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2/10 21:22:15
来源:新华网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字体:

  巡护工刘贵兵和助手“大黄”守护春运路

  2月7日,刘贵兵(前)牵着“大黄”巡护检查。

  阴山南麓,群峦耸立,连绵起伏。我国西煤东运、旅客出行的重要铁路通道——唐包线和京包线穿行其间。正值春运,又是多日的降雪,山上积雪、滚石倒木等增加了铁路行车风险。这几日,呼和浩特工务段陶卜齐路桥车间路基工区的巡护工加大检查频次,对山上重点区域进行细致排查,保障春运列车安全。

  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兜里放着钳子、尺子等工具,爬山巡护冲在第一位,这是被收养了三年的流浪犬——大黄的第一个春运。手里攥着绳子,口中时不时说着“慢点慢点”,这是收养人刘贵兵最后一个春运。

  刘贵兵是陶卜齐路桥车间路基工区的一名桥隧工,负责巡护维修116 公里铁路沿线安全防护设施。三年前,刘贵兵巡护铁路线时发现了一只流浪犬,就热心进行了投喂,没想到狗狗自此“赖”上了他。添水喂饭,洗澡遛弯,刘贵兵收养之后悉心照顾,流浪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而刘贵兵在巡护路上也多了一个助手。

  “跟我一起巡山,大黄立了不少功。”刘贵兵说。116公里铁路沿线沟壑纵横、地势险峻,巡护爬山是家常便饭。2023年初,刘贵兵第一次带大黄巡山,当年2月22日,大黄便立了一功。当时,大黄在铁路线一处防护栅栏下不停地叫,刘贵兵走上前一看,原来是防护栅栏下出现了一个被野生动物刨出来的洞,便立即进行了修补。

  通过敏锐的嗅觉,大黄很容易发现野生动物存留的气味,也就找到了这些缺口。但是以前,刘贵兵和同事只能边走边用棍子扒开杂草检查。近一年的时间,大黄巡山发现了十几起类似的情况。这些功绩,刘贵兵在工作簿上都会记下,并通过食物来犒劳这位“得力助手”。

  今年59岁的刘贵兵在这个岗位上干了38年,辖区内每一座山头、每一个防护桩、每一片防护网,他都了然于心。退休之后,刘贵兵计划把大黄留在工区,让它继续发挥一技之长,陪着同事守线路。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pagebreak

 青岛:水下舞龙贺新春

  2月3日,游客在观看水下舞龙表演。

  近日,青岛极地海洋公园推出“水下舞龙贺新春”民俗表演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回顾

  2月6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无人机照片)。

  2月7日,南纬74度56分,东经163度42分,南极大陆的新地标——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将填补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秦岭站以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命名。新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体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为中国现有考察站里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新华社发(祝贺 摄)pagebreak

 老虎沟里“打冰人”

  2月6日,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工务段湟源桥隧车间职工在老虎沟隧道检查拱顶。

  老虎沟隧道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境内,平均海拔3100米,由于昼夜温差大,每年冬季,渗漏的地下水在隧道内容易冻结冰柱和冰锥,如果清理不及时,会给行车安全埋下隐患。为了确保春运期间行车安全,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工务段湟源桥隧车间职工加大检查频次,及时进行除冰工作,守护青藏铁路设备安全。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pagebreak

 武汉:清冰除雪守护平安出行

  2月4日,武汉高铁工务段工人在清扫轨道上的冰雪。

  近日,湖北多地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工人加紧对铁路设备进行道岔积雪清扫、接触网除冰作业,同时做好旅客疏导、应急值守工作,加大线路设备巡检范围,以应对雨雪天气对铁路带来的不利影响。

  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pagebreak

  “新生大熊猫宝宝”亮相贺新春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工作人员抱着大熊猫宝宝亮相(2月4日摄)。

  春节前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合举办“龙年行大运 熊猫送福来”新春主题活动,2023年新生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据了解,两家机构2023年共成功繁育大熊猫34只,半岁左右的大熊猫宝宝成长状态良好,萌态十足。

  新华社发(李传有 摄)pagebreak

  除冰雪作业 保航班运行

  2月5日夜,工作人员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对飞机进行除冰除雪作业。

  近日,受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影响,停机坪内的飞机不同程度出现结冰现象,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与相关航司工作人员不间断用加热后的除冰液为飞机做“蒸汽浴”,除冰除雪,全力保障航班运行。

  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pagebreak

  情暖人间——“狗妞”善举温暖人心

  2月4日,“狗妞”周勇在和老人赵小旺聊天。

  春节临近,“狗妞”又来到认识四年多的爷爷赵小旺家里,为他送来食物、新衣,帮他洗头、理发、剪指甲、收拾屋子,迎接新年到来。

  今年39岁的“狗妞”名为周勇,是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人。四年多来,她义务帮助96岁老人赵小旺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帮爷爷装上助听器、带他过生日、带没有出过远门的爷爷到郑州游玩……“狗妞”的爱心温暖百万网友,网友纷纷为其点赞祝福。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pagebreak

  雨雪中的温暖守护

  2月3日,在湖北宜昌长阳县火烧坪乡,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巡查覆冰线路。

  近日,湖北多地迎来雨雪低温天气,环卫、交管、热力、电力等多部门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守护群众过冬安全。

  新华社发(吕清元 摄)pagebreak

  重逢就是年

  2月5日,在广西柳州站出站口,一名接站者与刚出站的女朋友碰头互动。

  除夕将至,出站口人潮涌动。每双眼睛都在热切地搜寻,每颗心都在期待着重逢。

  出站的那一刹,百般辛苦皆抛脑后,眼中只有亲友的笑颜;回到家的那一刻,万种相思终得释然,心中满是团圆的喜悦。

  山水终相见,重逢就是年。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pagebreak

  浓浓年味扑面来

  2月7日,市民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市集”置办年货。

  春节临近,各地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新华社发(侯崇慧 摄)pagebreak

 75岁老人的龙舞人生

  2月1日,罗德书(右三)与舞龙队成员一起舞龙。

  今年75岁的罗德书家住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方洞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泸州雨坛彩龙的代表性传承人。罗德书4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民间龙舞技艺,在继承祖辈民间龙舞的基础上,他吸收了杂技和外地龙舞技艺的精华,将泸州雨坛彩龙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至今已授徒500余人。

  据了解,清光绪年间,泸县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2006年,泸州雨坛彩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pagebreak

 在“死亡之海”打造“中国深度”

  这是2月3日拍摄的深地塔科1井(无人机照片)。

  记者近日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获悉,我国首口万米深井——深地塔科1井目前钻探深度超过9800米,正挺进万米大关。这个春节,130多名石油工人和科研人员将在寒冬大漠坚守。随着钻机一寸寸地向地底深处钻进,一个个“中国深度”记录将不断被刷新。

  深地塔科1井位于“死亡之海”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于2023年5月30日开钻,预计钻探深度11100米。井区内,约20层楼高的钢铁塔架,稳稳矗立在流沙之上,重达2000多吨的钻头、钻杆、套管等将深入地下,穿透白垩系等10多个地层,成为探索地球深部的“望远镜”。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pagebreak

  守护乡村30载的“拄拐村医”

  1月31日,在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大迳村,郑仁才拄着拐杖走在村路上。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大迳村是一个偏远山村,村里有一位“拄拐村医”郑仁才,靠着一个药箱、一副拐杖、一辆三轮车为乡亲们看病,一干就是30年。

  初中时,因为意外受伤感染,郑仁才失去了右腿。自身的病痛让他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在当地一所中药学校系统学习后考取了医师执业证书。

  1994年12月,23岁的郑仁才接过老村医的接力棒,成为大迳村唯一的村医。村里常住人口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郑仁才,常见病郑仁才都能处理,尽量让村民少花钱,如果觉得情况严重,郑仁才会第一时间帮助村民转诊到上级医院。“有一次附近工地的工人突然肚子疼来看病,我检查触诊以后判断是阑尾炎,赶紧开着三轮车把他送到镇医院,一去就被送进手术室。镇上医生说,还好送得及时。”

  村里现有17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有慢性病,郑仁才会定期帮他们检查身体,并把数据报到镇里,录入全国慢性病管理系统,这样当村民去其他医院就诊,医生也能迅速了解病人的过往病史。郑仁才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手机24小时开机,即使半夜接到电话也马上出诊。

  “出诊的时候,车开不进去的地方就拄着拐杖走进去,拐杖也是自己做的,路走得多,用两三年就得换新。”郑仁才说,以前村里都是泥路很容易摔跤,现在路修得更好了,出门看诊方便多了。郑仁才还经常参加上级卫生系统组织的培训,获取更新的医学知识,更好为村民提供服务。

  “30年都坚持下来了,如果能做,我还会继续当村医为大家服务,直到做不动为止。”郑仁才说。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pagebreak

  守护一方呦呦鹿鸣:冬日的宁静

  1月24日,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

  时至冬日,在位于湖北天鹅洲长江故道边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眯着眼睛静静享受着冬日的暖阳。

  不同于其他鹿种通常在夏天脱角,雄性麋鹿的鹿角一般在12月左右才会脱落。冬至前后,保护区里的雄性麋鹿会顶着光秃秃的大脑袋混杂在鹿群中。一些脱角较早的雄鹿头顶则会冒出两个高高的茸包——那是新角即将长出来的地方。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毛茸茸的鹿角将会持续生长,直至翌年春夏之交时长成,最长可以长到80厘米。

  麋鹿擅长游泳,喜好沼泽湿地生境,多在河滩浅水周围活动,即使是冬天也不例外。为了应对严寒,每年10月左右,麋鹿便会换下赤锈色的夏季体毛,换上又长又厚的保暖灰色冬毛。

  在冬春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倒春寒,保护区内的冬青植物可能会冻死。为了保障麋鹿的食物储备,每年秋季,保护区工作人员都会在麋鹿应急饲料基地种上充足的草料,确保麋鹿安全度过寒冬。

  近期,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组织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野外麋鹿种群现状进行科研调查,开展保护区内麋鹿种群健康、遗传多样性、疫病本底、栖息地环境及植被等调查与监测。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张庆勋介绍,通过开展此次调查,可以向麋鹿栖息地提供健康管理方案,为麋鹿疫源疫病防控及风险评估预警提供技术支撑,并深入研究麋鹿遗传多样性、近交系数等,从而为麋鹿基因库建设及种群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在保护区内,一支由两名工程师和八名巡护员组成的队伍一直默默守护着这些麋鹿。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保护区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截至去年12月底,整个保护区的麋鹿种群近2000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张玉铭说。

  成立于1991年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麋鹿的家园已有33年,如今,麋鹿将在这里度过又一个冬天。冬日暖阳普照,保护区里静悄悄,宁静的原野上,麋鹿等待着春风吹来,不久后,新生命将再次降临,这里又将是一片勃勃生机。四季轮回,一曲属于麋鹿的生命赞歌在这里久久回响。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pagebreak

  长安夜放花千树

  这是2月2日在西安大唐芙蓉园拍摄的花灯景色(无人机照片)。

  2月2日,2024年长安灯会启幕,万盏花灯在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多个文化景点周边同步点亮,为大众呈现一场璀璨夺目的新春灯火盛宴。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