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7:50:00
来源:中国记协网

科技日报社杨宇航:海拔8000米上的“巅峰使命”

字体:

杨宇航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 探秘青藏高原的奥秘,了解巍巍珠峰的神奇,对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2022年5月,科考队员向地球之巅发起“冲顶”,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大家好,我是科技日报社西藏记者站,记者杨宇航。2022年5月,我跟随科考队进驻珠峰科考大本营。有幸采访、见证了“巅峰使命”科考全过程、记录了这段难忘经历。

  回顾那段风霜扑面的攀登征程,我随科考队员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生命禁区”爬冰卧雪,不断挑战身体的极限。 一次次意外事件,让我和科考队员直面一次次生死考验。那些令我落泪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每年出野外数月之久的青藏高原科考队员,长年累月面对着怎样的危险。也正是这次难得的“嵌入式”采访,让我亲历科考队员的工作与生活,体验了一次青藏高原科考队员的科考经历。

  仍清楚地记得:零下20摄氏度,在海拔5200米的科考大本营,风雪夜晚我与年轻的科考队员在帐篷里“卧谈阔论”,听他讲述在海拔7028米的冰芯钻取点,帐篷如何被大风撕成一条一条;在营地遭遇雪崩时,是多么可怕可气又无助;还有在暴风雪中找营地找了一宿,天亮才发现,原来整夜跋涉都是在围着营地打转……是一次次挫败,不断磨炼着他们的意志和耐力。

  仍清楚地记得:“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5月15日到达海拔9032米的高度,并获得了珠峰地区大气水汽传输和温室气体垂直变化过程等关键科学数据,创造了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时,借着夕阳的余晖,我看见激动的泪水从科考队员脸上扑簌而下,此情此景,我也不禁潸然泪下。

  科研过程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一天的工作不会有任何收获,一次科考也往往不会带来多少有价值的发现。

  是的,科研并不都是成功登顶。与老一代青藏科研人员一样,今天的科考队员们,仍要在枯燥孤独的日常工作中,为获得最终的科学突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

  但是,青藏科考队员绝非一群无情探讨客观信息的人。在我看来,他们是胸怀祖国、献身事业的赤子,是敢于登攀、百折不挠的勇士,是侠骨柔肠、诗意远方的行者,是睿智豁达、淡泊乐观的哲人。

  他们教给我的不止科学,更让我懂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境界更高的山。

  经过半个世纪的攀登,青藏科考队一次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雪,青藏科考队走出了数十位两院院士,造就了大批活跃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一线的中青年骨干。这支队伍终将汇成献身科研、报效祖国的千军万马,征服一座又一座科学的巅峰。

  致敬青藏科考,致敬不懈攀登的科考人!

  2021年8月19日,在拉萨市八廓街道丹杰林社区采访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留影,当天2万多名西藏各界群众在现场参加庆祝活动,他们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以及对西藏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2022年4月28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全面启动。这是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5个科考分队、16支科考小组的270多名科考队员参加科考任务,图为记者(左1)在海拔5200米的科考大本营采访

2022年6月26日,赴日喀则市吉隆县中尼边境线上萨勒乡完小采访期间,与藏族小学生科普互动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