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2 01/ 26 07:53: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塞北小城阿尔山换了新模样

字体: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

  2022年春节来临之际,记者在阿尔山市看到,八年间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民生和发展重担压肩的阿尔山市,如今绿色转型令人刮目相看:冰雪旅游红红火火,棚户区改造全部完成,生态建设成绩亮眼。塞北小城开启了百姓安居乐业、城乡繁荣发展的幸福新篇章。

  亲冰乐雪迎冬奥,冰天雪地淌金银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最近几个月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们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当中。在位于阿尔山市的国家滑雪训练基地,身着红色、黄色、绿色滑雪服的运动员们,或是在雪坡上划出优美的弧线,或是凌空翻着筋斗,白茫茫的滑雪场上英姿飒爽,动感十足。

  训练基地外,游客姜瑞军探着身子张望了半个多小时,他细心地学习运动员滑行时的站姿、转弯时的技巧以及停滑时的减速方法,不由自主地原地扭动着身子。他说:“我是冰雪运动发烧友,特别喜欢看运动员们训练。”在阿尔山市太伟滑雪场,全国各地滑雪爱好者比武斗技,刚取完“经”的姜瑞军赶紧融入雪道,炫起滑雪技艺。

  2012年,阿尔山市迎来了“挂锯停斧”的历史时刻,在内蒙古率先实现国有林场全面停伐,随着以林木资源为依托的主导产业萎缩,阿尔山市面临转型大考。

  借助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以及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2014年起阿尔山市探索山水变金银的转化之路,风风火火搞起文化旅游。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白峰介绍,阿尔山市拥有长达六个月的雪期,雪质好且积雪厚度平均超过350毫米,具有发展冰雪运动与生俱来的自然优势。从2015年起,阿尔山市累计投入3.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冬季旅游专项补贴,并不断完善基础配套,修建滑雪场,打造冰雪乐园,举办冰雪节,开展越野车拉力赛,一系列组合拳,将“冷资源”变身“热经济”。

  随着冬奥激情被点燃,冰雪运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阿尔山市冰雪乐园,人流涌动,各地游客及当地市民滑雪圈、玩雪地自行车,热闹非凡。红火的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也给冰雪从业者带来丰厚收益。为接待各地游客,明水河镇西口村村民周海英开了一家农家乐,2021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这几天,她又装修了13间民宿,准备今年大干一场。

  据白峰介绍,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阿尔山市冬季旅游收入仍持续增长,热度不减,2021年10月至12月共接待各地游客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8亿元,十分难得,成为继夏日旅游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长、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在冰雪运动的拉动下,全口径旅游业发展数据也十分可观。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98.6%,旅游收入26.62亿元,较2013年增长69.4%。目前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阿尔山市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阿尔山市市长王晓欢说,我们正努力把阿尔山打造成世界级的冰雪运动中心、国内一流的温泉康养基地和兴安岭上的休闲避暑家园。

  告别“板夹泥”,一半人口“出棚进楼”

  阿尔山市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横跨大兴安岭南麓,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寒冷,是这里冬天最显著的特征,对于棚户区里的百姓来说,更加铭心刻骨。

  往两块木板中浇灌泥浆,凝固后就成一堵墙,在“板夹泥”房子中生活了五六十年,今年82岁的林业退休工人郭永财连用多个“苦”字形容过去的棚户区生活:夏天噼里啪啦漏雨、冬天呼哧呼哧往里刮风,一年四季不让人好活。他回忆,冬天得穿着大棉裤、裹着大棉被睡觉,家里冷得说话都能看见哈气。

  如今,老郭家的境况有了天壤之别。走进伊尔施镇的安置小区,刚推开老郭家的门,屋里的暖气扑面涌来,记者眼镜上瞬间蒙上了厚厚的白雾。老郭家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达到26摄氏度,窗户上焐出的水珠,时不时滑落。老郭和老伴高兴地展示家里的卧室、厨房、卫生间,满意地说:“搬进楼房实在太方便了,上厕所也不用冻屁股了。”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累计投入42亿元,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像老郭家一样,全市的10400户棚户区房屋得以改造。棚户区居民全部“出棚进楼”。据统计,棚改惠及全市一半以上居民,超3万人从“忧居”实现“优居”。

  为巩固棚改成果,阿尔山市持续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新建和改造道路80公里、管网155公里,城区亮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5%、98.14%和99.69%,彻底解决了棚户区居民取暖难、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

  伊尔施镇的棚户区林业工人周秀荣2017年搬进楼房,迎来了“时髦生活”。她和老伴手机连着无线网络,闲时刷视频打发老年时光。家里的电视也连着互联网,“一百多个频道随意看,再不是棚户区时的满屏‘雪花’了”。她兴奋地说:“今年小区里安了不少摄像头和分类垃圾桶,棚改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得很实!”

  从“砍绿”到“看绿”,兴安岭下崛起“绿色明珠”

  穿上雪地靴,带上皮帽子,护林员白玉华发动皮卡车,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春防火,夏营林,秋防猎,冬管护,一年中白玉华有超过200天的时间与世隔绝,在深山老林里守护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

  “这些年,阿尔山的生态一年比一年好,林区里的小动物越来越多了,时不时就能看到驯鹿、雪兔、飞龙、野猪,近一两年更是冒出来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新奇动物。”在杜拉尔林场工作了32年,白玉华见证了停伐后阿尔山市绿色发展点滴。

  为了守好绿色家园,2014年以来,在白玉华和成百上千名林业工人的辛苦付出下,阿尔山市累计实施天保工程1650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植树造林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一个都不能少。阿尔山的哈拉哈河是中蒙界河,是北方第一大湖呼伦湖的重要水源。此前,由于森林商业性开采等原因,哈拉哈河水土流失、岸线破坏等生态问题凸显。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举全市之力对哈拉哈河进行生态治理,流域内污染型工业企业全部退出,城镇生活污水100%达标排放,全流域禁止河道采挖砂。

  海鸥纷飞,碧波浩渺,哲罗鱼洄游,如今哈拉哈河过去受损湿地和河道岸线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全流域长期保持“有河有水,有鱼有草”。清澈明亮的哈拉哈河成了大兴安岭中一条夺目的“蓝色哈达”,阿尔山市也因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内蒙古的“绿色明珠”。

  谈及阿尔山市未来的发展,阿尔山市委书记杨永久表示:“我们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强烈意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勇气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真抓实干、紧抓快干、埋头苦干,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阿尔山市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记者于长洪、王靖、侯维轶)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830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