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3/ 10 15:02:07
来源:新华社

特写:一粒种子里的“国之大者”

字体: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特写:一粒种子里的“国之大者”

  新华社记者卜多门 张玉洁 邵琨

  中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谁来养活中国?”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了大家的发言,回应了这个问题。

  “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总书记语气坚定。

  手中有粮方才心中不慌。让14亿人心里有底的,一个就是种子。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近日,在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过的湖南长沙,岳麓山实验室开工建设,致力于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推动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在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查看玉米种子发芽实验结果(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亩产1586.86公斤!”去年,在海南三亚,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在山东渤海之滨,曾经弱土薄收的“盐碱地”已变身高产田。这里长出的小麦被做成面包等。

  从杂交水稻到耐盐碱小麦,从大海之滨到沙漠深处,科技创新让种子能在更广阔的土地生根发芽,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平谷区是北京的农业大区、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介绍,平谷将与相关院校、部门加强合作,打造中国“种业之都”,把种子的“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种子生长离不开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对中国来说,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责任重大。

  今年3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强化了原始创新保护,加大侵权赔偿力度,种子的知识产权保护再升级,为种业科技创新穿上了法律的“护甲”。

  今天,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止于“吃饱”,更要“吃好”。

  山东寿光,蔬菜小镇内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蔬菜,仅西红柿就有红色、白绿色、黄绿色、巧克力色等十几种颜色。目前寿光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已达160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8亿株,产值10亿多元,国产蔬菜种子在寿光市场的占有率逐年提高。

  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种子还连着世界人民的饭碗。

  农机在河北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的麦田开展春管作业(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非、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几个月前,马达加斯加的种植大户安德烈迎来好消息:来自中国的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分期建设占地4000公顷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成后可生产1万吨杂交水稻种子,供应40万公顷水稻生产面积,帮助20万农户增收,安德烈也在其中。

  民以食为天。一粒小种子,事关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承载百姓民生的大希望。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845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