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综合

从牦牛背上的巡回审判到网络智慧法庭

走进帕米尔高原上一个小县人民法院,感受基层法治之变

2024-05-24 10:23:1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综合

  塔县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深入偏远山村为村民办案(资料照片,三月二十日翻拍)。

  这是在塔县人民法院拍摄的一间设施齐全的网络智慧法庭(三月二十日摄)。均为本报记者胡虎虎摄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理念的庄严承诺。今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10周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来到我国西陲,走进一个高原小县人民法院,感受基层法治之变。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坐落在距离北京约4000公里的新疆帕米尔高原。这里雪峰连绵、山高谷深,12个乡镇、4万多人口散落在约2.5万平方公里的县域内。

  过往岁月里,为了办案,塔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翻山越岭,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骑着牦牛把公平正义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弹指一挥间,塔县迎来建县70周年,沧海桑田,如今即使身处远在县城两三百公里外的小山村,也能借助网络智慧法庭,用指尖触摸法治的温度。

  从牦牛背上的巡回审判到网络智慧法庭的历史进程,是法治文明在中国边远之地落地生根的结果。这一变化成为帕米尔高原基层法院工作者坚守初心使命的见证,亦是当地逐步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的表现。

“法庭不是喝茶聊天的‘巴扎’”

  甘肃人王世龙在塔县人民法院工作了近30年。他从一名书记员干起,逐步成长为四级高级法官。法院里的年轻人称他是“可以走上历史展台的人物”。

  每到上班时间,王世龙稳步拾级而上,走进形似天秤的现代化法院办公楼。向北远望,海拔7500多米的慕士塔格雪峰耸入云霄。冰山无言,见证着高原上的发展进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塔县人民法院仅有一排石头搭建的小平房、8间办公室,与县公安局在一个院子办公。

  “人手极为紧缺,有时候,法院只好请政府办的同志当书记员。”王世龙清楚记得刚工作时的往事,“通常来讲,办公桌上放上审判员等桌牌,就是法庭。”

  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时光里,只有碰到“大一点的刑事案件”,塔县人民法院才会申请使用全县唯一的大型会议中心,按照法庭标准临时改造。

  一米多高的主席台上,摆放着木头办公桌椅,组成审判席。审判席背后幕布上悬挂着木质国徽,国徽由法院工作人员描绘、手工制作。主席台的前梁上悬挂条幅,条幅上张贴着用毛笔书写的“某某案件公开审判”标语。

  “当年只能通过高音喇叭,才能让人们在这个20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听清楚发言。”法院工作人员回忆。

  尽管条件简陋,但所有流程均严格按当时法定审判程序执行。王世龙说,法院工作人员竭尽所能,营造庄重严肃的庭审氛围,直观体现国家法律的尊严。即使是骑着牦牛去牧场处理矛盾纠纷,国徽、法袍也是随身必带的。

  “法庭绝不是喝茶聊天的‘巴扎’(巴扎,意为集市)!”作为一名资深法官,王世龙认为非常有必要用严谨形式来体现法律尊严。

  历经两次搬迁,王世龙和同事们走进了现今这座四层高、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楼。诉讼服务中心窗明几净,4间法庭全部适配“云上开庭”、隔空办案,其中一间约400平方米的大法庭用于审理重要案件。

  “法庭变大,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司法需求。”王世龙分析,“刚工作那几年,我们邀请人来旁听,人们的积极性都不太高;但现在,时常有人主动问法院‘能不能来旁听’。”

  更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案件的数量上。上世纪90年代,塔县人民法院全年处理案件仅二三十起,直到2014年前后,每年平均约120起;而在2022年,达到900多起。案件所涉及的内容,再也不局限于家长里短、牧场牛羊纠纷,而是扩大到更宽广的社会经济领域,比如建筑工程、租赁合同、旅游服务等。

  “这些现象再正常不过,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王世龙说,正因为塔县经济社会向前迈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社会联系增多,才会导致相应的矛盾纠纷。面对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有事儿找法院”成了更多人的第一选择。

  “前些年,涉及家庭纠纷,人们碍于情面轻易不来法院。但前几天,我们刚调解好一起70岁老人离婚的案件。”面对这样的情况,王世龙和同事们援引婚姻法有关法条,综合考虑老人赡养、亲属关系、矛盾由来等实际因素,酌情劝和调解成功。

  与人们法治意识提升相匹配的,是基层法治力量不断充实。移动网络普及后,“云上法庭”减轻了百姓的诉累,与此同时,塔县人民法院融合乡镇、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实现解纷资源集成,推进诉源治理,努力在村、乡一级化解矛盾纠纷,方便服务群众。

“羊吃了别家的草并不是小事”

  买布甫沙·巴巴汗2008年从新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时,憧憬过各种关于法院工作“高大上”的场景。当他来到塔县人民法院开始职业生涯时,碰到的开庭现场,却完全出乎意料。

  有一次,为了处理牦牛所有权的纠纷,买布甫沙跟着前辈,先是驱车三个小时行驶到大路的尽头,然后又耗费五个小时沿着羊肠小道步行,最终在天黑前抵达马尔洋乡努什墩村最偏远的村民小组。

  开庭已是第二天上午。买布甫沙和同事们早早将国徽悬挂在村头空地的石墙上,地上摆好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等名牌,法院工作人员和当事双方或蹲着、或席地而坐。

  这就是在塔县最为常见的“巡回审判”场景。

  “这样的‘法庭’超出想象,审理的内容在书本上从未见过。”买布甫沙回忆,“但这些就是最真实的牧民生活,对他们来说,牦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比天大。”

  经现场村民作证、法官查看牙口和特殊标记,能确认牦牛确实归属原告。但因牦牛散养走失,误入被告的高山草场,且时间有两年之久。法官判定走失牦牛归还原告,同时原告向被告支付2000元,补偿被告辛苦看护及牦牛两年所食牧草的费用。

  “老法官们能结合生活经验、村民实际情况,更好地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刚入职时做书记员的经历给买布甫沙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帕米尔高原本地人,买布甫沙通晓当地语言、民俗文化,因而经常跟着前辈法官到村民身边参加巡回审判。

  以前,因为山高路远的客观现实,再加上道路状况差、缺乏交通工具,塔县人民法院只能因地制宜,骑着牦牛进行“巡回审判”。时光荏苒,如今的塔县公路早已实现村村通,全县机动车保有量接近户均一台,但法院工作人员却依旧没有完全放弃这一传统。

  法官们告诉记者,在当地,有些案件唯有去现场才能定分止争。比如,牧民的草场划分仅靠坐标点位,并没有精确分界线,一旦发生草场或牲畜纠纷,办案人员必须实地踏勘走访,才能弄清来龙去脉;碰上家庭婚姻矛盾,只有走到亲属邻里之间,才可以彻底摸清事情原委,做出兼具法理和情理的判断。

  “最重要的还是为民服务的‘能动司法’理念。我们主动去现场,牧民心里就感动,巡回审判、下乡办案,大概98%都能调解成功。”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现在的执行法官,买布甫沙坦言基层司法实践是不可或缺的职业历练。

  不过,农牧民财产纠纷、家庭矛盾现在只是买布甫沙和同事们工作内容中极少一部分。更多因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案件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法律标的范围早已超出熟人关系范畴,跨越了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

  据塔县文旅局统计,近三年,当地的餐饮店、酒店宾馆、民宿牧家乐等数量急剧增长。

  在法院的办公楼内,挂着来自湖南、四川等地的锦旗。正是得益于网络智慧法庭的建设,才使得这些跨越万水千山的矛盾纠纷能得到及时化解。如果没有网络智慧法庭,类似案件很难及时有效处理,即使能处理,诉讼成本也会增加不少。

  买布甫沙感慨,骑着牦牛“巡回审判”传递法治的温度,也是一种精神;网络智慧法庭是新时代科技的产物,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提升法治效率。而在西陲帕米尔高原,基层法院则需要更好地结合温度与效率,实实在在“走好最后一公里”,用法治护航冰山上的民生和经济发展。

“这些事情总要有人来审理调解”

  在塔县人民法院一楼,有间约40平方米的荣誉室。这里是法院工作者心中的“精神高地”。

  手工木质国徽、不同年代的打字机和影像采集设备、警用装备、扩音器等展陈物件,直观反映中国法治进程。一件件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锦旗和牌匾,无声讲述着属于帕米尔高原上法律工作者的荣光。

  塔县人民法院有个传统,不管是新人入职还是“老兵”教育,大家总会去荣誉室看看。时间往往选定在建党节、国家宪法日和其他重要活动节点。每年两次的公众开放日,这里会迎来社会各界人士,成为人们透过法治窗口了解塔县发展进步的特殊平台。

  “这是一种传承。下一辈人再来看这些,会发现不同的历史意义。”33岁的青年法官郑娇说,“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进入法院工作,是件很荣耀的事情。”如今,来自距离塔县约1000公里外的她已在高原工作9年,这份当初的“荣耀”慢慢转化为内心“需要传承的责任”。

  塔县干部群众中有几句流传度颇高的话——“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要更高。”这种乐观精神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

  对从外地来到塔县工作的人来说,除了要适应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严酷自然环境,克服相对欠发达的社会经济困难,更要融入地域牧区文化,忍受无法及时照顾家庭的精神困扰。近年来,塔县人民法院采取多种措施招录和培养外来青年才俊,但最终扎根下来的依旧不够,时至今日,法院的编制仍有空缺。

  “首先就是落实待遇保障政策、倾斜资源培养后备人才,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文化氛围。”法官王世龙虽年届退休,仍然忙碌在“传帮带”的一线,“很多外地人来参观,会无意间问到‘你们为啥在这里工作’,我们决不能搞成‘没本事的人才留在这里’的局面。”

  青年法官郑娇入职塔县人民法院后,经过书记员、法官助理、法官等多个角色历练,现在已是立案庭副庭长。这样的成长机遇在其他平原地区的县市基层法院并不多见。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同辈人之间的发展差异、现实琐碎与理想间无法弥补的落差,也会影响青年人心态。

  “人需要一种精神。毕业时,有人考法院,也有人当律师。既然选择到这里工作,必须学会适应,然后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寻求精神支撑。”郑娇的成长心路务实又充满情怀。

  从初出茅庐面对当事人时会产生情绪波动,到现在能老练地处理各种棘手问题,以郑娇为代表的塔县人民法院青年法官群体在实践中成长、在老一辈的“手把手”教学中传承。

  郑娇说,塔县人民法院作为基层法院,特别轰动的大案要案很少,自己负责的立案庭直面各族群众,经手的每一个案子都事关当事人的家庭、生计,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学会结合当事人的情绪和实际难题,以达到实质性化解的目标去办理。

  “有时候委屈了,迷茫了,我会到荣誉室去看看,静一静。”郑娇吐露心声,这是她寻求精神支撑的良药。

  “法院在这里,这些案子和矛盾纠纷,总要有人来审理调解!”几天的采访里,这是塔县人民法院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说的最多的话。放眼“一县邻三国”的整个塔县,还有更多这样默默无闻的人,正是他们的接续奋斗,才使得帕米尔高原成为新疆“爱国戍边”的精神高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虎虎)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