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5/13 09:11:04
来源:南方日报

从四个维度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作出了极具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理论建构,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理论、历史、时代、实践等维度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蕴涵。

  理论维度:开辟生产力理论新境界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根源。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其基本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生产力又必须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生产力诸要素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生产力构成要素新的形态,实现了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形成了以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飞跃,开辟了生产力理论新境界。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调整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为此,要全面深化改革,勇于自我革命,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历史维度:百年大党与时俱进提出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一方面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也体现在对先进生产力的打造上。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是无法完成的。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历史证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是一条鲜明主线。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两个结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战略高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开创新领域、新赛道,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时代维度:把握科技革命新趋势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竞争背后仍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不同时代背景催生不同的科技革命,从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发明和应用蒸汽机,到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火车等的发明和应用进入电气化时代,再到20世纪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信息化浪潮,无不催生了颠覆性的科技革新,无不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是在科技革命中把握住时代风口而先后崛起。新时代新征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时代而生,也必将应时代而新,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科技革命新趋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二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产力储备。三要加强战略规划,遵循科技创新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制定颠覆性科技创新路线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实力”。

  实践维度:建设现代化强国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实践证明,依靠传统要素进行驱动和投资驱动,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巨大损耗,其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弊端更加凸显。跳出传统的发展窠臼,关键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之所谓“质”,其锚点就在于高质量。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赋能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相比,仍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尤其是科技创新和人才供给,从“李约瑟之问”到“钱学森之问”,国内科技革命土壤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仍显得不足。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新时代新征程,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创新。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二要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三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张育广)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