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苦难与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4/06 16:37: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丨苦难与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字体: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普次仁的肖像(3月23日,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右上:普次仁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23日,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右中:普次仁和妻子尼玛仓姆合影(3月23日,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右下:普次仁在小区内锻炼身体(3月23日,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1944年,普次仁出生于现在的日喀则市白朗县所在地。父亲是“差巴”(为寺庙支差的人),母亲是“堆穷”(农奴的一类),靠务农勉强支付农奴主的房租和田租。全家人租了农奴主的一间土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滴水成冰。普次仁说:“有的农奴只能睡四面漏风的破烂帐篷,有的婴儿在牛圈里出生,当晚就夭折。”

  13岁,普次仁迎来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那一年,他进入格萨拉康小学(现日喀则市第一小学)念书。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为雪域高原带来和平与安宁,也为普次仁开辟了更广阔的求学之路。“教育比珍珠玛瑙更加珍贵。”普次仁倍加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时光。

  毕业后,普次仁在日喀则从事翻译工作,他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49岁时,他前往北京大学进修英语。2007年,他又参加电脑培训班,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

  退休以后,普次仁发挥余热,为拉萨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做校外德育辅导员。“我童年没上过学,是个文盲。后来上学改变了我的命运”,普次仁常跟周围人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让孩子好好读书。”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格桑玉珍的肖像(4月3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上:格桑玉珍展示自己的身份证(4月3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中:格桑玉珍(中)在茶馆里和好友聊天(4月3日,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右下:格桑玉珍在家中晾晒衣物(4月3日,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1947年,格桑玉珍出生在现今拉萨市林周县所在地。当时,她家里八口人蜗居在三十平方米左右的土房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在地上铺一层土砖和厚厚的干草,再用毯子包好,便是一张简陋的床。

  一家人日出而作,为农奴主种田放牧,劳作到月上树梢是常态。结束一天的劳动,全家人饥肠辘辘,辗转难眠。长期的劳作和营养不良,让许多农奴积劳成疾。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1960年,格桑玉珍获得了去陕西咸阳的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大学前身)学习的机会,用六年的时间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学成归来,她回到家乡,秉持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坚守岗位三十余年。

  退休后的格桑玉珍加入了县文艺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闲暇时和三五老友在茶馆闲谈叙旧,格桑玉珍说:“现在的生活应有尽有,我感觉无比充实和幸福。”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格桑曲珍的肖像(3月16日)。

  右上:格桑曲珍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16日)。

  右中:格桑曲珍(右二)与家人合影(3月16日)。

  右下:格桑曲珍展示自己在家种养的花朵(3月16日)。

  格桑曲珍出生于1934年,是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强庆村村民。她的父母曾是当地庄园的朗生(农奴),因此她一出生就成为庄园的农奴。“早晨天不亮上山拾牛粪,夜里捻羊毛到深夜”,然而最可恨的是还要忍受饥饿,“每天只给一小勺糌粑,根本吃不饱,只能不断喝水填饱肚子”。

  25岁那年,格桑曲珍和其余两名女朗生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生活便逃走了。为了不被人发现,她们白天上山躲避,夜里上路逃跑,但是最终还是被人捉回了庄园。庄园主派人将格桑曲珍按在地上,双手双脚被人抓着,用木棍打在屁股上,“刚开始疼得不行,后来打麻了感觉不到疼痛”,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眼泪在格桑曲珍的双眼里打转。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格桑曲珍迎来新生。她和丈夫先后育有4个孩子,如今,格桑曲珍与孙子和孙媳妇一起生活,孙子外出务工,孙媳妇在家照看老人。他们一家住在一栋二层藏式楼房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格桑曲珍说,现在的生活是过去想象不到的,想吃什么都有,只要肚子能装得下。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扎巴旺旦的肖像(3月11日摄)。

  右上:扎巴旺旦在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11日摄)。

  右中:扎巴旺旦在家中天台与女儿合影(3月11日摄)。

  右下:扎巴旺旦在家门口修剪花枝(3月11日摄)。

  扎巴旺旦出生于1944年,现居住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

  民主改革前,农奴被分为差巴、堆穷和朗生。扎巴旺旦一家都是差巴,在哲蚌寺的下属庄园里劳作。每年春种,青稞种子要向庄园主借;夏耘秋收,粮食被农奴主掠走,自己的口粮还得向庄园主借。

  劳作年复一年,而债务日积月累。

  那时,扎巴旺旦一家9口每天的果腹之物,只有小孩巴掌大的一碗糌粑汤,稀得可以照人影。“若你未曾见过镜子,不妨瞧瞧阿佳(姐姐)手中那碗清汤。”老人唱起儿时的歌谣。

  195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

  和众多农奴一样,扎巴旺旦一家获得了土地、牲畜和住房,“我们开心地去干活,干得可起劲!”扎巴旺旦说,民主改革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扎巴旺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1997年试种小麦和油菜籽大获成功,被拉萨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

  如今,扎巴旺旦老人在一所宽敞的新房里安度晚年,3个孩子也都接受了更好的教育,长大成人。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斯曲旺姆的肖像(3月13日,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右上:斯曲旺姆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13日,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右中: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斯曲旺姆(前中)和家人拍摄全家福(2月10日,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右下:在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的家中,斯曲旺姆(左)和家人行碰头礼(2月10日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今年85岁的斯曲旺姆,家住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斯曲旺姆曾是一名农奴,很小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那时草原上没有医生,得了病只能硬扛。回忆过往时,斯曲旺姆语带哽咽:“扛得过去就能活,扛不过去人就走了。”年幼的斯曲旺姆和外婆相依为命,作为农奴的她们没有自己的牛羊,不仅要替农奴主放牧,还要交种类繁多、难以偿还的税,很多时候只能靠乞讨维生。

  1959年3月,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从分到草场和5头牦牛开始,生活就越来越好,”斯曲旺姆说,“就连自己走向草场的脚步都开始轻快起来。”

  如今,斯曲旺姆的11个儿女各自组建家庭,曾经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小家庭,已成为有着百余人口的四世同堂大家庭。

  2024年藏历新年,斯曲旺姆的儿女们带着各自的小家庭来甲根村团聚,孩子们依次给老人献上哈达、敬上青稞酒。斯曲旺姆被满堂儿孙围坐中间,欢歌笑语回荡在明亮宽敞的客厅里。

  “希望这样的好日子能久一点,再久一点……”斯曲旺姆说。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白玛的肖像(3月27日,新华社记者姜帆摄)。

  右上:白玛老人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27日,新华社记者姜帆摄)。

  右中:白玛老人(左四)在家中与家人合影(3月27日,新华社记者姜帆摄)。

  右下:白玛老人(左)和老伴多吉卓玛在家中喝酥油茶(3月27日,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白玛1942年出生于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一个牧人家庭,属于农奴中的“差巴”。他回忆,那时家里要为贵族放牧1000多只羊,得到的报酬仅仅是不够糊口的食物,记忆里小时候很少吃饱过,冬季只能用烂衣服裹脚充当鞋子。

  195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白玛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好生活奋斗。70年代,白玛和同伴为向北寻找草场,在羌塘草原深处的嘎措湖边建设了新家园——双湖特别区嘎措人民公社(今双湖县嘎措乡)。1989年,白玛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随着双湖县实施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工程,白玛老人住进了山南市森布日生态搬迁安置点的二层小楼,安享晚年。白玛说:“现在我孙女嘎桑玉珍一年在合作社里的分红就有20头羊、一头半牛和5万元现金。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朗杰的肖像(3月13日摄)。

  右上:朗杰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13日摄)。

  右中:孙女索朗曲珍、朗杰(左二)、二儿子尼玛和二儿媳次旦卓嘎在家中的合影(3月13日摄)。

  右下:朗杰(右)指导孙女索朗曲珍拉手风琴(3月13日摄)。

  朗杰出生于1945年,从小就生长在现在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所在地。在他生命的前15年,留下的记忆全是黑白色的。

  朗杰回忆说,他最害怕下雨天,因为雨水会从满是漏洞的屋顶渗下,打湿唯一的一身衣服,第二天他就只能披着淋湿的衣服,继续劳作。

  西藏广大农区的望果节是丰收的季节,但曾经这也是老人一家最难熬的时候。因为一年辛苦种出的青稞,一家人交完了税后所剩无几,到秋收前家里几乎断粮。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朗杰一家终于迎来了光明。

  民主改革后,朗杰一家四口人分到了两间房,一头牛和四亩地。日子有了盼头,朗杰还学会了拉手风琴,成了堆龙德庆艺术团的成员。1974年,他拉着手风琴,来到首都北京演出,之后还到河北、成都、陕西等地去演出。

  老人的四个孩子,大儿子退休前当过副县长,二儿子是社区致富带头人,三女儿是邮政局局长,小女儿留在朗嘎村。八个孙子孙女全都是大学生,其中还有一位是硕士研究生。

  朗杰说:“我想象不到比这还好的生活。”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益西桑珠的肖像(3月13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上:益西桑珠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13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中:2023年藏历新年期间,益西桑珠和部分儿孙一起合影(新华社发)。

  右下:儿媳普赤给益西桑珠敬茶(3月13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益西桑珠出生于1936年,今年88岁。

  老人的记忆里都是小时候帮农奴主去捡牛粪当燃料的场景,但每次的报酬就只有一点点糌粑,“用手指头搅一下就没了”。

  “吃肉?”老人笑了,“怎么可能有肉吃!农奴主一扔吃剩下的骨头,我们就要跟狗一起抢!”拿石头凿开骨头,吸食骨髓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加餐”,老人哽咽着说,“白天当人要干活,晚上像狗要守家。”

  1959年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益西桑珠终于从“会说话的动物”变回真正的人。

  他家里分到了30亩地,还分了房子和牛羊,“把分到的藏毯(羊毛编织的垫子)盖在身上睡觉,心里总感觉这藏毯不是自己的。”老人回忆道。

  如今,益西桑珠全家儿孙加在一起有30多人。四世同堂的益西桑珠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比蜜甜。“村子里大家都在传我们这里要建成像拉萨城一样。”老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洛桑的肖像(4月2日,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摄)。

  右上:洛桑展示自己的身份证(2021年12月7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中:洛桑与他的爱人(4月2日,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摄)。

  右下:洛桑陪外孙玩耍(4月2日,新华社记者格桑边觉摄)。

  洛桑生于1939年,是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公德林街道居民。

  他的父母曾是功德林寺的差巴,8岁开始他就为寺庙支差,十几岁开始成为寺庙的骡夫,负责物资运输,寺庙每月给20多斤糌粑作为酬劳。“赶骡运输是个体力活,经常要翻山越岭,但给的糌粑就那么一点,经常吃不饱。”他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洛桑不仅获得了自由身,还分到了房子。

  1960年,他被任命为居民委员会主任,同年被选举为全国人大代表。后来,他所在的居委会合并到雪社区居委会,他也先后担任了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如今,退休在家的他与家人生活在一栋三层楼房里。

  他的大儿女和二女儿在拉萨市中心开了一家甜茶馆,小女儿在银行工作。洛桑说,平时在家照看外孙,偶尔到公园锻炼身体,日子过得非常幸福。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pagebreak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洛桑贡布的肖像(3月27日,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右上:洛桑贡布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27日,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右中:洛桑贡布(中)和大儿媳央金(左)、老伴次仁白姆在家门口合影(3月27日,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下:洛桑贡布(右)和老伴次仁白姆翻看老照片(3月27日,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洛桑贡布出生于1949年,今年75岁。在洛桑贡布童年的记忆里,家里穷困潦倒、缺衣少食、饥寒交迫。

  洛桑贡布一家是鞋匠世家。小时候,每天一睁眼,他就要起床跟着父母和爷爷学做鞋子。农奴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农奴,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他说,3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当时全家7口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家里四个孩子,睡觉时共用一张床、一床被子。脏衣服洗了再穿,穿了再洗。每人每年5克(旧西藏计量单位,1克约等于28斤)的粮食税,压得全家抬不起头,有粮交粮,没有粮食只能卖鞋抵税。

  给农奴主支完差役,妈妈就回家捻线、纳鞋底,一家人从天亮开始做鞋,一直干到天黑,一盏油灯舍不得点很长时间,入夜后,全家只能早早入睡。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解放。

  翻身得解放的洛桑贡布,在10岁那年成为拉萨市第一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从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后来,他还担任过居委会主任、城关区工商联会长、城关区商务局局长、拉萨市政协委员等职务。

  从农奴到国家干部,洛桑贡布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