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一年,我用镜头记录中原大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2/21 16:04:49
来源:新华社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一年,我用镜头记录中原大地

字体: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有14位初入新闻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从北京编辑部来到全国各地分社锻炼、实践,在新闻一线践行“四力”,裤脚沾满泥土,双手触摸大地,向前辈们学习着去凝固新闻的瞬间,去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3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这14位摄影新人在2023年的摄影报道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一种年轻且蓬勃向上的力量。

  中原大地有什么?

  在收拾行囊准备出发的日子里,在高铁两个半小时的旅途中,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2023年2月底,我抵达河南。我想,找寻答案的脚步,就从踏上中原这片土地的一刻,开始了。

  暖意,在每一个音符流淌间

  见到许昌市盲童合唱团发起人忽晓时,她正带着一名小女孩练习钢琴。

  我与同事循着悦耳琴音和清脆笑声蹑手蹑脚地走到离她们不远的地方,生怕这琴声与笑声合奏出的美妙乐曲被打断。练习间隙,忽晓牵着小女孩走来,我才看清小女孩的眼镜镜片是黑灰色的。小女孩名叫妞妞,是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学生,也是盲童合唱团的团员,已经通过忽晓参与的公益钢琴培训项目学了一段时间钢琴。妞妞开朗聪慧,很快就跟我们熟络了起来。听说我们要去看合唱团排练,她兴奋得连连鼓掌,不停说着“太提劲儿了”。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房间,忽晓看着妞妞,眼角染上的笑意越来越深。她说,每次跟妞妞一起练习、一起聊天,所有的烦恼仿佛一扫而空,被治愈的反倒是自己。

  透过镜头,我感受到一种“双向奔赴”的暖意。

  2023年5月24日,忽晓在许昌市群众艺术馆指导盲童合唱团的团员弹钢琴。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下午,我与同事抵达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礼堂,妞妞与30多名盲童小伙伴们正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练习歌曲《最好的未来》。

  2023年5月24日,在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白一童指导盲童合唱团的团员进行练习。

  2023年是盲童合唱团组建的第二年。提起这些特殊孩子,忽晓眼里满是疼爱。在前些年的公益钢琴培训过程中,忽晓接触到了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童群体,她发现音乐对于盲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于是,她发起组建盲童合唱团,联合其他几名志愿者,定期前往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盲童们提供音乐公益培训。

  2023年5月24日,在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忽晓(左)在盲童合唱团排练前与另外两位志愿者交流。

  合唱团里的盲童年纪不等,基础参差不齐,指导他们合唱难度很大。忽晓和其他志愿者在培训过程中,没有放弃学校里任何一个盲童,而是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

  2023年5月24日,在许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刘振乾指导盲童合唱团的团员进行练习。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

  采访结束后,这首歌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对于如何帮助这群孩子,忽晓和同伴们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用专业知识,让盲童看见音乐里的阳光。我的镜头捕捉到中原大地上这一份互相守望和双向奔赴,我也感受到了生活里的阳光。

  坚守,在每一回开伞起飞中

  一早,在位于太行山脚的林州市滑翔服务中心,教练马垒已经准备妥当,将要为学员授课。

  2023年6月8日,马垒(左)在给学员讲解开伞注意事项。

  32岁的马垒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石楼村。适宜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让林州成为了滑翔伞运动的胜地。上世纪90年代,这里已举办了一些国际性滑翔伞比赛,给生长在太行山沟里的马垒埋下了梦想的种子。看到天空中五彩斑斓的滑翔伞,马垒想象着未来的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从另一种角度看看自己生长的地方,看看太行山悬崖绝壁上蜿蜒约1500公里的“生命之渠”——红旗渠。

  2023年6月8日,滑翔伞爱好者在河南林州市太行山区飞行。

  盘旋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红旗渠见证了马垒爷爷那一辈青年的热血和奋斗。如今的马垒已实现梦想,成为了国家级滑翔伞运动员。对红旗渠了解越多,马垒越觉得爷爷那一辈人的梦想伟大且浪漫。马垒说,如果当时的那一群青年不敢想,不敢梦,没有“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的精神,那他们这一辈的人的梦想就难以实现。

 2023年6月8日,在河南林州市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马垒做飞行前的准备工作。

  2023年6月8日,马垒(右)在飞行前检查滑翔设备。

  红旗渠留下的精神财富,支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接续奋斗。

  为了参加比赛,马垒多次走出大山,俯瞰过世界各地的美景。但他总会回到太行山,回到家乡,继续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我想,中原有的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是对努力建设家乡的坚持。

 2023年6月15日,马垒帮助参赛者调整滑翔设备。

  2023年6月15日,裁判员马垒在第十四届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比赛期间观测风向。

  传承,在每一次精雕细琢里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以其瑰丽的魅力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而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河南也成为了传承和发展各种传统技艺的宝地。传统手工技艺,离不开师承,更离不开人。在河南的这一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传承技艺的人,也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群唐三彩艺人。

  2023年7月20日,在南石山村一家生产企业的车间里,唐三彩艺人高顺旺在给素胎施釉。

  唐三彩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以生产唐三彩而闻名。

  我与同事在村里的一家唐三彩生产企业门口等了一会儿,才见到了匆匆走出生产车间的高顺旺,彼时他刚检查完一炉新烧制的唐三彩成品,连汗都没来得及擦。简单介绍唐三彩的制作原料及流程后,高顺旺带领我们走进生产车间,开始投入忙碌的工作中。整个过程,除了回答问题,他基本无话,眼神只专注在手头的工作。

  雕刻泥胎、给素胎施釉、检查烧制好的成品……

  高顺旺与每一位工匠都在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而我,也被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所震撼,被看似平凡的泥土经过工匠的手艺、炉火的淬炼后变为精美唐三彩制品的“魔法”所惊艳。

  2023年7月19日,工人在加工泥胎。

  2023年7月20日,工人在给素胎施釉。

  南石山村的唐三彩企业火热生产的同时,各类研学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在唐三彩文化园里,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们通过听讲解、亲身体验唐三彩制作工序,更深刻地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底蕴。说起当初打造这个园子的目的,唐三彩艺人张二孬充满感情,“园子里的每一块砖都是我精挑细选后铺的,这些唐三彩(展品)也都是我做的,”他拿起一件三彩马说到,“我想让大家都看到唐三彩的美,看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美!” 张二孬眼神中透露出骄傲。

  2023年7月21日,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在南石山村的唐三彩文化园里参观。

  短短半天时间,唐三彩文化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研学团队,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初高中学生,从亲手体验唐三彩制作技艺到听带队老师介绍唐三彩的历史文化渊源。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的我无比坚信,唐三彩的技艺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回望这一年,我背着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了在中原大地上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对于我心中“中原大地有什么”这个问题,我想我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找到最终答案。

  河南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河南,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相助、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又不仅仅只有这些。

  但我无比确信,未来的我会继续背着相机,行在路上,记录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戴翘楚2023年的其他报道: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戴翘楚

  编辑:王海燕、方欣、尹栋逊、苗梦琦(实习)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