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3 16:23:09
来源:中国记协网

山东卫视杨成龙:无悔,那片可爱的大海又回来了

字体:

杨成龙

  这些美丽的画面大家可能并不熟悉,因为这是它们第一次呈现在大伙面前。这些画面拍摄于山东最北端的岛屿——长山列岛。就在这些极致的画面背后,就在此时此刻,我的兄弟们依然在无人岛上拍摄纪录片《长山列岛》。

  我刚刚从海岛拍摄归来,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来自长山列岛的故事。

  如果人间有仙境,那一定是长岛的样子。长岛不仅是3.8万海岛人的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更多人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在长山列岛拍摄快一年了,我和我的兄弟们可以很骄傲地说,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用脚步丈量过每一个海岛,爬上过海岛的每一个山头。我们看见过很多人不曾见过的风景:朝看黄海日出,暮赏渤海夕照,春迎东游海豹,秋送南迁候鸟。

  当然,极致的美好从来不会随便施舍,它需要我们付出等待、忍受严寒、克服晕船、拿出诚意。长山列岛这串海上明珠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处女地,在纪录片拍摄上更是一片荒原,这么多年,之所以没有人去触碰它,是因为那些难以抵达的无人岛上不具备拍摄条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为了拍摄无人岛上黑尾鸥的产房,我们在没水没电的高山岛一拍就是大半个月。没有房子住,我们只能在废弃的营房里打地铺,自己带着锅碗瓢盆,在岛上生火做饭。黑尾鸥喜欢在悬崖峭壁上筑巢繁殖,为了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我们每天要带着设备徒步三个小时,才能爬上山顶的绝壁。摄制组在无人岛上过得真像个野人,那是一段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孤岛求生的日子。

  为了拍摄海底生态修复,我们的摄像和海蜇有了很多次亲密接触,他也明白了蜇人的除了马蜂,还有海里这个可爱的伞状物。当然,最大的障碍是新冠疫情。疫情导致停航,我们经常被困在岛上,时间最长的同事在岛上坚守了53天。因为疫情我们被困南隍城岛,渔家乐的菜都被我们吃光了,整个岛上也没有新鲜蔬菜,这在海岛上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之所以费尽心力地去记录海岛、海洋生物的生命史诗,是因为我们坚信,只有我们一脚一脚地踩过那个泥,一步一步地爬过那座山,才能讲出来绿水青山的故事,才能有资格去说我见证了长山列岛生态文明的变迁。

  今年70岁的周树明夫妇以捕鲅鱼为生,夫妻俩一个在船头,一个在船尾,在海上漂泊了大半辈子。通过捕鱼,他们把儿子送出了小岛,一直供儿子读到博士,这是老两口一辈子的骄傲。和很多海岛人一样,他们感激大海的馈赠。之所以选择周大叔作为拍摄对象,是因为他捕鱼用的是海岛最原始的网具,这种网只捕大鱼,用他的话说:“海岛人不能吃子孙饭”。

  但是,现在的大海却变了。我们跟着周大叔出海,深夜一两点出发,在只有六七米长的小木船上顺水漂流。晕船是必修课,呕吐是交作业,连续18个小时边吐边拍,那一刻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搜肠刮肚。但即便是这样,连续出海三天我们没捕到一条鲅鱼,只捕到了一只河豚,还是有毒的,周大叔不得不把那仅有的一条鱼放归大海。周大叔在船上一边整理着空鱼网,一边自言自语:“海里没鱼了,这还是我认识的大海吗?”这时,周大叔又回过头跟我说:“小杨啊,你别拍了,对于一个渔民来说,打不到鱼是很丢人的。”

  那一刻,我看到了老人与海的现实版。我有些心疼,心疼自己糟了这么多罪,感觉肠子都快吐出来了,依然没有拍到一条鲅鱼;也心疼周大叔,一个与风浪斗了一辈子的老渔民,竟然说对大海感到陌生了。那时,我才真正明白,生态文明距离我有多近,在生态面前,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

  在周大叔的印象中,大海最美的样子还是那个一网下去能捞起两船鱼的年代,可由于我们的过度捕捞,海里渔业资源枯竭,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后来,长岛人又盯上海里的养殖业,在大海里养海带、养扇贝、养海参鲍鱼,他们称之为“捞铜工程”“捞银工程”和“捞金工程”,1992年,这个山东唯一的海岛县成了全省首个“小康县”,那是大海给与海岛人最耀眼的光环。

  然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养殖模式,一度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由于无序养殖、种质退化等因素,长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从1996年起,作为支柱产业的栉孔扇贝连年大面积死亡,养殖户血本无归,水产加工企业接连破产倒闭。大量废水、代谢物、药物都直接排进大海,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曾经带给长岛人辉煌的大海,又无情地夺走了长岛的富庶和光环。海“荒”了,岛“穷”了,海岛人迷茫了。他们也终于明白了,自然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满足不了我们的贪婪。

  痛定思痛,长岛人下定决心、坚决摒弃以牺牲海岛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长岛从撤县设区开始,在这无限蔚蓝之间,开启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全新征程。这里有筚路蓝缕的求索,有何去何从的选择,更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我们记录下了有着62年历史的长岛县船厂最后的时光,见证了长岛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实施工业退岛的重要抉择。老船厂珍藏着几代人的青春和热血,是长岛辉煌渔业历史的见证者。我清楚地记得,听说船厂要拆了,73岁的全国劳模赵金兰和当年的姐妹,冒着风雪来到县船厂,一定要再看一眼她们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站在熟悉的机床前,老人骄傲地说:“我加工的零件能精确到一根头发的十分之一”。他们奉献过、创造过,当时代的需要和他们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和让步,他们的脚步永远和时代的心跳同频共振。

  就这样,长岛人拆除了遍布海岛的风力发电机,治理了裸露的海岛山体,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站在修复一新的海岸线上,脚下是彩虹跑道,眼前是碧波银涛,人们深爱的那片海又回来了,一串美丽的海岛终于获得新生。在政府的带动下,渔民放弃了近海的便利,搞起了深海养殖,有的直接转型经营起渔家民宿。在科技的助力下,现代化的海洋牧场矗立在蔚蓝深处,迈进了耕海牧渔的新天地。人们不再只是“靠海吃海”的索取者,而是以海为田,在海里投耳礁、种海珍、种海草,修复海底生态。岛外的科研天团也纷纷进驻,他们不仅承包了山东海洋科学的半壁江山,也在为长岛的明天插上科技的翅膀。

  为生态留白,为发展蓄力。“退”一步,海阔天空, “进”一步,向海而兴,“进”“退”之间,长山列岛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一副山更青、海更蓝、民更富、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当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渴望成为一股强大民意力量,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民之所愿,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成为民之所盼。面对新的历史课题,山东已经拿出足够的决心、诚心和耐心,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齐鲁样板。

  谢谢大家!

长岛采访

长岛采访

长岛采访

  专家点评: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