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9/ 29 19:19:31
来源:新华网

新华述评: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从精准处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看中国之道

字体: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从精准处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看中国之道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道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考题——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既对立又需统一,如何辩证处理好二者关系,考验各国智慧和治理水平。

  一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世界“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取得了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并实现“十四五”稳健开局……

  这是2020年7月15日拍摄的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国统筹防疫与经济发展,精准把握防与放、义与利、危与机、内与外、近与远的辩证关系,走出一条应对疫情大考的成功之道。

  (一)防与放——防得住才能放得开,中国经济社会在精准防控中逐步回归常态

  疫情之下,防与放分列天平两端,考验大智慧。

  上海,光中路1号。

  2020年2月10日,延长的春节假期里按下10天“暂停键”后,贺利氏工业技术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重新响起机器转动声。

  这边,中国工厂在全球分支中最快复产;另一边,海外竞争同行因疫情冲击,不少订单转向贺利氏。

  2020年在华销售逆势两位数增长,让这家德国企业的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深有感触:这得益于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经济复苏,“我们投资信心更加坚定”。

  疫情防控是经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防控到位就能营造安心的发展环境。防与放之间,有着“中国之治”的辩证法。

  只有防到位,才能放得开——

  2021年8月26日上午,停航1个多月的南京禄口机场重启客运航班。机场动与静切换背后,南京新增本土病例从0到235,又再次回到0。

  “宁可十防九空,绝不可失防万一。”面对新冠变异毒株德尔塔,面对这一今年以来最复杂严峻的疫情挑战,中国用6周交出应对此轮夏季疫情的防控答卷:8月29日12时起,全国高风险地区清零!

  “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控制住由德尔塔变异病毒株引发疫情的国家。”就连一向用苛刻眼光看待中国抗疫的美国媒体CNN,也给出正面评价。

  防得住,才能把疫情冲击降到最低;放得开,才能更好发展,让14亿多人生活尽快恢复正常,让人民对击退疫情信心更足、决心更大。

  2020年1月23日,武汉果断“封城”。

  “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气,但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正是由于严密科学的防控,中国1个多月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2个月左右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3个月左右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此后,中国只是局部地区出现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并能迅速得到控制,而全球疫情仍在一波波蔓延、起伏反复……

  正是由于严密科学的防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前。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多举措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保障基本民生……

  正是由于严密科学的防控,-6.8%,3.2%,4.9%,6.5%——去年中国经济逐季向好,全年增速2.3%。今年上半年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划出攻坚克难的复苏上扬线。

  只有防得精准,才能放得安全——

  防与放之间,精准施策极为关键。

  2021年8月17日6时20分,武汉万家湖路,曾师傅准时把通勤专线停靠。20辆公交车,每天分早、晚班次,“点对点”运送东风本田工厂的工人。

  此前半个月,武汉经开区沌口街道被确定为中风险区。生产怎么办?封控区内的企业提出诉求。

  “工厂和宿舍都在封控区内,量身定制从宿舍楼至工厂的职工通勤专线!”当地政府一项项“暖心举措”,让全区4000多家企业逐步恢复生产。

  既不能“一刀切”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又不能不当放松防控导致前功尽弃。一年多来,“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疫举措被反复证明行之有效:

  一旦发生局部疫情,立即从常态化防控转到应急处置,迅速组织核酸检测。确定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后,确保检测人数在500万以内的在2天内、检测人数大于500万的在3天内完成全员检测;

  精准锁定“包围圈”,除了划定高风险、中风险地区,还设置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其他区域4个“圈层”,各“圈层”都专门制定防控细则,最小封控单元精准到一栋小区居民楼,将疫情影响尽可能降低;

  针对不同阶段情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不断更新关于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的指引,发布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等,帮助各地精准有效科学防控疫情。

  入境核酸检测阳性旅客人数一旦“过界”,限制航班运行;连续三周无阳性旅客,可申请增加航班奖励。2020年6月至今,中国“熔断”300多个国际客运航班,但每周仍执行国际客运航班230余班、国际货运航班约3700班。

  绿、黄、红,健康码更精确预警;限量、预约、错峰,出行指引更精准有效;进入9月,江苏等地医院推行预约制后陆续恢复门诊;多地恢复跨省休假、旅游;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按时开学……

  “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成为把握好防与放尺度的重要指导。

  有人指出,中国防控成本太大。不妨看看几组数据:

  财政扩张力度,是衡量一国抗疫投入的观察维度之一。

  2020年,中国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6万亿元,加大各类结转结存资金盘活使用力度……

  放眼全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2020年中国广义财政收支差额占GDP比重为11.4%,低于美国的15.8%、英国的13.4%、日本的12.6%以及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13.3%。同时,相比中国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发达经济体的赤字率从2.9%上升至11.7%。

  财政投入对比如此,结果怎样呢?

  迄今为止,中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12余万、病亡5600余人;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超4300万例,病亡超过69万人。

  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上半年,按两年平均计算实际GDP增速,中国为5.3%,美国不到1%。

  数据足以表明,与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用较小代价取得了更显著的成效。

  “人的生命如何用金钱来衡量?中国式抗疫更人道,也更经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说。

  算清“账”的国际投资者,正在用投资“投票”。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报告显示,去年流入欧洲和北美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分别缩水80%和40%,进入中国的则增长6%。经合组织测算,中国去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目的地。

  “衡量抗疫成本和收益的关系,要算总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精准严格防疫换来人的生命安全、民众的自由出行、复工复产,这让西方社会羡慕不已;局部封控措施换来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安全。“抗疫还收获了全体人民对中国的信心、世界对中国的信心,这是最大的收益!”

  今年9月10日,福建出现局部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随即派出工作组赶赴一线指导疫情处置。9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工作组,赴哈尔滨指导疫情处置工作。进入应急状态、迅速核酸检测、开展流调溯源、实行精准管控……疫情防控之弦丝毫不能松懈。

  抓防疫和促发展,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中国实践中,逐渐找到破解难题的平衡点。

  (二)义与利——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本质

  疫情防控中,义与利关系的处理,不同的国家选择不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不同国家、不同政党的执政本质。

  “美国疫情再起,多地医院太平间饱和”。谁能想到,具有世界上最丰富医疗资源和医疗护理能力的美国,成为世界上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一些西方政府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之间政策摇摆不定,是导致其抗疫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义在利前,大疫面前的中国选择,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不变初心——

  “感谢你们像亲人一样照顾我!”今年5月12日护士节那天,在家人陪同下,88岁的瞿万芳特意前往十堰市太和医院,当面向医护人员致谢。

  去年2月,瞿万芳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年龄大,又有慢阻肺、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瞿万芳说,治疗过程非常艰难,医院先后下了6次病危通知书,自己和家人一度失去信心。

  9名医务人员组成专班,中西医结合、心理疏导、营养支持多策并举,47个日日夜夜,医护人员拼尽全力,一次又一次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只要能救命,能用的都用上了。”太和医院院长罗杰说。

  “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

  去年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专门讲到十堰这个故事。

  在湖北,有3600多位和瞿万芳一样的80岁以上新冠肺炎老年患者被治愈,其中年龄最大的108岁。

  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一名即将出院的老年患者向医护人员致敬(2020年3月14日摄)。新华社发(赵佳庆 摄)

  2.3万元,是中国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人均治疗成本,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确诊新冠住院患者结算总医疗费用28.37亿元,医保负担16.31亿元;目前内地累计免费接种疫苗超22亿剂次……

  当一些西方国家面对救治压力选择撤掉65岁以上老人呼吸机时,当美国得克萨斯州副州长丹·帕特里克宣称同意以老年人的生命为代价“冒险重启美国经济”时,中国则不惜一切代价护佑生命。

  “不计成本、一切为生命让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体现,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

  以义率利,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中国共产党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交出统筹防疫和发展的高分答卷——

  什么是义?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中国共产党的义,是为了人民生命,宁可牺牲暂时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千万级人口的武汉按下“暂停键”,去年一季度武汉GDP断崖式同比下跌40.5%;据测算,春节节后复工多延迟一天,全国GDP就减少约1500亿元。

  15家国际研究机构建模分析显示,武汉封城和各地紧急响应推迟了疫情增长,让中国感染者减少了70多万人!

  中国共产党人的义,是为了人民大义,宁可牺牲个人私利。

  “我要请战!”去年1月18日,刚刚告诫完大家“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毅然登上开往武汉的列车。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必须冲在最前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连续战“疫”200余天,武汉、石家庄、绥芬河、瑞丽……行程超过1.5万公里。

  危急时刻,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在前,25000多名优秀分子火线宣誓入党,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至上的大义,赢得了亿万人民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让“志愿红”守护“大蓝鲸”——今年7月22日,南京市一条号召志愿者加入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倡议,瞬间刷屏。

  8月10日,在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吉庆家园小区,志愿者马维珍提示下楼活动的居民不要聚集扎堆。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10万多名志愿者奋战南京市防疫一线,退休党员“一呼百应”,“85后”夫妻在社区齐上阵……城市角落上演一个个动人故事。

  去年,4.2万多名医护人员逆行援鄂,19个省份对口支援,从全国调集约4万名建设者奋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今年,依旧是哪里有局部突发疫情,哪里就有驰援的白衣天使。江苏全省1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南京、扬州,河南15家省级医院2300多名医护人员连夜集结郑州……

  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志愿者迎接来自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务工人员金素素(2020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全国各地,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志愿者……他们不辞辛苦,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广大民众扛起责任、众志成城,自觉参与抗击疫情……14亿多中国人民每个都是抗疫战士。

  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兴达社区的网格长范璐(左)和同事在超市为辖区内居民代购蔬菜(2020年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英国导演柯文思在拍摄完武汉抗疫纪录片后感慨,“我们亲眼看到中国在抗疫中彰显的国家力量无比强大。当中国想做成什么事情的时候,能举一国之力去执行,这以西方标准来看是难以置信的。”

  中国用行动证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力量来源。

  (三)危与机——如硬币两面同生并存,危机中可以育新机

  罕见疫情令全球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如何应对危机变局,彰显一个政党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一个大国对危与机的思考与实践。

  如同硬币的两面,危与机总是同生并存。

  准确识变,认清“危”中之需;主动求变,找准发展之“机”。中国在统筹防疫和发展中,不断打开化危为机的新局面。

  疫情暴露出医疗科技、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等领域的不足,在补短板中提升防御能力——

  7月21日,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在历时289天建设后完工。可以实现医院疫时状态的“一键切换”,千张床位可转换。

  打好公共卫生的“安全补丁”,在武汉、在全国,平战结合医院建设如火如荼。

  项目从启动到开展临床研究,仅用时2个月;到获批附条件上市,仅用时11个月。中国新冠疫苗研发数量居世界前列的同时,速度也创下纪录。

  30分钟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8小时,“机械手”可实现万人份核酸样本分装……瞄准医疗科技“短板”持续发力,一年多来,一系列研发成果竞相涌现。

  2020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2.7%情况下,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投资增长26.8%。

  2021年1至8月,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抓主要矛盾,打好主动仗,一个大国在逆境中强身健体。

  疫情凸显传统产业动能薄弱,借力新经济的快速“补位”加快结构升级——

  疫情给传统产业带来冲击,但也促进了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的加速成长。

  9月6日,参观者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参观“数聚雄安 智绘未来”雄安展区。新华社发(梁子栋 摄)

  以此为契机,中国全力推进新基建,累计建成5G基站103.7万个;帮助中小微企业上云,加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强大潜力……

  工作人员在位于重庆高新区高新大道的5G基站建设现场作业(2020年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同时,向高质量发展“进”的势头也在凸显:今年上半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80%;1至8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9.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1%……

  “经济运行中的危机,有时也是转型升级的良机。抓住新经济的崛起开辟优化升级新路径,‘危机’中育新机、创生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说。

  疫情带来社会治理考验,以防疫经验提升治理效能,助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边是14亿多人的防疫安全,一边是14亿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巨大防疫压力,倒逼社会治理找到新路径。

  网格长,是长春市绿园区银融社区祝兰红的“新职业”。从防疫信息采集,到下水道报修、社区绿化,“网格”内的348户居民,有事就找她。

  社会治理水平要提升,重心就要下移。

  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大疫之下,各地主动创新的方法,织密了基层防疫的网络,也随之打通了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您好,请出示健康码!”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码”,成为扁平化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

  加速大数据的共享互认,长时间来制约社会治理的“信息孤岛”问题得到改进;精准防控,“人车路”协同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实践……战“疫”中的实践,助力政府部门更科学决策、更高效管理、更有预见性地防范风险。

  “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化危为机的有利条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启示。

  (四)内与外——外防输入与开放合作并举,复杂形势下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统筹防疫和发展,如何统一内与外,反映一国的担当和气度。

  中国抗疫实践证明,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守住疫情防线,就是对国际抗疫最大的贡献。

  全球抗疫实践证明,正因为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才能保障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的作用,推动全球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

  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中国强有力的举措既控制了疫情在中国境内扩散,也阻止了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

  以行践言,致力于消除“免疫鸿沟”,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

  今年7月,正在西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李浩在重庆完成新冠疫苗接种。8月,得知远在家乡的弟弟也接种了中国援助的疫苗,他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我们兄弟身处不同国度,但都得到了中国疫苗的保护。”李浩感慨地说。

  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检查自动西林瓶包装线上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标签。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促进疫苗在发展中国家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是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国内,中国将在华外籍人士中的适龄人群纳入国产疫苗接种范围,保障外籍人士在华工作、生活和学习安全;在海外,中国推出“春苗行动”,为海外同胞筑起“防火墙”,撑起“保护伞”。

  4月15日,在位于北京经济开发区的一处新冠疫苗接种点,外籍人士接种新冠疫苗前填写个人信息。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12.5亿剂疫苗,向150多个国家和1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3200多亿只口罩、39亿多件防护服、56亿人份检测试剂,在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年内将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

  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中国抗疫,秉持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中国发展,追求的不是一花独秀,而是春色满园。

  “一隅不安,举世皆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在中国人眼中,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团结协作,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关键”“呼吁开展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国际疫苗合作”“加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确保疫苗跨境运输畅通”……

  6月23日,“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召开。中国同28国在会上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倡导加强疫苗援助、出口、联合生产等合作。

  9月18日,工作人员在科特迪瓦阿比让国际机场转运中国国药集团供应的新冠疫苗。新华社发(伊万·宋 摄)

  疫情暴发以来,无论是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全球健康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多边会议,还是同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话、互致信函,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在全球范围凝聚抗疫共识,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我们必须战胜疫情,赢得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斗争”……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如此指出。

  当某些国家抢夺疫苗资源时,中国在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合作生产。迄今,中国在15个国家已经或正在建设疫苗原液灌装基地,打造当地疫苗生产中心,并向有疫苗合作需求的国家提供相应技术支持。

  当某些国家借病毒溯源问题“甩锅”推责时,中国秉持科学、开放、透明的原则,先后两次邀请世卫组织专家来华开展病毒溯源研究。专家们去了所有想去的地方,见到了所有希望见到的人。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得出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公认的结论和建议。

  “只有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才能共同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路。”阮宗泽说。

  搭建平台,做大共同利益“蛋糕”,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9月7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落下帷幕。

  这是在疫情阴霾下,中国连续第二年举办服贸会,吸引了来自153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余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参会,参与国家比上届增加5个,企业数量增加4500余家,达成各类成果1672个,总体成果数量、交易金额均超过上届。

  8月31日,媒体记者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展馆内探访。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广州广交会、海南消博会……在全球会展活动因疫情大量取消、推迟的背景下,中国却搭建一系列开放合作平台,同世界共享机遇,携手共创未来。

  这是消博会上的海控全球精品免税城展台(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疫情之下,中国不是变得“封闭”了,而是更加开放了,合作的“朋友圈”不是变小了,而是越来越大。

  4月13日,X9041次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开往哈萨克斯坦。这是2021年陕西开行的第1000列中欧班列。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门槛;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今年前8个月开行中欧班列超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余种……

  这是5月26日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拍摄的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内与外相通相连、相辅相成。”王文说,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到外防输入与开放合作并举的抗疫举措,一系列的内与外关系处理,展现中国与世界相处的“大国风范”。

  (五)近与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向着伟大复兴目标久久为功、笃定前行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冲击超出预想,原有节奏打破,能否如期完成既定发展目标?

  统筹防疫和发展,也要正确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

  以历史、全局眼光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既定目标,是一道“主答题”;新冠肺炎疫情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突发事件,是一道“加试题”。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全力以赴答好“加试题”,又要坚定信心答好“主答题”,中国实践彰显定力与智慧。

  应对疫情,中国坚定不移兑现全面脱贫承诺——

  2020年2月27日,国内疫情肆虐时,一架载满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包机,从宁夏固原飞往福建福州。

  “感觉只用了两个小时就从冬天来到了春天。”

  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开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金素素第一次坐飞机,紧张又兴奋。“疫情下打工困难,政府包机送我们,每月5000元左右的工资,解了燃眉之急。”

  疫情下,农资运输受阻,外出务工人员出不去,一些扶贫项目暂停,一批农产品滞销……不少贫困地区担心完不成脱贫任务。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2020年3月6日,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冲锋动员。此时距离兑现目标只剩300天。

  领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脱贫攻坚。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脱贫攻坚作出部署,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挂牌督战……

  全国统筹一盘棋,十几个部门联手打通农资配送“最后一公里”;各地包车包机“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务工人员;全民总动员为消费扶贫“拼单”……

  2020年11月23日,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应对疫情,中国始终统筹兼顾谋划长远发展——

  2020年3月,北京中南海。

  就在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紧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成立“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组。此时距离“十三五”结束、“十四五”开局还有10个月。

  2020年10月,历经200多个日夜的调研、谋划、起草、修改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

  2021年3月,又是一年春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纲要,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开启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中国“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编制进程和疫情防控高度重叠,应对疫情的启示和思考得以写入规划,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既“谋当下”又“谋长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一的战略定力。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德尔塔”引发的国内疫情反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实现了“十四五”稳健开局。

  保持战略定力,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定迈向伟大复兴——

  安全和发展,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见微知著能力,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立足当前,疫情防控仍是“国之大者”,决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着眼长远,关键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一仗接着一仗打,久久为功、笃定前行。

  巡看神州,雄安新区建设稳扎稳打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站上新的更高起点,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探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亮出“横琴方案”“前海方案”……

  这是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建设现场(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示了久经风浪考验的民族,面向未来势不可挡的发展信心。(记者韩洁、张辛欣、董瑞丰、潘洁、温馨)

【纠错】 【责任编辑:徐海知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18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