万元的订单,这家专注于折叠技术的公司负责人赵宁告诉记者,天开园向多个重点国企进行了产品推介,企业已与包括天津旅游集团在内的多个大型国企达成合作意向。

  “团队研发出纳米纤维素技术已经有5年了,之前没人关注,我们也不知道哪个场景需要。”刘朝辉感叹道,有了天开园的帮助,公司成功与天津食品集团的食品保鲜、渤海化工集团的尼龙气体阻隔等场景建立合作。

  2023年10月,天开发展集团联合天津市12条产业链重点企业发起成立天开应用场景联盟,天津食品集团、天津旅游集团、渤海化工等天津市属国企纷纷加入。

  “政府和国企的应用场景开放共享,让技术和市场在天开园‘找到彼此’。”天津大学合作办主任王寒说。

“天开”作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聚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双等多位专家表示,中国科创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依托外贸加工的“技工贸”红利期、科技地产红利期、互联网红利期,如今已回归到“硬科技”的比拼。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当下正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而这也对高标准建设天开园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开”作为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

  事实上,从烂尾建筑到科创园区,天开园本身就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典型案例。“盘活存量不仅在于有形资产层面。”方伟说,天开园更注重盘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存量成果。例如,在园区对接下,南开大学微电子工程系教授岳钊,成功“唤醒”了沉睡9年的专利“潮汐车位锁”。

  被“唤醒”的还有广大高校教师的创业热情。“之前对于‘下海’确实有一些顾虑,因为这不是教师的主业。但有了天开园,推动高校成果转化‘师出有名’,我们也有了底气。”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胡浩丰说。

  2023年发布的天开园支持政策“1.0版本”已在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享、优化横向科研项目职称评审等多个方面作出了优化,旨在扫除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今年5月18日最新发布的“2.0版本”中,又将成果转化等政策支持范围由高校延伸到科研院所,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天开园落地的横向项目,可以在职称评定中予以认可,这是一大突破。”在天津南开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伟看来,这一制度创新,可以有效调动高校师生、各地校友的创业热情。

  “天开园成立近一年来,入驻企业呈现明显梯次,首批主要是天大、南开的师生和校友企业,第二批主要是天津市其他高校的师生和校友企业,第三批则是来自北京等外地的,汇聚的科创资源越来越丰富。”方伟说。

  数据显示,在天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来源企业128家、河北来源企业78家,合计占比达12%,已成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重要载体的天开园,正成为京津冀三地创业者投资兴业的新沃土。

  近期,天润瀚阳公司已在宁河区落地建厂,即将投产。“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天开园帮忙完成测试,对接产业化厂房,一切顺利。”何建军说,自己是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随着一批优质创业企业的成长壮大,天开园已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生物医药、脑机工程等领域形成了创新集聚优势,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活力。2024年,天开园将力争培育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20家。

  “未来,天开园将加强与中关村等国内先进园区的交流合作,常态化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并与北大、清华等高校深化合作,打造创业者的‘乐土’。”朱玉兵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鲲 王宁 郭方达)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