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写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际-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4/23 12:02: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正道沧桑——写在南京解放七十五周年之际

字体:

  “今天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进入市区,南京这座被国民党政府统治了22年的古城,获得了新生,南京解放了!”无线电波记录下历史更替的瞬间,75年后听来仍觉心潮澎湃。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景色。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博摄

  参观“胜利的那一天”展览、参加“重走胜利路”活动……连日来,人们聚集在长江边的渡江胜利纪念馆,重温那场对全国解放至关重要的胜利。广场上矗立着6组49颗红色五星组成的群雕,雕塑最高49.423米,代表着1949年4月23日。

  时间是真理的挚友。站在2024年回首来时路,透过历史的长镜头,一帧帧画面定格胜利,见证人间正道:

  道路决定命运。“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75年前的今天,一个旧政权轰然倒地,标志着百年救亡图存的轮回走向终结,天翻地覆今胜昔的盛景开启序章。

  岁月砥砺信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十朝都会南京,无数政治力量的兴衰沉浮启示后人:人心向背决定存亡,惟有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方能从历史走向未来。

  笃行必能致远。承古萌新,金陵焕新。南京正牢记“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书写虎踞龙盘今胜昔的新篇章。

  一条大道

  走出百年救亡图存的轮回

  1842年8月29日,一队清朝官员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1949年4月21日,还是这片江面。一场激烈炮战后,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仓皇逃窜。两天之后,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插上“总统府”……帝国主义依靠船坚炮利和条约体系横行的时代彻底崩解。

  十三桥隧通南北,长江天堑变通途。如今的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江上舟船繁忙,江岸绿意盎然,人文胜迹与自然景观如繁星点缀其间。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重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一城历尽废池乔木,浓缩一国荣辱兴衰。

  长江南岸、秦淮河畔。1865创意产业园曾是时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开创了我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先河。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力量,历任两江总督使得南京在引进新兴工业、实施新式教育、建设新型城市等方面,领风气之先。百年间,从金陵机器制造局,到民国时期的金陵兵工厂、抗战胜利后回迁南京的第六十工厂,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东军械总厂、南京晨光机械厂……这里见证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梦碎,也孕育了民族军事工业崛起的火种。

  百年埠头、阅尽千帆。新筑的复古主楼、单程10分钟的摆渡,有人在追风,感受生活的脉动和温度,有人在采风,用相机定格生活中的小确幸,始建于1925年的中山码头是今天南京慢生活的点睛之笔。然而时钟拨回一百多年前,下关江面上列强商船、军舰肆意穿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数万同胞拥挤在码头却等不来逃生的船只;直到1949年春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的先头部队搭乘“渡江第一船”“京电”号在中山码头一带率先登陆……千帆过尽,换了人间。

  一条长江路,半部金陵史。“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先生发现资产阶级救国之路行不通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他去世之后,长江路292号短短20年间不断更换称谓,从临时大总统府、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伪政府……今天的人们沿着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总统府”景区、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图书馆一路走来,1800米的长江路跨越1800年,曾经轮番登场的政治力量,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人生总会有几个节点来标识生命的阶段和质量,一座城市也一样。

  只有将南京解放的75年的历程放在历史坐标中,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方能看清我们从哪里出发,到达何处,又去向何方。

  南京市马鞍山路,和这座历史名城大部分道路一样,被挺拔的梧桐树所遮盖,这里曾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的家。1978年5月,他作为主要作者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发表,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实践出真知,永不过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城市,南京经历了从“睁眼看世界”到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的失败尝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浴血奋战,终结了这座城市在近现代史上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轮回。

  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是历史的结论。

  南京玄武湖、紫金山与城市景色(资料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磊摄

  一个真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壮阔胸襟的诗词,让今天的人们仍能如临其境地感受那一场摧枯拉朽般的胜利,翻开尘封的史料,则揭示出解放的轨迹与逻辑。

  22年比24小时——前者是国民党盘踞南京的时间,后者是解放军从占领到顺利接管南京的时间。

  11万比2000——这是城内国民党和共产党党员的数量对比。

  近日,一本《战斗在敌人的心脏——解放战争时期南京户籍档案(一)》的新书正式出版。党史工作者从154万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南京户籍卡中查找出842名中共地下党员,还原出深入11个系统的“暗战”细节。

  “国民党看似大权在握、人数众多,却坐在人民的头上。共产党虽然只有2000多人,但他们是工人、学生、教师、记者、警员、店员、职员等,每一个都从群众中来、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也就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南京市委党史办主任徐春说。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国难当头人心是武器;民心所往,大道可成,建设时期的民心就是力量。

  1922年,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地方组织——浦镇党小组,诞生在江北浦口的浦镇机厂。1949年的冬春之交,工人们在共产党领导下阻止了国民党迁厂、毁厂的阴谋,逃离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又在春夏之交迅速恢复生产,成为工厂的主人。

  设备陈旧自己造、工艺落后自己研究、工期不够昼夜加班,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年间,浦镇车辆厂共修蒸汽机车287台、客车291辆、货车608辆,有力支援了全国解放和抗美援朝;1958年起,工厂修造并举,我国第一辆铁路客车——YZ21型硬座车从这里驶出;进入21世纪,我国首列出口印度地铁列车、我国首列自主研发城际电动车组出口格鲁吉亚,越来越多的“浦镇造”列车驶向了全球。

  在南京400多家市级文保单位中,南京长江大桥是“最年轻”的。这座1968年建成通车的大桥被称作“争气桥”,不仅因为它是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更因其见证了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如今,连通长江两岸的大桥、隧道已经多达13条。4月3日下午,随着最后一节钢箱梁精准就位,龙潭长江大桥主桥顺利合龙,未来从南京龙潭开车到达扬州仪征只需要5分钟。

  玄武湖畔的城市规划馆内,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眼前铺陈:

  从市容破败、物价飞涨、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国民政府首都,到如今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跨越温饱底线到高水平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用约占全国0.07%的土地、0.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2%的税收;2023年,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亿元;连续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

  宏观的数字变化,连着微观的民生获得感,蕴含发展的温度、治理的精度,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突出就业优先,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4%,城镇新增就业23.1万人;补齐民生短板,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月1050元,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间);保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实现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全国首个“三医”联动监管平台——南京“医保高铁”,长期护理保险惠及4.8万人;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获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省市优质园覆盖率升至92.1%……

  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征集新痛点、金点子,遴选产生候选项目,提交大会请代表审议票决……2024年度十类40项民生实事项目出炉,每一件都经历了这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过程。

  “有事坐下来谈,村民的事村民议。”六合区金山村65个村民小组都成立了村小组理事会,成员由村民推荐选举产生,承担起村级事务协商、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高淳区花山村利用宗祠“家训堂”创建道德讲堂,将家风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仙林街道把10个社区划分为90个综合网格、195个专属网格,2668个驻街单位全部纳入其中,打造以“强党建、优服务、聚合力、解矛盾”为特色的“枫桥经验”城市版……从乡间到城市,群众成为社会治理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南京在75年的改革与建设历程中,已经用行动与成果作出回答。

  “新征程上,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仍将是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将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一座城市

  虎踞龙盘今胜昔

  紧邻喧闹的金银街,杜灵杰的实验室却是极安静的。仅有的光是几处点状的机器显示灯,最大的声响来自一个高6米的柱状仪器……这是2019年他回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搭建的“黑屋子”——极限条件量子光谱输运实验室,今年4月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

  不远处就是东南大学,校园内有一处红色打卡点:梅庵。百年前,六朝松掩映下的梅庵曾是马克思主义在江苏的传播中心,“团二大”在此召开、少年中国学会在此活动,于团史、青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左英才,斯文在兹。南京有50多所高校,包括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宁两院院士90多人,每10万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均位居全国前列。英国《自然》最新公布的全球科研城市中,南京跃升至第6位,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曾是南京解放、建设时期的有生力量,如今更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丰沛内劲。

  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6G综合实验室,科研人员展示自主研发的贝叶斯学习基带芯片(2023年7月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

  锚定科技自主自立,矢志创新求突破。紫金山实验室千余名员工中,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省部级高端人才就有60多人,已创下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第一”;南瑞集团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高压、柔性交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继电保护等核心技术国际领先……

  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厚植新质生产力。老产业新起来,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深度转型;新产业强起来,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瞄准更高目标,计划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8500亿元,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实现业务收入4200亿元;抢占未来产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等6个新赛道发力。

  在国家电网公司直属产业单位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进行辐射发射实验准备工作(2023年7月7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季春鹏摄

  创新攀高,开放蓄势。走进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装满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的集装箱整齐码放在专用堆场,等待出口。全球各地货主在此选择“公铁水”最优联运方式,尽享立体开放之利。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门户港”、支撑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枢纽港”,2023年南京港货物吞吐量接近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近洋航线13条,其中多式联运稳居全国内河港口第一。

  激活全域,聚合全球。位于江北新区的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保税+分类监管”让物料通关效率提升60%,“保税+全链数字监管”让货物通关时间压缩84.59%,企业设立半天能成、人才落户容缺受理、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这里累计形成近2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63项在全国推广。

  作为江苏省内唯一叠加“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的双重机遇之城,南京近3年外贸进出口连续迈上5000亿元、6000亿元台阶,实际使用外资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对外承包工程规模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一。

  虎踞龙盘,山水相依。1921年,中国水泥厂选址南京并把采石场设在江宁汤山,工业文明的新光初次点亮古老的“石头城”。如今,水泥厂变身美丽园林,废弃矿坑再现江南盛景,园博园内一座高达数十米的“南京时”引人驻足。

  当钟声敲响,三个不同时间的钟面,寓意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如这座城市,从历史走来、立足当下,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文明新形态中开启新的未来:

  ——在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赓续万物并育、天人合一的共生理念。幕燕滨江风貌区,关停9家采石场,恢复植被260万平方米,矿坑宕口变身休闲胜地;昔日满目疮痍的牛首山,生态修复点“石”成金,节假日每天游客量超5万人次;新济洲上,低洼地和水田经水系修复形成湖泊,成为候鸟栖息地,洲头、洲尾,随处可见江豚嬉戏捕食……昔日黑色印记变身绿色地标,折射着一座城市从工业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态文明保护反哺的理念之变。

  ——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传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600多年前,南京作为郑和“七下西洋”始发地,贯通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去年的世界河流日,一项“保护母亲河——全球声音漂流计划”由南京向全球发出,已收到百余条文学与自然之声,莱茵河、多瑙河、恒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长江、黄河……全球30多个知名城市因水结缘、踏浪而来。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与城市景色(资料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磊摄

  ——从“最好的教科书”中汲取奋进力量,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南京红色家底丰厚,拥有雨花台、梅园新村、红色李巷等160多处红色文化资源点。几天前,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在线公布首批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数十万网友互动留言,告慰先辈。“他们不会被历史遗忘,不会被国家遗忘,更不会被我们遗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一位学生说。

  只有善于从历史中寻找大道的人,才能获得走向未来的智慧。南京市市长陈之常说,“铭记苦难,但不沉溺苦难,这是南京历史上经受劫难却自强不息,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精神密码。”

  75年,对于一个人,可能是一生,对于一座城,只是一瞬,对于一个国家,正值风华。

  今日南京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向世界展现自己文化底蕴与时代潮流兼备的宏阔气象。(记者刘亢 蒋芳 沈汝发)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