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继续收看我们的全国两会特别访谈,现在坐在我身边的这位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欢迎您蓝书记。[ 2014-03-11 17:15 ]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宿迁市委书记 蓝绍敏]

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2014-03-11 17:15 ]


[主持人]

蓝书记,据了解宿迁作为苏北的腹地,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宿迁有10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江苏省前列,您认为宿迁经济能够快速发展、跨越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2014-03-11 17:16 ]


[蓝绍敏]

宿迁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城市,1996年建市,这17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们大约有一个统计,建市17年,我们的GDP增长了17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54倍,应该说是一个快速的发展。这些年在江苏13个市当中,我们的速度一直保持着领先,去年15项主要经济指标有10项指标在全省增速第一。我记得去年5月份罗志军书记、李学勇省长带江苏党政代表团到北上广学习考察,到了广东以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见了江苏考察团后就说我一直盯着你们的宿迁,宿迁的公共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广东14个地级市,所以我一直要求广东的粤北、粤西的地级市要向宿迁学习。[ 2014-03-11 17:18 ]


[蓝绍敏]

宿迁的快速发展的原因在哪里?我觉得有这么三条: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心。江苏发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多少年来一直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对苏北的发展非常关心、非常支持,推进了四项转移制度,应该说包括苏南的发达城市和苏北一对一的结对帮扶给予宿迁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这也是我们比较独特的江苏坚持科学发展的一个成功写照。[ 2014-03-11 17:20 ]


[蓝绍敏]

其次是宿迁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承前启后、务实苦干。建市17年,我们一任接着一任,没有过多地提新目标、新口号,而是一个目标干到底。历任市委市政府都坚持以发展为要、以民生为本,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讲的几句话都是原来几任领导都坚持讲的,说我们年年都是招商引资年、年年都是项目推进年、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正因为我们有着这么一个一个目标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连续性、持续不断的精神,有了宿迁今天的变化。三是全市广大干群的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宿迁建市的时候是1996年,大家开玩笑地讲是四区,灾区、战区、农区、老区,老区是苏北的延安,说明它在革命史上的地位;灾区是洪水走廊,经常洪水泛滥;讲战区是因为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年年都是战火关键的战场;讲它是农区,是因为我们建市时农业占比占48.5%,也就是半壁江山是农业。在这么一个情况之下,我们宿迁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要、自立自强,我们的宿迁精神叫“团结奋进敢试敢闯、务实苦干、自立自强”,保持这么一股精气神,宿迁不靠江、不靠海、不靠高铁,我们又没有产业基础又没有资源优势。但是我们有什么?就两条,一条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还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再多的困难、再大的难题,遇河架桥、逢山开路,正是有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斗志才有了我们宿迁发展的今天。[ 2014-03-11 17:23 ]


[主持人]

您刚才介绍到宿迁非常年轻,1996年刚刚建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和期待,宿迁作为著名的改革之城,有哪些创新举措?今后还会出台什么样改革举措?[ 2014-03-11 17:23 ]


[蓝绍敏]

应该说宿迁是一座以改革著称的城市,我经常开玩笑地讲,出去见到投资者,我们去推介介绍我们宿迁的时候,他可能不了解宿迁,我一般要讲一句话说:你也许不知道宿迁,但是你应该知道洋河;你也许不知道宿迁,但是你也许知道仇和,仇和同志在当市委书记的时候就力推改革,在全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宿迁是改革著称的城市,改革是我们的灵魂、改革是我们的血液、改革是我们的习惯,我们要坚持改革的红旗永不倒、改革的红利最大化。新形势下要深化改革,我们的价值趋向是什么?我觉得我们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价值趋向就是要通过改革推动发展,通过改革化解瓶颈,通过改革激发活力,通过改革惠及民生。整个的改革我想围绕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从工作推进上讲,我们着力于要推进“六大转型”。[ 2014-03-11 17:26 ]


[蓝绍敏]

一是要推动发展导向的转型。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三个重大任务”,包括省委省政府对我们工作的新要求,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长期以来,我们工作当中的导向应该说是比较单一的追求跨越赶超,但是现在的形势下,我们要追求一个完整的发展观,什么叫完整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作为一个苏北的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在江苏是短板的城市,你说我在发展上不追求、速度上也没追求,发展到哪里算哪里,那是一种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中央和总书记都反复讲,现阶段发展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是我们的发展一定是要统筹三大发展,所以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来,在改革的导向上还要进一步努力,统筹三大发展,科学发展比质量、比后劲,比好生态;跨越发展比速度、比增量、比进位次;和谐发展比统筹、比民生、比正能量。形成统筹的发展、有机的工作整体、鲜明的工作导向。我们的改革要下决心在这方面努力。[ 2014-03-11 17:29 ]


[蓝绍敏]

二是考核方法的转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考核,说老实话,自觉不自觉地还是唯GDP论、还是唯数字论、还是唯速度论。很多人不承认,但是在考核方式上就是这样的导向,怎么样按总书记的要求,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多做打基础、立足长远的事。怎么样使我们的考核对各级领导干部形成一个能够真实衡量工作质量和水平现状的体系,我说我们在不断地改革考核方法。去年下半年我大概也是比较早地提出财政收入不考核,然后我们形成了一个考核体系,应该说叫县市区党政主官统筹三大发展的实际评估办法,这个实际评估办法很有意思。科学发展可以评估得出一个结论,跨越发展可以评估得出一个结论;和谐发展可以评估得出一个结论。传统的考核办法无非两种,一种是均衡相加,还有一种办法是给你一个权重,你觉得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就是用权重加一个系数,然后去比一下结果。但是我们最后在设计这个制度的时候,把它设计成三个考核的结果相乘去评估你的工作。不要小看这个,这个是我们的一大发明,一相乘就真正地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揉在一起了,你可能有一项工作在前面做得很好,本来是很光彩、很鲜亮的一件事,但是你不注重民生、不重视后劲、忽略了环境,你所做的功都不被认可、都被消耗掉了。所以把各级干部的注意力主动引导到促改革上来,把兴奋点汇聚到暖民生上来,进一步形成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导向上。[ 2014-03-11 17:33 ]


[蓝绍敏]

三是产业发展的转型。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都讲不能走苏南的老路,我们不能够先污染再治理,也不能先做产品再重质量,我们也不能够先粗放再集约,也不能先传统产品再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那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不能走老路,今年又提不能做“老三拼”,就是过去的发展是拼资源、拼政策、拼优惠,这就不能做了。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提出来“不拼资源、不拼政策、不拼优惠”,但是我们要拼政府服务、拼行政效能、拼符合国际管理的服务环境,我们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在工业化中期起步阶段的城市,大量地腾笼换鸟,化解原来的存量,我们的存量不多,我们一个是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聚集力,通过重点支持形成带动力。[ 2014-03-11 17:34 ]


[蓝绍敏]

推进六大新兴产业集聚计划,我们的思路是什么?江苏搞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我们也搞十个,可能量很多,我们把接入点划成产业里面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环节,很小,做集聚区,形成自己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我们的智能电网,比如我们的新材料,比如我们的高新复合材料、膜材料等等。这就是通过我们的产业集聚形成我们的竞争力。政府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又要通过重点支持形成更好的带动力,重点支持就是四个:重点支持能够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骨干企业;重点支持走差别化、专业化道路的特色企业;重点支持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在本地能够形成相对完整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我们的思路就是通过这四个类别形成一个制度体系和设计,不和强的比、不和大的争,但是我们在这些领域,如果能够发展壮大起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产业发展的转型让我们真正地转了方式、调了结构、提了质量。我们的竞争力会大幅度提升,作为一个相对经济后发地区来讲,我们这种转型我认为是最有价值的转型,就是捏紧了自己的拳头形成了优势、打造了特色,推动产业发展和转型,有一个更好的效果。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2014-03-11 17:38 ]


[蓝绍敏]

四是推动城乡统筹转型。我觉得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一是以人为本;二是要更好地坚持城乡统筹。这两条是它的关键,那以人为本和更好地坚持城乡统筹,大家都会想到发达地区创造的经验,应该说我们的苏南、苏州对城乡一体化有着很好的经验,但是他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下实现了城乡一体化。那这个一体化的政策对我们苏北来讲,对全国绝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它会出现的是什么?就是看看很美、但是学不会、学不起。那我们怎么样一开始就把新型城镇化的路子走好走正,怎么样更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工作结构模块。第一是要下决心建立一个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城市结构体系。我们提出来“129”城市发展战略,就是一个中心城市发展轴,两个副中心,这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立足于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发展提出来的,大多数城市在讲城镇化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关键是这个“九”,我们确定了九个小城市,这个小城市的选择重点是选择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不到的地方,就是结构化在辐射体系中的盲区盲点,不是简单地看原有的经济总量和城镇规模,倒过来看老百姓的需求,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能不能享受到城镇化的红利。总书记在讲话中讲三农要搞好,他说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如果农民种田收入和城里人一样,他还不是有奔头的产业、还不是体面的职业,因为他的生活城乡差别太大,只有让他在身边就有城市,让他享受到与城市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包括城市功能、城市文明,他才能安于自己的农业生产,才能把这个当成自己的职业终生追求。所以我们要在农民身边形成更多的城市化的辐射源、带动源,有利于就近城镇化,这是我们的改革。[ 2014-03-11 17:42 ]


[蓝绍敏]

第二是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要素配置的刚性机制。过去发展重城市、轻农村;先城市、后农村。这一轮发展中我们下决心切一刀,叫“343”,在公共财政支出上逐步达到30%的比例,现在大概10%多一点;二是在经营性土地收入收益上40%要切过去;建设性用地收益指标30%要切过去。不能集中一切资源做中心城市的思路,这是有历史性突破的,这个解决了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先行一步的问题,但是永远这样走下去城乡统筹没希望、城镇化没希望、农民更没希望,所以这个要切一刀。第三是下决心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工作路径。一定要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同步变迁,一定要让农民用生产方式的变迁带动生活方式的变迁,真正让农民通过生产方式的变迁让他的生活方式同步变迁,去适应这么一种变化,而不是简单地赶农民上楼,这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提出如果让农民动迁怎么办?先安置再动迁;二是先就业再动迁。[ 2014-03-11 17:45 ]


[蓝绍敏]

五是政府职能的转型。这就是要体现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怎么样尽可能退出来。这个大家都比较了解宿迁的改革,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方面,我们搞了地票制,在促进企业市场主体创新改革方面,我们有了“创新券”,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我们成为中国地级市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我们政府要从不该管的领域退出来,这有很成功的经验。六是民生改善的转型。民生改善转型的关键就是把民生工作的碎片化变成制度化,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怎么样形成制度体系,包括为老百姓办实事,怎么和省里确定的六大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制度体系。包括扶贫工作怎么样形成一个制度体系,应该说我们工作到今天,涉及到民生工作,一定要更多地体现制度性的安排,而不是碎片化的推进。 这“六大转型”是我们下一步整个改革和工作推进的关键。三中全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今年出了一号文件,就是近两年深化改革的要点,改革的要点没有面面俱到、上下对应,而是突出了我们能做、迫切要做的30项改革,形成了近期的工作方案,现在正在全面推进。[ 2014-03-11 17:55 ]


[主持人]

我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接着您上面这个问题。去年有一个词非常热,就是中国梦,所以在最后想问问蓝书记,您和宿迁的中国梦是什么?[ 2014-03-11 17:55 ]


[蓝绍敏]

这也是大家问我最多的问题,我们作为一个苏北经济欠发达城市,作为一个占了全省1/4贫困人口的城市,我们的中国梦就是要如期实现不含水分、实实在在、老百姓得实惠的小康。[ 2014-03-11 17:55 ]


[主持人]

好,我们也祝愿您和宿迁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再次感谢蓝书记作客两会访谈间,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这个时段的两会访谈到此结束。[ 2014-03-11 17:56 ]


[蓝绍敏]

谢谢。[ 2014-03-11 1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