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行支付不见“外”!多举措打通外籍人员在华支付堵点-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02 07:00:3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畅行支付不见“外”!多举措打通外籍人员在华支付堵点

字体:

  目前,中国已经和超过150个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的互免签证协定,越来越多境外友人来中国旅游、学习、生活、工作。由于中国国内普遍习惯使用移动支付,而外籍来华人员更多使用银行卡和现金,支付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外国人在中国支付,面临哪些难题?他们觉得方便吗?

  从部分在华外籍人员反映的情况看,一些人还不太熟悉移动支付,一些人已经适应了移动支付,还有一些人对移动支付存在担忧,比如连不上网、银行卡不认等。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些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外国人告诉记者,在熟悉了移动支付后,他们在中国也有了新的体验。比如在中国生活了十八年的阿杜,跟我们分享起他的支付神器——他的智能手表。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惜亚告诉记者,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支付了。

  两大机场启用

  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

  为进一步满足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需求,不久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正式启用,它能为外籍来华人员提供哪些服务,目前的使用情况怎么样。

  记者注意到,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设立的具体位置,就在机场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到达的B出口正对面。

  记者看到,服务中心的自动取款机、自助兑换机等设备都支持多种语言服务,服务台上摆放有多种宣传折页,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境外来宾支付服务指南》,为境外来宾介绍各类支付服务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流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设置这个服务中心,就是为境外来华人员抵达后第一时间提供支付服务咨询和帮助指导。

  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服务专员 孟桐宇:咱们现在可以支持“外卡内绑”,然后(外国)客户会觉得这样在中国消费来说可能更方便一些。然后会有下载微信或支付宝,绑定他们的海外卡,进行消费,咨询这一方面的线上支付类的(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

  多项举措优化支付服务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出多项举措,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具体举措包括:推动重点场所和重点商户受理境外银行卡,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坚持现金兜底的定位,持续改善现金使用环境,提升外币兑换和现金服务水平。同时,要求重点场所必须支持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样化支付方式。

  对于优化外籍人员在华支付服务,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相关负责人也提出了更具体的举措。

 中国银联:

  多举措打通支付堵点

  中国银联表示,在集中资源投入,与产业各方共建受理网络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推动支付服务尽快取得实质性优化与改善。

  据介绍,中国银联将投入30亿元资金,联合商业银行、收单机构等各方,共投资源,将资金用于餐饮、文旅、宾馆等重点场景布放受理终端、张贴受理标识,大规模改造、优化线下刷卡、非接支付受理环境。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 胡浩中:我们计划在全国重点40个城市,在食、住、行、游、购、娱、医、学,8大类24个场景,能够把它全面覆盖。然后通过银行卡刷卡,手机pay(支付),还有扫码,实现全场景的覆盖,进一步提升来华人士支付的便利性。

  同时,中国银联还将加强与银行卡组织、清算机构等各方合作,加快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实现各类支付工具无障碍受理。加快推动银联与国际银行卡组织的网络双向开放,并与其他清算机构在规则、标准等方面做好协同。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 胡浩中:我们联合了境外的机构(支持)发行了200多款境外的(电子)钱包。在境外,银联在80(多)个国家发行了2.3亿张银行卡,这些都可以作为“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跟支付机构来进行合作,进一步推动我们(支付)条码的互联互通。

  据介绍,接下来中国银联还将重点加强与地方交通等部门沟通,加快解决地铁等出行场景不支持受理银行卡非接支付等问题,优化旅行通卡产品设计,让银联、银行等各类支付产品在各场景通用好用,不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等各类群体支付体验。

 专家:便利支付需全链条协同打通

  专家表示,解决外国人在中国的支付问题,既要有制度方面的安排,也要有技术层面的建议,需要全链条和全场景的协同和打通。

  招联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便利支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便利关口前移,加强各类支付场景拓展,例如旅游景点、演出展览、交通出行等日常消费领域,需要全链条、全场景的协同和打通。金融、商务、文旅、交通等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不断提高支付便利化水平。

  专家表示,随着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优化外籍人员来华支付场景,改善支付体验,有利于进一步带动中国消费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总台央视记者 刘颖 田琪永 李厦 邵晨 何俊儒)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